全国龙凤茶楼论坛_全国名媛凤楼_快活林凤楼品茶论坛最新消息_苏州51龙凤茶楼论坛

呼和浩特市郊区行政区域建制沿革

发布时间:1970-01-01 【字体:
  • 一、行政区域建制

    呼和浩特市郊区,位于土默川平原的东北部,是环绕城区的农村,是城郊结合区域。北以大青山和武川县为界,东与卓资县、凉城县毗连,南与和林格尔县为邻,西北与土默特左旗、武川县接壤。东西长约55公里,南北宽59公里,面积1976平方公里。人口30.6万,非农业人口6.3万,有10多个民族,蒙古族占总人口数的7.1%。1998年全区的国内生产总值21.6亿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9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36元。

    呼和浩特市郊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驻呼伦南路298号。管辖区域划分为411乡,计15个基层行政区域建制单位,辖236个村民委员会。郊区行政区划代码150105。

    榆林镇位于区境东部,距市区47公里。1958年成立榆林人民公社,1984年改建乡,1986年建镇。面积230平方公里,人口2.4万。镇人大和人民政府驻榆林村。辖榆林、二道河、红吉讨号、苏木沁、红旗、前尔什、河南、潮岱、新地沟、陶卜齐、三应窑子、前乃莫板、后乃莫板、古力板、三道河、东干丈、石门沟、什犋窑,口可板、阳曲窑20个村民委员会(多为元、明、清朝建村)。

    黄合少镇位于区境东南,距市区30公里。1958年成立黄合少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建镇。面积275平方公里,人口2万。镇人大和人民政府驻南地。辖西黄合少、东黄合少、朱亥、西梁(村址是汉代古城遗址,原名“城墙村”)、石人湾、二十家、格此老、苏计、西五十家、东五十家、东讨什号、西讨什号、五犋窑、后窑子、新脑包、窑子村、老丈窑、南地、赛音不浪、麻什20个村民委员会。其中有8个村是抗日革命老根据地。

    巴彦镇位于区境中北部,距市区12公里。1958年成立罗家营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建巴彦镇。面积90平方公里,人口1.7万。镇人大和人民政府驻罗家营。辖罗家营、后罗家营、古路板、姚家湾、生盖营、讨思浩(明代曾是归化城的迎客处)、榆树沟、塔利、黑土凹、坝堰、滕家营、乔家营、郭家营、甲兰板、野马图15个村民委员会(多为明、清两代建村)。

    金河镇位于区境南部,大黑河南岸,距市区10公里。1958年成立八拜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建金河镇。面积66.6平方公里,人口1.4万。镇人大和人民政府驻格尔图。辖八拜(村东有汉代古城遗址,地方语称“八拜”)、南舍必崖、前白庙、后白庙、格尔图、太平营、西达赖营、东达赖营、朋松营、沙良、前三富,后三富12个村民委员会(多为辽、金、明、清时代建村)。

    西把栅乡位于区境中部,大黑河中游北岸,距市区5公里。1974年由巧报人民公社析置西把栅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130平方公里,人口2.6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保全庄。清康熙年间原名巴音巴什尔,后演变为西把栅。辖西把栅、东把栅、东黑河、正喇嘛营(清代为土默特都统丹津府的官员接待站)、东喇嘛营、西喇嘛营、保全庄、辛家营、东古楼、西古楼、合林、六犋牛、大厂库伦、什兰岱、前不塔气、后不塔气、如意和、徐家沙梁、黑兰不塔、讨号板,小厂库伦21个村民委员会。

    章盖营乡位于区境南部,距市区23公里。1979年从八拜和黄合少人民公社划出20个大队建章盖营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113平方公里,人口9774人,其中蒙古族占4.5%。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章盖营。辖章盖营、曙光、小一间房、板定营、河湾、大一间房、土台、羊盖板、西黑炭板、什不斜气、茂盛营、碾格图、旭泥板,东黑炭板、色肯板、甲拉营、南毫沁营、根堡、泉子什、四间房20个村民委员会。

    桃花乡位于区境西南部,距市区10公里。1958年成立桃花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106平方公里,人口2.08万,其中蒙古族人口占18%。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桃花板村。辖前桃花、后桃花、田家营、新村、郭家营、西地、兴旺庄、贾家营、西庄、姚府、西黑河、新营子、杨家营、寇家营、新胜、密密板、茂林太、达赖庄、乌兰巴图、南台什、连家营、民案、前毛道、后毛道、百什户、陶卜齐26个村民委员会。境内有汉代昭君墓(青冢)旅游胜地。

