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龙凤茶楼论坛_全国名媛凤楼_快活林凤楼品茶论坛最新消息_苏州51龙凤茶楼论坛

乌兰察布盟行政区域建制概况

发布时间:2017-07-25 【字体:
  •  

    一、行政区域建制

    乌兰察布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横贯盟境。京包、集二、集通三条铁路交会境内。东与河北省康保、尚义、怀安三县为邻;东、北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镶黄旗、正镶白旗毗连;南与山西省天镇县、阳高县、大同市、左云县、右玉县以长城为界;西与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呼和浩特市郊区、武川县、和林格尔县接壤;北与蒙古国交界。中蒙国境线长104公里。盟境总面积54491平方公里,人口273.5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8.2万元,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3.5%,汉族居多数,回、满、朝鲜、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占0.95%。行政区划代码为152600

    乌兰察布盟行政公署驻集宁市,西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138公里。现辖集宁市、丰镇市、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兴和县、商都县、卓资县、凉城县、化德县,计2市、4旗、5县。下辖15个苏木、181个乡、1个民族乡、16个镇和11个街道办事处。

    二、当代行政区划调整

    1949919,绥远省和平解放。当时,乌兰察布盟(驻四子王旗),辖东公旗(城库联)、中公旗(海流图)、西公旗(公庙子)、四子王旗(四子王府)、达尔罕旗(百灵庙)、茂明安旗(达尔架)、盟直属百灵庙办事处(百灵庙);集宁专员公署(集宁城关),辖集宁县(城关区)、丰镇县(城关镇)、陶林县(科布尔)、兴和县(二道河)、龙胜县(卓资山)、武东县(大滩);和林专员公署(和林格尔),辖和林格尔县(和林格尔)、清水河县(清水河)、托克托县(托克托)、凉城县(新堂);绥远省人民政府绥东蒙旗办事处(主任),辖察哈尔右翼正红旗(集宁城关)、察哈尔右翼正黄旗(八苏木)、察哈尔右翼镶蓝旗(卓资山)、察哈尔右翼镶红旗(卓资山),这四旗俗称绥东四旗。同年10月,绥远省人民政府决定,恢复绥东、绥南两个专员公署。绥东专员公署辖集宁、丰镇、兴和、龙胜(今卓资县)、陶林、武川各县解放区;绥南专员公署辖托克托、和林格尔、凉城、清水河各县解放区。1231,在绥东解放区的绥远省人民政府(驻丰镇)与起义的绥远省政府(驻归绥市,今呼和浩特市)正式合并,组成绥远省人民政府,驻归绥市。乌兰察布盟、集宁专署、绥东专署、绥南专署、绥东蒙旗办事处归绥远省人民政府领导。

    19501月,绥远省人民政府决定,撤销绥东蒙旗办事处,建立绥东蒙旗中心旗制,以察哈尔右翼正红旗为绥东中心旗(盟级临时建制,设主任),直属绥远省人民政府。同时将察哈尔右翼镶红旗与察哈尔右翼镶蓝旗合并,组建为镶蓝镶红联合旗。绥东中心旗驻平地泉,领导绥东中心旗、镶蓝镶红联合旗(八苏木)和正黄旗(卓资山)的蒙旗工作。同年41日,乌兰察布盟改设为乌兰察布盟人民自治政府(设主任),驻乌兰花。47,绥远省人民政府批准,东公旗、中公旗、西公旗恢复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前旗称谓。811,绥远省人民政府批准,将乌兰察布盟人民自治政府改建为乌兰察布盟自治区人民政府(设主任),驻地迁至包头昆都伦召(1210,又迁入包头市,今东河区境)。同年8月,经政务院批准,撤销和林专员公署(即绥南专署);9月,经政务院批准,将绥东专员公署更名为集宁专员公署。将原属和林专员公署的凉城县划入集宁专员公署,将原属和林专员公署的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划归萨县专员公署。1127,绥远省人民政府批准,乌兰察布盟自治区人民政府设立五当召直属区和乌兰花直属区。

    19511110,乌兰察布盟自治区人民政府迁驻固阳县城关。同年71日,绥远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五当召直属区,设立石拐沟矿区,并将五当召地区并入石拐沟矿区,隶属乌兰察布盟自治区人民政府。19527月,绥远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乌兰察布盟自治区乌兰花直属区,将其区域归属四子王旗管辖。同年1015日,乌拉特中旗与乌拉特后旗正式合并(195089,绥远省人民政府批准),组成乌拉特中后联合旗,驻海流图。同时(19521015),经绥远省人民政府批准,将达尔罕旗与茂明安旗合并,组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旗人民政府驻百灵庙,隶属乌兰察布盟自治区人民政府。同年1127日,绥远省人民政府命令,撤销萨拉齐县专员公署,将集宁专员公署更名为集宁区专员公署,原萨拉齐县专员公署所辖包头、萨拉齐、固阳、武川、归绥、和林格尔、托克托、清水河8县和集宁专员公署所辖集宁、兴和、凉城、武东、陶林、丰镇、龙胜、平地泉71镇均划归集宁区专员公署管辖。195417,鉴于固阳县城是乌兰察布盟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地,经内务部批准,将集宁区专员公署的固阳县划归乌兰察布盟自治区。