    西菜园乡位于区境西部,与市区相连。1958年成立西菜园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76.5平方公里,人口4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西菜园。辖西菜园、西瓦窑、南营子、沟子板、辛辛板、碱滩、西龙王庙、厂汉板、塔布板、小府、倘不浪、西水磨、五里营、什拉门更、小黑河、大圐囵,南八里庄、南茶坊(清代建接待过往客官的茶坊)、孔家营子、范家营、青山22个村民委员会。

    巧报乡位于区境西部,城乡结合交错。1958年成立巧报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65平方公里,人口2.7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师范大学南。辖前巧报、大台什、帅家营、新城村、桥靠、府兴营、小台什、麻花板、东瓦窑、双树、三合村、后巧报12个村民委员会。

    攸攸板乡位于区境西北、大青山南,距市区10公里。1958年成立攸攸板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68.3平方公里。人口1.5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攸攸板。辖攸攸板、刀刀板、车棚子、东乌素图、西乌素图、元山子、毫沁沟、北一间房、红土窑、焦赞坟、坝口子、北班定营12个村民委员会。

    太平庄乡位于区境中部,大黑河畔,距市区20公里。1958年成立太平庄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2.6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保素村。辖保素、太平庄、辛庄、美岱、集贤、添密梁、添密湾、五路(明代台吉“五路巴都尔”住地)、郜独利(据传说是古丰州城靶场)、圪老板、舍必崖、白塔(辽代“万部华严经塔,俗称白塔”)、黑沙图(村中有一丰州城庙)13个村民委员会(多为辽、金、元、明、清代建村)。

    小井乡位于区境北,大青山山区,距市区50公里。1958年成立小井人民公社,1960年并入保合少公社,1984年析建小井乡。面积226平方公里,人口3265人。抗日战争时期是革命根据地。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大营子。辖小井、黄花窝铺、德胜、什字、大东沟、灯炉素,塔坝、水磨8个村民委员会。

    毫沁营乡位于区境北部,距市区5公里。1958年成立毫沁营人民公社,1974年将3个蔬菜队划归巧报乡,1984年改乡。面积180平方公里,人口2.2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毫沁营。辖毫沁营、乌兰不浪、哈拉更、哈拉沁、郑家沙梁、南店、一家村、下石头新营、三卜树、红山口、上石头新营、代州营12个村民委员会。

    保合少乡位于区境东北,大青山脚下,距市区28公里。1958年成立保合少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240平方公里,人口0.97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保合少。辖脑包、保合少(抗日战争时的革命根据地)、奎素、大窑(附近有内蒙古重点文物“大窑文化”遗址)、面铺窑、庄子、水泉、界台(据考证,村前有一道战国时赵武灵王修筑的长城烽火界台遗址)、小东沟、坝底10个村民委员会。

    小黑河乡位于区境西南部,距市区4公里。197311月,由呼和浩特市大黑河牛奶场的8个自然村和西菜园公社的6个大队组建成小黑河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0.94万,其中蒙古族人口占22%。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东二道河。辖后八里庄、前八里庄、东二道河、西二道河、当浪土牧(明代土默特部由12个土默特组成,此地是7个土默特联合办公地点)、沙梁子、姜家营、一间房、新河营、章盖营、班定营、后本滩、讨尔号、东甲兰板14个村民委员会(多是明清时代建村)。

    二、当代行政区划调整

    1949919日,归绥市和平解放,今呼和浩特市郊区区域分别隶属于归绥市辖各区公所、归绥县和土默特旗。1950年成立归绥市郊区工作委员会,管辖麻花板、什拉门更、西菜园、碱滩4个乡、24个自然村。1956920日,将土默特旗的台阁牧、攸攸板、坝口子、白塔、罗家营、小井、讨思浩、毫沁营、哈拉沁、布塔气、榆林子、保合少、什字、陶卜齐、大窑子、巧尔报、喇嘛营等17个乡和桃花板乡的沟子板村划归呼和浩特市郊区。同年118日,呼和浩特市郊区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呼和浩特市郊区人民委员会(区长)。19571221日,呼和浩特市与武川县就攸攸板乡与乌兰不浪乡之间的区域界线达成协议。19585月,将土默特旗的桃花、沙尔沁、沙尔营、白庙子4个乡划归呼和浩特市郊区管辖。同年,呼和浩特市郊区由原来的18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划分组建13个农村人民公社。1964年又将台阁牧、沙尔沁、沙尔营、白庙子4个人民公社由郊区划归土默特旗。1968124日,在“文化大革命”中,成立呼和浩特市郊区革命委员会取代了郊区人民委员会。1974年析巧尔报人民公社一部分区域设置西把栅人民公社。1979年析八拜、黄合少两个人民公社的各一部分生产队组建章盖营牧业人民公社。198012月,呼和浩特市郊区第七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呼和浩特市郊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和人民政府(区长)。1983年析西菜园人民公社一部分生产队成立小黑河人民公社。1984年进行农村“改社建乡”工作,撤销人民公社,分别建立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三、历史沿革