    1954113,绥远省第一届第三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议作出《关于中共中央蒙绥分局建议绥远省、内蒙古合并,撤销绥远省建制案的决议》。211,撤销归绥县建制,其所辖区域并入土默特旗,归集宁区专员公署管辖。35,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绥远省人民政府命令,自6日起,撤销陶林县和绥东四旗建制,设立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隶属平地泉行政区人民政府。

    195436,将乌兰察布盟自治区人民政府改称乌兰察布盟人民政府(盟长);撤销绥远省人民政府集宁区专员公署,设置平地泉行政区人民政府(主任)。乌兰察布盟人民政府和平地泉行政区人民政府均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下的盟地级行政区域建制单位。平地泉行政区人民政府辖:集宁、丰镇、兴和、凉城、卓资、武东、萨拉齐、和林格尔、托克托、武川、清水河11县,土默特旗、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4个旗和平地泉镇。平地泉行政区人民政府驻平地泉镇。

    1954319,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出《关于结束绥东旗县并存划界方案》的命令。指出:撤销陶林县建制后,其所辖区域大部划归镶蓝镶红联合旗,并将镶蓝镶红联合旗改称察哈尔右翼中旗。其行政区域以原镶蓝镶红联合旗的第一区、第三区的山子、大南沟两个乡及十一苏木的东西营子村和原陶林县西半部的五个区为基础,将卓资县北部的金盆、转经召、三道沟3个乡及东胜乡的一半地区划入察哈尔右翼中旗。旗人民政府由卓资山迁至科布尔(原陶林城)。将原绥东中心旗改称察哈尔右翼后旗。其行政区域以原中心旗第一区、第三区大房子乡,正黄旗的第一区、原陶林县红格尔图、土牧尔台两个区为基础,并将集宁县的第七区、第三区的高家地、三苏木房子、刘五村等划入。旗人民政府驻地由集宁迁至土牧尔台。将原正黄旗改称察哈尔右翼前旗。其行政区域以原正黄旗的二、三、四3个区,原绥东中心旗二区大部地区为基础,并将集宁县第五区土城子、李莫两个乡和第六区大坝沟、正沟、北窑、贾家地4个乡及馒头沟的一道沟、朱家等自然村划入;将卓资县的八音沟、大卜沟两个乡及金城洼乡的大部分自然村划入;还将兴和县第四区皂火口乡的王三元、小河子、戈家村、杨树营等自然村和第三区鄂卜平乡的坝顶、洞沟、掌西乡的大梁沟、占家地等自然村划入。旗人民政府驻土贵乌拉镇。同时,将原绥东中心旗第三区沙帽营、马莲滩、坝王河3个乡,原正黄旗第三区木栋脑包、楼子庙的各一半地区划入集宁县;将原绥东中心旗第三区的二家坎、布联营、南房子、此老文克齐等4个乡,第二区印堂子乡和原镶蓝镶红联合旗第三区阿贵沟、河子2个乡及十一苏木的大部地区划入卓资县;将原镶蓝镶红联合旗第二区划入凉城县;将原正黄旗第二区的营子川、伯楞营子2个乡及马家湾、仓房梁、三岔口、赵家山、石贲沟、好来沟、庙沟、老利海等自然村划入兴和县。从此,解决了绥东察哈尔右翼四旗与卓资县、集宁县、兴和县、凉城县“一地二治”的历史遗留问题。同年8月,设立乌兰察布盟驻白云鄂博办事处。19557月,乌兰察布盟人民政府改称乌兰察布盟人民委员会。

    1956223,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平地泉镇(县级)建制,设立集宁市,以平地泉镇的行政区域为集宁市的行政区域。同时,将原集宁县榆树湾乡的4个村、那森格勒乡的5个村及边墙乡的小贲红、陈家村等划归集宁市。同年91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乌兰察布盟直属石拐沟矿区,将其原第一区的新胜、白彦楞、石汉大坝等7个乡和吉忽伦图嘎查划归固阳县;将原第二区的石拐、大发窑等5个乡和第一区的道尔吉忽洞召村划归包头市。1957101,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集宁县建制,将大土城等9个乡并入集宁市;将大西沟等7个乡划入察哈尔右翼后旗;将胜家营等13个乡划入察哈尔右翼前旗。

    195842,经国务院批准,45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通知,撤销平地泉行政区人民委员会建制,将其所辖旗县市划入乌兰察布盟。同时,乌兰察布盟人民委员会改建为乌兰察布盟行政公署(设盟长),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关。盟行政公署驻地由固阳迁驻集宁市。同期,将乌兰察布盟所辖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划归巴彦淖尔盟。520,撤销武东县,将其区域分别划归武川县、卓资县、四子王旗、察哈尔右翼中旗。5月,撤销萨拉齐县,将其区域分别划归土默特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和包头市。同时,将固阳县、白云鄂博办事处划归包头市和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至此,乌兰察布盟行政公署管辖指导的有:集宁市、丰镇县、兴和县、凉城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托克托县、武川县、卓资县、四子王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土默特旗。

    196021,经国务院批准,将土默特旗划归呼和浩特市。196237,经国务院批准,将河北省管辖的商都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1963331,经国务院批准,将呼和浩特市所属土默特旗划归乌兰察布盟;126,将包头市所属固阳县划归乌兰察布盟。1965327,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土默特旗建制,划设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将土默特旗的区域分别划归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19691月,正式分旗办公)。

    19671018,乌兰察布盟建立革命委员会,实行党政“一元化”制度,领导各旗县市革命委员会。196911月,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通知,将锡林郭勒盟所属二连浩特市、化德县、苏尼特右旗划归乌兰察布盟革命委员会管辖。1971103,经国务院、党中央军委批准,将乌兰察布盟所属土默特右旗划归包头市;将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划归呼和浩特市。

    197810月,依法撤销乌兰察布盟革命委员会,恢复乌兰察布盟行政公署建制。198051,经国务院批准,将所属二连浩特市、苏尼特右旗划归锡林郭勒盟。19901115,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丰镇县,设立丰镇市,仍隶属乌兰察布盟,以原丰镇县的区域为丰镇市的行政区域。1995518,经国务院批准,将所属武川县、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分别划归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同年1121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所属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划归呼和浩特市。

    三、历史沿革

    乌兰察布盟,以清初所编蒙古四子部落等4部为6旗的札萨克会盟于红螺谷(蒙古语称为乌兰察布)而得名。(对乌兰察布盟会盟地址,有两种记述:一说,四子部落等46旗札萨克在康熙年间首次会盟于大青山脚下,今呼和浩特市东北12.5公里处的红山口而得名;一说,依据史籍记载和实地考证,清初四子部落等46旗的札萨克,会盟地址在四子部落旗境内白彦敖包山下的乌兰察布河边,这无论从方位名称、地形地貌,还是蒙古语音、语义,均与有关史籍记载相吻合)。

    今乌兰察布盟地区,战国时赵武灵王使林胡、楼烦部族臣服后,在阴山下筑长城至高厥塞(今乌拉特后旗西南),使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与中南部地隔开。赵长城在今兴和县、察哈尔右翼后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四子王旗、卓资县境内留有遗迹。战国后期,匈奴政权控制了长城以北的地区。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时,今乌兰察布盟的集宁、丰镇、察哈尔右翼前旗和凉城等旗县市地区属雁门郡(治所善无,今山西省右玉县南)管辖;今乌兰察布盟的兴和县、商都县和丰镇市部分地区属代郡(治所代县,在今河北省蔚县东北)管辖;今乌兰察布盟的集宁市西南部、卓资县部分地区属云中郡(治所今托克托县古城乡古城村)管辖;乌兰察布盟的大青山北部地区为匈奴的领地。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修筑秦长城从河北进入乌兰察布盟商都县,经兴和县、察哈尔右翼后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卓资县等,沿大青山西去。当时,乌兰察布盟地区是秦王朝与匈奴政权争战的重要地区。秦末,匈奴政权在楚汉相争之际,南下占领了包括今乌兰察布盟在内的今内蒙古大部地区。

    西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今乌兰察布盟地区为匈奴中部政权统辖地,最高首领单于庭设在今四子王旗境内。西汉高帝十年(公元前197年),沿袭秦制代郡、雁门郡、云中郡,今乌兰察布盟东、南部地区仍为上述三郡分别所辖;大青山北部地区仍为匈奴政权统治地区。西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析云中郡东部地置定襄郡(治所成乐,在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土城子村),辖境包括今卓资县大部地区。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年),云中、定襄、雁门等郡被依附于匈奴政权的地方割据势力卢芳所控制。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上述各郡之地重归东汉王朝。在今乌兰察布盟地区置有强阴县(治所今凉城县东),辖区包括今凉城县和丰镇市大部地区,隶属雁门郡。

    三国、西晋时,今乌兰察布盟地区基本上属于鲜卑拓跋政权统治区。东晋十六国时期,代建国二十九年(公元366年)时,今盟境为代(鲜卑拓跋氏)统治区域;前秦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乌盟境为前秦(氐族苻氏)政权统辖区;魏登国十年(公元395年),今盟境为魏政权统治活动的重要地区。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魏王朝灭北凉政权统一北方地区后,开始修筑长城,设置军政重镇,防御北方柔然族南侵。在今乌兰察布盟地区设有抚冥镇(治所在今四子王旗乌兰花镇土城子古城)、柔玄镇(治所在今兴和县台基庙乡境。另有记载说在今察哈尔右翼中旗塔布忽洞乡;还有说在今察哈尔右翼后旗白音查干古城)。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时,北魏王朝设置有:凉城郡(治所今凉城县岱海东北麦胡图乡古城),领参合县(治所在今凉城县西南)、沃野县(治所在今凉城县弓坝河西南岸)、旋鸿县(治所在今丰镇市北部),这13县隶属于恒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另有记载,州治所曾在今凉城县双古城乡双古城村古城)。隋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王朝改恒州为马邑郡,郡治善阳(今山西省朔州市),辖境包括今凉城县、丰镇市、察哈尔右翼前旗和集宁地区;改代州为雁门郡(治所今山西省代县),辖境包括今兴和县、商都县、化德县等地区。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王朝改隋置云州为北恒州,辖境包括今乌兰察布盟丘陵南段地区。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又在北恒州境内设置云州,辖境不变。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王朝为了安置归附的东突厥人,将原颉利可汗统治区(漠南地区),分为六州,左方置定襄都督府,辖今锡林郭勒盟北部地区,右方置云中都督府,辖有今乌兰察布盟东北部地区。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置桑乾都督府(治所约在今凉城县境)。辖区包括今乌兰察布盟大部地区。各都督府分别任用突厥贵族为都督,隶属于云中都护府,后改为单于都护府(治所在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古城)。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后突厥政权被回纥攻灭,阴山以北地区转归回纥控制。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设振武军(治所在今托克托县南),辖地包括今盟境西南地区。辽天庆元年(1111年)时,西京道大同府统辖之德州,治宣德(今凉城县岱海东北岸边),领有天成县(今凉城境内)、宣德县(今凉城县南),管辖区域包括今盟境之凉城县、卓资县、丰镇市等地区;丰州,治所富民(今呼和浩特市郊区太平庄乡白塔村),辖区包括今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集宁市等地区;奉圣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县),辖区包括今察哈尔右翼前旗、兴和县、商都县、化德县等地区。金熙宗皇统九年(1149年),金王朝升丰州天德军节度使为天德总管府,置西南路招讨司,以天德尹兼领,辖区包括今盟境大青山北各部族。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改辽西京道为西京路都总管府,所辖大同府领宣宁县(治所今凉城县岱海东北淤泥滩古城),辖区包括今卓资县和凉城县等地区。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置净州(治所天山,今四子王旗吉生太乡城卜子村古城),辖区包括今四子王旗部分地区;抚州(治所今河北省张北县喇巴尔哈孙古城),辖区包括今盟境东南部地区。