    秦朝设置原阳县(治所在今金河镇境内大黑河左岸)、武泉县(治所在今巴彦镇塔利村塔布托拉罕古城址),隶属云中郡。西汉置有北舆县(治所在今郊区与市区交界地区)、武泉县(治所在今巴彦镇塔利村古城址)、原阳县(治所在今金河镇境内大黑河左岸)等县。隶属并州刺史部云中郡。西汉定襄郡所属安陶县,治所在今郊区黄合少镇二十家子村故城遗址。东汉仍设有北舆、武泉、原阳等县。三国魏青龙四年(236年),拓跋鲜卑管辖区包括有今呼和浩特市郊区区域。西晋愍帝建兴三年(315年),鲜卑拓跋猗卢代王政权统辖区包括今呼和浩特市郊区区域。东晋十六国时期,代拓跋什翼犍建国三年(340年),代政权统辖今呼和浩特市郊区区域;前秦建元六年(370年),前秦(氐族苻氏)政权统辖有今呼和浩特市郊区区域。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今呼和浩特市郊区属北魏都城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古城)都畿辖区;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置有白道城(今攸攸板乡北境),隶属朔州(治所云中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白道城北有白道岭、白道川,为阴山南北重要通道之一。北齐高祖武帝高欢,其父“高树一家居住在白道的南侧”。隋朝大业八年(612年),置有原阳镇(今金河镇境内大黑河左岸),隶属定襄郡。唐朝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时,今区境属云中都督府辖区。五代十国时期,晋天祐五年(908年),今呼和浩特市郊区境属晋辖地;唐清泰元年(934年),区境属契丹统辖地。辽代神册年间(916922年)建丰州,治富民(今太平庄乡白塔村西南),隶属西京道大同府。辽圣宗时,在丰州城西北角建万部华严经塔(今称白塔)。金代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仍沿置丰州,治所富民县(今太平庄乡白塔村西南),隶属西京路。元朝沿袭丰州建制,隶属中书省大同路。有记载,元朝丰州城已相当繁荣。元人刘秉忠《过丰州诗》中云:“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平明城上楼。车马喧阗尘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痹┟鞒?,丰州城几经战火而衰败。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设置丰州(治所今太平庄乡白塔村)。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丰州兵民内迁而城废。明宣德元年(1426年),恢复丰州建制。明英宗正统末年(1450年),再次内迁而丰州废。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及兀慎娘子在砖塔城(今太平庄乡白塔村)一带,开发丰州滩,建板升(亦称拜牲,即采木建屋舍、村庄)。清崇德元年(1636年),今郊区区域的东、南、北部分属土默特左翼旗管辖,今郊区区域的西面部分属土默特右翼旗管辖。清雍正元年(1723年),设置归化城理事同知厅后,今郊区的蒙民事务由土默特左、右旗分管,汉民事务由归化城理事同知厅分管,实行“蒙汉分治,一地两制”。

    民国元年(1912年),今呼和浩特市郊区属归化县,翌年属归绥县。民国3年(1914年),区境蒙民事务属土默特旗总管公署治理。民国17年(1928年)9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改绥远特别区为绥远省,划归绥城区为归绥市后,今郊区大部分区域属归绥县管辖。民国26年(1937年)10月,今郊区区域属伪厚和豪特市、土默特旗和归绥县(后改为巴彦县)管辖。民国34年(1945年)8月后,今郊区区域属归绥市各区公所、归绥县和土默特旗分治。

     

上一篇:
新城区行政区域建制(一)
下一篇:
回民区行政区域建制沿革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区情纵览  /  建置沿革  /  呼和浩特市