    蒙古国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蒙古王朝将隆兴府(治所在今河北省张北县)从上都路分出自成一路,称隆兴路,设路总管府,下属高原县、威宁县、宝昌州辖区包括今盟境东部地区。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设置有宣宁县(治所今凉城县岱海东北淤泥滩村古城)、平地县(治所今察哈尔右翼前旗三号地乡苏集村南古城),此二县辖今盟境东南部地区,隶属大同路。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升净州(治所今四子王旗吉生太乡城卜子村)为净州路,直属中书省。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元王朝在今盟境置沙井路(原金代边城,城址今四子王旗红格尔苏木希拉莫仁庙西南)、集宁路(城址在今察哈尔右翼前旗巴音塔拉乡土城子村),此二路直属中书省。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改隆兴路为兴和路,治所高原(今河北省张北县),所辖宝昌州(治所在今太仆寺旗南境)、威宁县(治所在今兴和县东境),辖境包括今太仆寺旗、兴和县、化德县等地区,直属中书省。

    明朝初,蒙古各部落退到大漠南北,各据一方。明洪武八年(1375年),将官山千户所升为官山卫(今卓资县北)。明成宗正德五年(1510年),蒙古大汗巴图蒙克称达延汗,统一了蒙古诸部后,今乌兰察布地区大部归右翼三万户之一的土默特万户所辖。后来俺答汗(阿拉坦汗)称雄漠南,把土默特万户和永谢部万户合并。明隆庆五年(1571年),明王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察哈尔部林丹汗继位,经过征战统一了漠南蒙古各部,乌兰察布地区成为林丹汗政权统辖地。明崇祯五年、清天聪六年(1632年),四子部落、归化城土默特等部封建主降清。

    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清王朝将归附的四子部落编为四子部落旗,俗称四子王旗;清世祖顺治五年(1648年),将乌喇特所部编为乌喇特后旗、乌喇特中旗、乌喇特前旗,俗称东公旗、中公旗、西公旗;清世祖顺治十年(1653年),编成喀尔喀右翼旗,亦称达尔罕旗;清圣祖康熙三年(1664年),编成茂明安旗。以上六旗均为札萨克旗,各置札萨克掌理旗务,世袭罔替,隶清理藩院,归乌兰察布盟所辖。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廷废察哈尔部主世袭王公和札萨克爵职,将察哈尔部众从义州(今辽宁省义县)迁往口外地编为八旗(察哈尔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属于今乌兰察布盟辖区)。清高宗乾隆十五年(1750年),析察哈尔右翼正红、镶红二旗部分垦地设丰镇厅和宁远厅,丰镇厅隶山西大同府,宁远厅隶山西朔平府。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清廷曾授归化城土默特部辅国公爵位,并增设归化城土默特札萨克旗。辖归化城土默特大青山北部地区,隶属乌兰察布盟。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归化城土默特札萨克旗被裁撤。清德宗光绪十年(1884年),清廷将丰镇厅、宁远厅划归山西归绥道。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析四子王旗、达尔罕旗部分垦地村落,设置武川厅;析丰镇厅东境芦家营等地及察哈尔右翼正黄旗九佐领地,设置兴和厅;析宁远厅北境灰腾梁各村落及毗连察哈尔右翼正黄、正红二旗部分地,设置陶林厅,三厅均隶属山西归绥道。

    民国元年(1912年),盟旗制度从清,各厅改县。民国3年(1914年),中华民国政府批准设立绥远特别区、察哈尔特别区(都统)。并对行政区域作了调整,丰镇、兴和、陶林、凉城(原宁远县)4县,划归察哈尔特别区兴和道,乌兰察布盟及所辖6旗,划归绥远特别区。民国5年(1916年),置商都设治局。民国7年(1918年),改商都县。民国10年(1921年),置平地泉设治局。民国13年(1924年),改集宁县。商都、集宁2县隶属察哈尔特别区。民国17年(1928年),乌兰察布盟及所辖各旗改隶绥远省。同时,将丰镇、兴和、陶林、凉城、集宁5县,划归绥远省。民国23年(1934年)914,设置化德设治局,隶属察哈尔?。?SPAN lang=EN-US>1936年改为化德县)。民国26年(1937年)3月,将察哈尔右翼四旗划归绥远省管辖(亦有记载说,在民国22年(1933年),为统一政令,即将察哈尔右翼四旗划归绥远?。?SPAN lang=EN-US>

上一篇:
乌兰察布市
下一篇:
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一)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区情纵览  /  建置沿革  /  乌兰察布市

乌兰察布盟行政区域建制概况

乌兰察布盟行政区域建制概况

发布时间:2017-07-25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域建制志        【字体:
  •  

    一、行政区域建制

    乌兰察布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横贯盟境。京包、集二、集通三条铁路交会境内。东与河北省康保、尚义、怀安三县为邻;东、北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镶黄旗、正镶白旗毗连;南与山西省天镇县、阳高县、大同市、左云县、右玉县以长城为界;西与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呼和浩特市郊区、武川县、和林格尔县接壤;北与蒙古国交界。中蒙国境线长104公里。盟境总面积54491平方公里,人口273.5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8.2万元,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3.5%,汉族居多数,回、满、朝鲜、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占0.95%。行政区划代码为152600

    乌兰察布盟行政公署驻集宁市,西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138公里。现辖集宁市、丰镇市、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兴和县、商都县、卓资县、凉城县、化德县,计2市、4旗、5县。下辖15个苏木、181个乡、1个民族乡、16个镇和11个街道办事处。

    二、当代行政区划调整

    1949919,绥远省和平解放。当时,乌兰察布盟(驻四子王旗),辖东公旗(城库联)、中公旗(海流图)、西公旗(公庙子)、四子王旗(四子王府)、达尔罕旗(百灵庙)、茂明安旗(达尔架)、盟直属百灵庙办事处(百灵庙);集宁专员公署(集宁城关),辖集宁县(城关区)、丰镇县(城关镇)、陶林县(科布尔)、兴和县(二道河)、龙胜县(卓资山)、武东县(大滩);和林专员公署(和林格尔),辖和林格尔县(和林格尔)、清水河县(清水河)、托克托县(托克托)、凉城县(新堂);绥远省人民政府绥东蒙旗办事处(主任),辖察哈尔右翼正红旗(集宁城关)、察哈尔右翼正黄旗(八苏木)、察哈尔右翼镶蓝旗(卓资山)、察哈尔右翼镶红旗(卓资山),这四旗俗称绥东四旗。同年10月,绥远省人民政府决定,恢复绥东、绥南两个专员公署。绥东专员公署辖集宁、丰镇、兴和、龙胜(今卓资县)、陶林、武川各县解放区;绥南专员公署辖托克托、和林格尔、凉城、清水河各县解放区。1231,在绥东解放区的绥远省人民政府(驻丰镇)与起义的绥远省政府(驻归绥市,今呼和浩特市)正式合并,组成绥远省人民政府,驻归绥市。乌兰察布盟、集宁专署、绥东专署、绥南专署、绥东蒙旗办事处归绥远省人民政府领导。

    19501月,绥远省人民政府决定,撤销绥东蒙旗办事处,建立绥东蒙旗中心旗制,以察哈尔右翼正红旗为绥东中心旗(盟级临时建制,设主任),直属绥远省人民政府。同时将察哈尔右翼镶红旗与察哈尔右翼镶蓝旗合并,组建为镶蓝镶红联合旗。绥东中心旗驻平地泉,领导绥东中心旗、镶蓝镶红联合旗(八苏木)和正黄旗(卓资山)的蒙旗工作。同年41日,乌兰察布盟改设为乌兰察布盟人民自治政府(设主任),驻乌兰花。47,绥远省人民政府批准,东公旗、中公旗、西公旗恢复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前旗称谓。811,绥远省人民政府批准,将乌兰察布盟人民自治政府改建为乌兰察布盟自治区人民政府(设主任),驻地迁至包头昆都伦召(1210,又迁入包头市,今东河区境)。同年8月,经政务院批准,撤销和林专员公署(即绥南专署);9月,经政务院批准,将绥东专员公署更名为集宁专员公署。将原属和林专员公署的凉城县划入集宁专员公署,将原属和林专员公署的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划归萨县专员公署。1127,绥远省人民政府批准,乌兰察布盟自治区人民政府设立五当召直属区和乌兰花直属区。

    19511110,乌兰察布盟自治区人民政府迁驻固阳县城关。同年71日,绥远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五当召直属区,设立石拐沟矿区,并将五当召地区并入石拐沟矿区,隶属乌兰察布盟自治区人民政府。19527月,绥远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乌兰察布盟自治区乌兰花直属区,将其区域归属四子王旗管辖。同年1015日,乌拉特中旗与乌拉特后旗正式合并(195089,绥远省人民政府批准),组成乌拉特中后联合旗,驻海流图。同时(19521015),经绥远省人民政府批准,将达尔罕旗与茂明安旗合并,组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旗人民政府驻百灵庙,隶属乌兰察布盟自治区人民政府。同年1127日,绥远省人民政府命令,撤销萨拉齐县专员公署,将集宁专员公署更名为集宁区专员公署,原萨拉齐县专员公署所辖包头、萨拉齐、固阳、武川、归绥、和林格尔、托克托、清水河8县和集宁专员公署所辖集宁、兴和、凉城、武东、陶林、丰镇、龙胜、平地泉71镇均划归集宁区专员公署管辖。195417,鉴于固阳县城是乌兰察布盟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地,经内务部批准,将集宁区专员公署的固阳县划归乌兰察布盟自治区。