呼和浩特市郊区行政区域建制沿革

呼和浩特市郊区行政区域建制沿革

发布时间:1970-01-01 来源:《行政区域建制志>>第二篇自治区辖市及市管旗县>>第一章呼和浩特市>>        【字体:
  • 一、行政区域建制

    呼和浩特市郊区,位于土默川平原的东北部,是环绕城区的农村,是城郊结合区域。北以大青山和武川县为界,东与卓资县、凉城县毗连,南与和林格尔县为邻,西北与土默特左旗、武川县接壤。东西长约55公里,南北宽59公里,面积1976平方公里。人口30.6万,非农业人口6.3万,有10多个民族,蒙古族占总人口数的7.1%1998年全区的国内生产总值21.6亿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9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36元。

    呼和浩特市郊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驻呼伦南路298号。管辖区域划分为411乡,计15个基层行政区域建制单位,辖236个村民委员会。郊区行政区划代码150105。

    榆林镇位于区境东部,距市区47公里。1958年成立榆林人民公社,1984年改建乡,1986年建镇。面积230平方公里,人口2.4万。镇人大和人民政府驻榆林村。辖榆林、二道河、红吉讨号、苏木沁、红旗、前尔什、河南、潮岱、新地沟、陶卜齐、三应窑子、前乃莫板、后乃莫板、古力板、三道河、东干丈、石门沟、什犋窑,口可板、阳曲窑20个村民委员会(多为元、明、清朝建村)。

    黄合少镇位于区境东南,距市区30公里。1958年成立黄合少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建镇。面积275平方公里,人口2万。镇人大和人民政府驻南地。辖西黄合少、东黄合少、朱亥、西梁(村址是汉代古城遗址,原名“城墙村”)、石人湾、二十家、格此老、苏计、西五十家、东五十家、东讨什号、西讨什号、五犋窑、后窑子、新脑包、窑子村、老丈窑、南地、赛音不浪、麻什20个村民委员会。其中有8个村是抗日革命老根据地。

    巴彦镇位于区境中北部,距市区12公里。1958年成立罗家营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建巴彦镇。面积90平方公里,人口1.7万。镇人大和人民政府驻罗家营。辖罗家营、后罗家营、古路板、姚家湾、生盖营、讨思浩(明代曾是归化城的迎客处)、榆树沟、塔利、黑土凹、坝堰、滕家营、乔家营、郭家营、甲兰板、野马图15个村民委员会(多为明、清两代建村)。

    金河镇位于区境南部,大黑河南岸,距市区10公里。1958年成立八拜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建金河镇。面积66.6平方公里,人口1.4万。镇人大和人民政府驻格尔图。辖八拜(村东有汉代古城遗址,地方语称“八拜”)、南舍必崖、前白庙、后白庙、格尔图、太平营、西达赖营、东达赖营、朋松营、沙良、前三富,后三富12个村民委员会(多为辽、金、明、清时代建村)。

    西把栅乡位于区境中部,大黑河中游北岸,距市区5公里。1974年由巧报人民公社析置西把栅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130平方公里,人口2.6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保全庄。清康熙年间原名巴音巴什尔,后演变为西把栅。辖西把栅、东把栅、东黑河、正喇嘛营(清代为土默特都统丹津府的官员接待站)、东喇嘛营、西喇嘛营、保全庄、辛家营、东古楼、西古楼、合林、六犋牛、大厂库伦、什兰岱、前不塔气、后不塔气、如意和、徐家沙梁、黑兰不塔、讨号板,小厂库伦21个村民委员会。

    章盖营乡位于区境南部,距市区23公里。1979年从八拜和黄合少人民公社划出20个大队建章盖营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113平方公里,人口9774人,其中蒙古族占4.5%。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章盖营。辖章盖营、曙光、小一间房、板定营、河湾、大一间房、土台、羊盖板、西黑炭板、什不斜气、茂盛营、碾格图、旭泥板,东黑炭板、色肯板、甲拉营、南毫沁营、根堡、泉子什、四间房20个村民委员会。

    桃花乡位于区境西南部,距市区10公里。1958年成立桃花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106平方公里,人口2.08万,其中蒙古族人口占18%。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桃花板村。辖前桃花、后桃花、田家营、新村、郭家营、西地、兴旺庄、贾家营、西庄、姚府、西黑河、新营子、杨家营、寇家营、新胜、密密板、茂林太、达赖庄、乌兰巴图、南台什、连家营、民案、前毛道、后毛道、百什户、陶卜齐26个村民委员会。境内有汉代昭君墓(青冢)旅游胜地。