    1954113,绥远省第一届第三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议作出《关于中共中央蒙绥分局建议绥远省、内蒙古合并,撤销绥远省建制案的决议》。211,撤销归绥县建制,其所辖区域并入土默特旗,归集宁区专员公署管辖。35,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绥远省人民政府命令,自6日起,撤销陶林县和绥东四旗建制,设立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隶属平地泉行政区人民政府。

    195436,将乌兰察布盟自治区人民政府改称乌兰察布盟人民政府(盟长);撤销绥远省人民政府集宁区专员公署,设置平地泉行政区人民政府(主任)。乌兰察布盟人民政府和平地泉行政区人民政府均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下的盟地级行政区域建制单位。平地泉行政区人民政府辖:集宁、丰镇、兴和、凉城、卓资、武东、萨拉齐、和林格尔、托克托、武川、清水河11县,土默特旗、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4个旗和平地泉镇。平地泉行政区人民政府驻平地泉镇。

    1954319,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出《关于结束绥东旗县并存划界方案》的命令。指出:撤销陶林县建制后,其所辖区域大部划归镶蓝镶红联合旗,并将镶蓝镶红联合旗改称察哈尔右翼中旗。其行政区域以原镶蓝镶红联合旗的第一区、第三区的山子、大南沟两个乡及十一苏木的东西营子村和原陶林县西半部的五个区为基础,将卓资县北部的金盆、转经召、三道沟3个乡及东胜乡的一半地区划入察哈尔右翼中旗。旗人民政府由卓资山迁至科布尔(原陶林城)。将原绥东中心旗改称察哈尔右翼后旗。其行政区域以原中心旗第一区、第三区大房子乡,正黄旗的第一区、原陶林县红格尔图、土牧尔台两个区为基础,并将集宁县的第七区、第三区的高家地、三苏木房子、刘五村等划入。旗人民政府驻地由集宁迁至土牧尔台。将原正黄旗改称察哈尔右翼前旗。其行政区域以原正黄旗的二、三、四3个区,原绥东中心旗二区大部地区为基础,并将集宁县第五区土城子、李莫两个乡和第六区大坝沟、正沟、北窑、贾家地4个乡及馒头沟的一道沟、朱家等自然村划入;将卓资县的八音沟、大卜沟两个乡及金城洼乡的大部分自然村划入;还将兴和县第四区皂火口乡的王三元、小河子、戈家村、杨树营等自然村和第三区鄂卜平乡的坝顶、洞沟、掌西乡的大梁沟、占家地等自然村划入。旗人民政府驻土贵乌拉镇。同时,将原绥东中心旗第三区沙帽营、马莲滩、坝王河3个乡,原正黄旗第三区木栋脑包、楼子庙的各一半地区划入集宁县;将原绥东中心旗第三区的二家坎、布联营、南房子、此老文克齐等4个乡,第二区印堂子乡和原镶蓝镶红联合旗第三区阿贵沟、河子2个乡及十一苏木的大部地区划入卓资县;将原镶蓝镶红联合旗第二区划入凉城县;将原正黄旗第二区的营子川、伯楞营子2个乡及马家湾、仓房梁、三岔口、赵家山、石贲沟、好来沟、庙沟、老利海等自然村划入兴和县。从此,解决了绥东察哈尔右翼四旗与卓资县、集宁县、兴和县、凉城县“一地二治”的历史遗留问题。同年8月,设立乌兰察布盟驻白云鄂博办事处。19557月,乌兰察布盟人民政府改称乌兰察布盟人民委员会。

    1956223,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平地泉镇(县级)建制,设立集宁市,以平地泉镇的行政区域为集宁市的行政区域。同时,将原集宁县榆树湾乡的4个村、那森格勒乡的5个村及边墙乡的小贲红、陈家村等划归集宁市。同年91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乌兰察布盟直属石拐沟矿区,将其原第一区的新胜、白彦楞、石汉大坝等7个乡和吉忽伦图嘎查划归固阳县;将原第二区的石拐、大发窑等5个乡和第一区的道尔吉忽洞召村划归包头市。1957101,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集宁县建制,将大土城等9个乡并入集宁市;将大西沟等7个乡划入察哈尔右翼后旗;将胜家营等13个乡划入察哈尔右翼前旗。

    195842,经国务院批准,45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通知,撤销平地泉行政区人民委员会建制,将其所辖旗县市划入乌兰察布盟。同时,乌兰察布盟人民委员会改建为乌兰察布盟行政公署(设盟长),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关。盟行政公署驻地由固阳迁驻集宁市。同期,将乌兰察布盟所辖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划归巴彦淖尔盟。520,撤销武东县,将其区域分别划归武川县、卓资县、四子王旗、察哈尔右翼中旗。5月,撤销萨拉齐县,将其区域分别划归土默特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和包头市。同时,将固阳县、白云鄂博办事处划归包头市和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至此,乌兰察布盟行政公署管辖指导的有:集宁市、丰镇县、兴和县、凉城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托克托县、武川县、卓资县、四子王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土默特旗。

    196021,经国务院批准,将土默特旗划归呼和浩特市。196237,经国务院批准,将河北省管辖的商都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1963331,经国务院批准,将呼和浩特市所属土默特旗划归乌兰察布盟;126,将包头市所属固阳县划归乌兰察布盟。1965327,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土默特旗建制,划设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将土默特旗的区域分别划归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19691月,正式分旗办公)。