    西菜园乡位于区境西部,与市区相连。1958年成立西菜园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76.5平方公里,人口4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西菜园。辖西菜园、西瓦窑、南营子、沟子板、辛辛板、碱滩、西龙王庙、厂汉板、塔布板、小府、倘不浪、西水磨、五里营、什拉门更、小黑河、大圐囵,南八里庄、南茶坊(清代建接待过往客官的茶坊)、孔家营子、范家营、青山22个村民委员会。

    巧报乡位于区境西部,城乡结合交错。1958年成立巧报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65平方公里,人口2.7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师范大学南。辖前巧报、大台什、帅家营、新城村、桥靠、府兴营、小台什、麻花板、东瓦窑、双树、三合村、后巧报12个村民委员会。

    攸攸板乡位于区境西北、大青山南,距市区10公里。1958年成立攸攸板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68.3平方公里。人口1.5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攸攸板。辖攸攸板、刀刀板、车棚子、东乌素图、西乌素图、元山子、毫沁沟、北一间房、红土窑、焦赞坟、坝口子、北班定营12个村民委员会。

    太平庄乡位于区境中部,大黑河畔,距市区20公里。1958年成立太平庄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2.6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保素村。辖保素、太平庄、辛庄、美岱、集贤、添密梁、添密湾、五路(明代台吉“五路巴都尔”住地)、郜独利(据传说是古丰州城靶场)、圪老板、舍必崖、白塔(辽代“万部华严经塔,俗称白塔”)、黑沙图(村中有一丰州城庙)13个村民委员会(多为辽、金、元、明、清代建村)。

    小井乡位于区境北,大青山山区,距市区50公里。1958年成立小井人民公社,1960年并入保合少公社,1984年析建小井乡。面积226平方公里,人口3265人??谷照秸逼谑歉锩莸?。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大营子。辖小井、黄花窝铺、德胜、什字、大东沟、灯炉素,塔坝、水磨8个村民委员会。

    毫沁营乡位于区境北部,距市区5公里。1958年成立毫沁营人民公社,1974年将3个蔬菜队划归巧报乡,1984年改乡。面积180平方公里,人口2.2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毫沁营。辖毫沁营、乌兰不浪、哈拉更、哈拉沁、郑家沙梁、南店、一家村、下石头新营、三卜树、红山口、上石头新营、代州营12个村民委员会。

    保合少乡位于区境东北,大青山脚下,距市区28公里。1958年成立保合少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240平方公里,人口0.97万。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保合少。辖脑包、保合少(抗日战争时的革命根据地)、奎素、大窑(附近有内蒙古重点文物“大窑文化”遗址)、面铺窑、庄子、水泉、界台(据考证,村前有一道战国时赵武灵王修筑的长城烽火界台遗址)、小东沟、坝底10个村民委员会。

    小黑河乡位于区境西南部,距市区4公里。197311月,由呼和浩特市大黑河牛奶场的8个自然村和西菜园公社的6个大队组建成小黑河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0.94万,其中蒙古族人口占22%。乡人大和人民政府驻东二道河。辖后八里庄、前八里庄、东二道河、西二道河、当浪土牧(明代土默特部由12个土默特组成,此地是7个土默特联合办公地点)、沙梁子、姜家营、一间房、新河营、章盖营、班定营、后本滩、讨尔号、东甲兰板14个村民委员会(多是明清时代建村)。

    二、当代行政区划调整

    1949919日,归绥市和平解放,今呼和浩特市郊区区域分别隶属于归绥市辖各区公所、归绥县和土默特旗。1950年成立归绥市郊区工作委员会,管辖麻花板、什拉门更、西菜园、碱滩4个乡、24个自然村。1956920日,将土默特旗的台阁牧、攸攸板、坝口子、白塔、罗家营、小井、讨思浩、毫沁营、哈拉沁、布塔气、榆林子、保合少、什字、陶卜齐、大窑子、巧尔报、喇嘛营等17个乡和桃花板乡的沟子板村划归呼和浩特市郊区。同年118日,呼和浩特市郊区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呼和浩特市郊区人民委员会(区长)。19571221日,呼和浩特市与武川县就攸攸板乡与乌兰不浪乡之间的区域界线达成协议。19585月,将土默特旗的桃花、沙尔沁、沙尔营、白庙子4个乡划归呼和浩特市郊区管辖。同年,呼和浩特市郊区由原来的18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划分组建13个农村人民公社。1964年又将台阁牧、沙尔沁、沙尔营、白庙子4个人民公社由郊区划归土默特旗。1968124日,在“文化大革命”中,成立呼和浩特市郊区革命委员会取代了郊区人民委员会。1974年析巧尔报人民公社一部分区域设置西把栅人民公社。1979年析八拜、黄合少两个人民公社的各一部分生产队组建章盖营牧业人民公社。198012月,呼和浩特市郊区第七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呼和浩特市郊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和人民政府(区长)。1983年析西菜园人民公社一部分生产队成立小黑河人民公社。1984年进行农村“改社建乡”工作,撤销人民公社,分别建立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三、历史沿革

    秦朝设置原阳县(治所在今金河镇境内大黑河左岸)、武泉县(治所在今巴彦镇塔利村塔布托拉罕古城址),隶属云中郡。西汉置有北舆县(治所在今郊区与市区交界地区)、武泉县(治所在今巴彦镇塔利村古城址)、原阳县(治所在今金河镇境内大黑河左岸)等县。隶属并州刺史部云中郡。西汉定襄郡所属安陶县,治所在今郊区黄合少镇二十家子村故城遗址。东汉仍设有北舆、武泉、原阳等县。三国魏青龙四年(236年),拓跋鲜卑管辖区包括有今呼和浩特市郊区区域。西晋愍帝建兴三年(315年),鲜卑拓跋猗卢代王政权统辖区包括今呼和浩特市郊区区域。东晋十六国时期,代拓跋什翼犍建国三年(340年),代政权统辖今呼和浩特市郊区区域;前秦建元六年(370年),前秦(氐族苻氏)政权统辖有今呼和浩特市郊区区域。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今呼和浩特市郊区属北魏都城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古城)都畿辖区;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置有白道城(今攸攸板乡北境),隶属朔州(治所云中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白道城北有白道岭、白道川,为阴山南北重要通道之一。北齐高祖武帝高欢,其父“高树一家居住在白道的南侧”。隋朝大业八年(612年),置有原阳镇(今金河镇境内大黑河左岸),隶属定襄郡。唐朝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时,今区境属云中都督府辖区。五代十国时期,晋天祐五年(908年),今呼和浩特市郊区境属晋辖地;唐清泰元年(934年),区境属契丹统辖地。辽代神册年间(916922年)建丰州,治富民(今太平庄乡白塔村西南),隶属西京道大同府。辽圣宗时,在丰州城西北角建万部华严经塔(今称白塔)。金代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仍沿置丰州,治所富民县(今太平庄乡白塔村西南),隶属西京路。元朝沿袭丰州建制,隶属中书省大同路。有记载,元朝丰州城已相当繁荣。元人刘秉忠《过丰州诗》中云:“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平明城上楼。车马喧阗尘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痹┟鞒?,丰州城几经战火而衰败。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设置丰州(治所今太平庄乡白塔村)。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丰州兵民内迁而城废。明宣德元年(1426年),恢复丰州建制。明英宗正统末年(1450年),再次内迁而丰州废。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及兀慎娘子在砖塔城(今太平庄乡白塔村)一带,开发丰州滩,建板升(亦称拜牲,即采木建屋舍、村庄)。清崇德元年(1636年),今郊区区域的东、南、北部分属土默特左翼旗管辖,今郊区区域的西面部分属土默特右翼旗管辖。清雍正元年(1723年),设置归化城理事同知厅后,今郊区的蒙民事务由土默特左、右旗分管,汉民事务由归化城理事同知厅分管,实行“蒙汉分治,一地两制”。

    民国元年(1912年),今呼和浩特市郊区属归化县,翌年属归绥县。民国3年(1914年),区境蒙民事务属土默特旗总管公署治理。民国17年(1928年)9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改绥远特别区为绥远省,划归绥城区为归绥市后,今郊区大部分区域属归绥县管辖。民国26年(1937年)10月,今郊区区域属伪厚和豪特市、土默特旗和归绥县(后改为巴彦县)管辖。民国34年(1945年)8月后,今郊区区域属归绥市各区公所、归绥县和土默特旗分治。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