    19671018,乌兰察布盟建立革命委员会,实行党政“一元化”制度,领导各旗县市革命委员会。196911月,内蒙古自治区革命委员会通知,将锡林郭勒盟所属二连浩特市、化德县、苏尼特右旗划归乌兰察布盟革命委员会管辖。1971103,经国务院、党中央军委批准,将乌兰察布盟所属土默特右旗划归包头市;将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划归呼和浩特市。

    197810月,依法撤销乌兰察布盟革命委员会,恢复乌兰察布盟行政公署建制。198051,经国务院批准,将所属二连浩特市、苏尼特右旗划归锡林郭勒盟。19901115,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丰镇县,设立丰镇市,仍隶属乌兰察布盟,以原丰镇县的区域为丰镇市的行政区域。1995518,经国务院批准,将所属武川县、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分别划归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同年1121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所属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划归呼和浩特市。

    三、历史沿革

    乌兰察布盟,以清初所编蒙古四子部落等4部为6旗的札萨克会盟于红螺谷(蒙古语称为乌兰察布)而得名。(对乌兰察布盟会盟地址,有两种记述:一说,四子部落等46旗札萨克在康熙年间首次会盟于大青山脚下,今呼和浩特市东北12.5公里处的红山口而得名;一说,依据史籍记载和实地考证,清初四子部落等46旗的札萨克,会盟地址在四子部落旗境内白彦敖包山下的乌兰察布河边,这无论从方位名称、地形地貌,还是蒙古语音、语义,均与有关史籍记载相吻合)。

    今乌兰察布盟地区,战国时赵武灵王使林胡、楼烦部族臣服后,在阴山下筑长城至高厥塞(今乌拉特后旗西南),使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与中南部地隔开。赵长城在今兴和县、察哈尔右翼后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四子王旗、卓资县境内留有遗迹。战国后期,匈奴政权控制了长城以北的地区。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时,今乌兰察布盟的集宁、丰镇、察哈尔右翼前旗和凉城等旗县市地区属雁门郡(治所善无,今山西省右玉县南)管辖;今乌兰察布盟的兴和县、商都县和丰镇市部分地区属代郡(治所代县,在今河北省蔚县东北)管辖;今乌兰察布盟的集宁市西南部、卓资县部分地区属云中郡(治所今托克托县古城乡古城村)管辖;乌兰察布盟的大青山北部地区为匈奴的领地。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修筑秦长城从河北进入乌兰察布盟商都县,经兴和县、察哈尔右翼后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卓资县等,沿大青山西去。当时,乌兰察布盟地区是秦王朝与匈奴政权争战的重要地区。秦末,匈奴政权在楚汉相争之际,南下占领了包括今乌兰察布盟在内的今内蒙古大部地区。

    西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今乌兰察布盟地区为匈奴中部政权统辖地,最高首领单于庭设在今四子王旗境内。西汉高帝十年(公元前197年),沿袭秦制代郡、雁门郡、云中郡,今乌兰察布盟东、南部地区仍为上述三郡分别所辖;大青山北部地区仍为匈奴政权统治地区。西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析云中郡东部地置定襄郡(治所成乐,在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土城子村),辖境包括今卓资县大部地区。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年),云中、定襄、雁门等郡被依附于匈奴政权的地方割据势力卢芳所控制。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上述各郡之地重归东汉王朝。在今乌兰察布盟地区置有强阴县(治所今凉城县东),辖区包括今凉城县和丰镇市大部地区,隶属雁门郡。

    三国、西晋时,今乌兰察布盟地区基本上属于鲜卑拓跋政权统治区。东晋十六国时期,代建国二十九年(公元366年)时,今盟境为代(鲜卑拓跋氏)统治区域;前秦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乌盟境为前秦(氐族苻氏)政权统辖区;魏登国十年(公元395年),今盟境为魏政权统治活动的重要地区。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魏王朝灭北凉政权统一北方地区后,开始修筑长城,设置军政重镇,防御北方柔然族南侵。在今乌兰察布盟地区设有抚冥镇(治所在今四子王旗乌兰花镇土城子古城)、柔玄镇(治所在今兴和县台基庙乡境。另有记载说在今察哈尔右翼中旗塔布忽洞乡;还有说在今察哈尔右翼后旗白音查干古城)。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时,北魏王朝设置有:凉城郡(治所今凉城县岱海东北麦胡图乡古城),领参合县(治所在今凉城县西南)、沃野县(治所在今凉城县弓坝河西南岸)、旋鸿县(治所在今丰镇市北部),这13县隶属于恒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另有记载,州治所曾在今凉城县双古城乡双古城村古城)。隋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王朝改恒州为马邑郡,郡治善阳(今山西省朔州市),辖境包括今凉城县、丰镇市、察哈尔右翼前旗和集宁地区;改代州为雁门郡(治所今山西省代县),辖境包括今兴和县、商都县、化德县等地区。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王朝改隋置云州为北恒州,辖境包括今乌兰察布盟丘陵南段地区。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又在北恒州境内设置云州,辖境不变。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王朝为了安置归附的东突厥人,将原颉利可汗统治区(漠南地区),分为六州,左方置定襄都督府,辖今锡林郭勒盟北部地区,右方置云中都督府,辖有今乌兰察布盟东北部地区。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置桑乾都督府(治所约在今凉城县境)。辖区包括今乌兰察布盟大部地区。各都督府分别任用突厥贵族为都督,隶属于云中都护府,后改为单于都护府(治所在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古城)。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后突厥政权被回纥攻灭,阴山以北地区转归回纥控制。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设振武军(治所在今托克托县南),辖地包括今盟境西南地区。辽天庆元年(1111年)时,西京道大同府统辖之德州,治宣德(今凉城县岱海东北岸边),领有天成县(今凉城境内)、宣德县(今凉城县南),管辖区域包括今盟境之凉城县、卓资县、丰镇市等地区;丰州,治所富民(今呼和浩特市郊区太平庄乡白塔村),辖区包括今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集宁市等地区;奉圣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县),辖区包括今察哈尔右翼前旗、兴和县、商都县、化德县等地区。金熙宗皇统九年(1149年),金王朝升丰州天德军节度使为天德总管府,置西南路招讨司,以天德尹兼领,辖区包括今盟境大青山北各部族。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改辽西京道为西京路都总管府,所辖大同府领宣宁县(治所今凉城县岱海东北淤泥滩古城),辖区包括今卓资县和凉城县等地区。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置净州(治所天山,今四子王旗吉生太乡城卜子村古城),辖区包括今四子王旗部分地区;抚州(治所今河北省张北县喇巴尔哈孙古城),辖区包括今盟境东南部地区。

    蒙古国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蒙古王朝将隆兴府(治所在今河北省张北县)从上都路分出自成一路,称隆兴路,设路总管府,下属高原县、威宁县、宝昌州辖区包括今盟境东部地区。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设置有宣宁县(治所今凉城县岱海东北淤泥滩村古城)、平地县(治所今察哈尔右翼前旗三号地乡苏集村南古城),此二县辖今盟境东南部地区,隶属大同路。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升净州(治所今四子王旗吉生太乡城卜子村)为净州路,直属中书省。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元王朝在今盟境置沙井路(原金代边城,城址今四子王旗红格尔苏木希拉莫仁庙西南)、集宁路(城址在今察哈尔右翼前旗巴音塔拉乡土城子村),此二路直属中书省。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改隆兴路为兴和路,治所高原(今河北省张北县),所辖宝昌州(治所在今太仆寺旗南境)、威宁县(治所在今兴和县东境),辖境包括今太仆寺旗、兴和县、化德县等地区,直属中书省。

    明朝初,蒙古各部落退到大漠南北,各据一方。明洪武八年(1375年),将官山千户所升为官山卫(今卓资县北)。明成宗正德五年(1510年),蒙古大汗巴图蒙克称达延汗,统一了蒙古诸部后,今乌兰察布地区大部归右翼三万户之一的土默特万户所辖。后来俺答汗(阿拉坦汗)称雄漠南,把土默特万户和永谢部万户合并。明隆庆五年(1571年),明王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察哈尔部林丹汗继位,经过征战统一了漠南蒙古各部,乌兰察布地区成为林丹汗政权统辖地。明崇祯五年、清天聪六年(1632年),四子部落、归化城土默特等部封建主降清。

    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清王朝将归附的四子部落编为四子部落旗,俗称四子王旗;清世祖顺治五年(1648年),将乌喇特所部编为乌喇特后旗、乌喇特中旗、乌喇特前旗,俗称东公旗、中公旗、西公旗;清世祖顺治十年(1653年),编成喀尔喀右翼旗,亦称达尔罕旗;清圣祖康熙三年(1664年),编成茂明安旗。以上六旗均为札萨克旗,各置札萨克掌理旗务,世袭罔替,隶清理藩院,归乌兰察布盟所辖。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廷废察哈尔部主世袭王公和札萨克爵职,将察哈尔部众从义州(今辽宁省义县)迁往口外地编为八旗(察哈尔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属于今乌兰察布盟辖区)。清高宗乾隆十五年(1750年),析察哈尔右翼正红、镶红二旗部分垦地设丰镇厅和宁远厅,丰镇厅隶山西大同府,宁远厅隶山西朔平府。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清廷曾授归化城土默特部辅国公爵位,并增设归化城土默特札萨克旗。辖归化城土默特大青山北部地区,隶属乌兰察布盟。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归化城土默特札萨克旗被裁撤。清德宗光绪十年(1884年),清廷将丰镇厅、宁远厅划归山西归绥道。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析四子王旗、达尔罕旗部分垦地村落,设置武川厅;析丰镇厅东境芦家营等地及察哈尔右翼正黄旗九佐领地,设置兴和厅;析宁远厅北境灰腾梁各村落及毗连察哈尔右翼正黄、正红二旗部分地,设置陶林厅,三厅均隶属山西归绥道。

    民国元年(1912年),盟旗制度从清,各厅改县。民国3年(1914年),中华民国政府批准设立绥远特别区、察哈尔特别区(都统)。并对行政区域作了调整,丰镇、兴和、陶林、凉城(原宁远县)4县,划归察哈尔特别区兴和道,乌兰察布盟及所辖6旗,划归绥远特别区。民国5年(1916年),置商都设治局。民国7年(1918年),改商都县。民国10年(1921年),置平地泉设治局。民国13年(1924年),改集宁县。商都、集宁2县隶属察哈尔特别区。民国17年(1928年),乌兰察布盟及所辖各旗改隶绥远省。同时,将丰镇、兴和、陶林、凉城、集宁5县,划归绥远省。民国23年(1934年)914,设置化德设治局,隶属察哈尔?。?SPAN lang=EN-US>1936年改为化德县)。民国26年(1937年)3月,将察哈尔右翼四旗划归绥远省管辖(亦有记载说,在民国22年(1933年),为统一政令,即将察哈尔右翼四旗划归绥远?。?。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