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龙凤茶楼论坛_全国名媛凤楼_快活林凤楼品茶论坛最新消息_苏州51龙凤茶楼论坛

内蒙古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种出四季好“丰”景

发布时间:2025-01-02 【字体:
  • 隆冬时节,岁暮天寒。在内蒙古大地上,设施农业却焕发着勃勃生机:广袤田野里,一栋栋高标准日光温室集中连片,尽显“科技范儿”;批发市场内,新鲜蔬菜瓜果琳琅满目,“飞往”全国各地……

    设施农业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新蓝海”,也是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24年以来,内蒙古新建设施农业26万亩,面积达到261万亩,产量达到650多万吨,有力保障了“菜篮子”“果篮子”“花篮子”稳定供应。

     

    科技赋能  四季都是收获季

     

    室外寒风凛冽,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国际农业博览园日光温室内却温暖如春。上万株蝴蝶兰、小凤梨、仙客来等鲜花正在盛开,红心火龙果、香蕉等热带水果也结出累累硕果,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热带水果何以“扎根”寒冬中的巴彦淖尔市?

    “我们采用了先进的栽培技术,比如使用LED补光灯模拟太阳光谱、利用第六代碳晶硅集热板防止夜间低温伤害等措施,满足不同作物的个性化生长需求?!蔽诶睾笃旃逝┮挡├涝跋喙馗涸鹑怂?。

    博览园内包含大数据中心、智慧农业展厅及全自动化高标准智能温室等新型结构温室大棚,配套水、肥、温、光智能调配设备,亩均用水量每年不足100立方米,相较大田种植可实现节水70%以上。

    “南果北种”的背后,是一系列先进技术手段的“加持”。近年来,内蒙古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设施农业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科技攻关,不断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创新突破。

    2024年,集科技攻关、技术熟化、成果转化、示范推广、科技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自治区级设施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平台——内蒙古自治区设施农业绿色发展技术研究院成立,着力开展现代设施农业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和技术攻关。同时,全区还建成了5000万株以上育苗基地6个,供应能力年内可增加5.8亿株。

    只需轻点屏幕,大棚温度就能自动调控;手机上简单操作,管道就能自动喷施水和有机肥;打开可追溯体系,瓜果蔬菜长势情况一目了然……放眼全区,设施农业尽显“科技范儿”。

    2023年起,内蒙古实施现代设施农牧业提升三年行动,着力以园区为引领,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延长产业链条、推进精深加工,推动全区设施农业产业链条化、农文旅一体化、机械智能化,全面提升内蒙古“菜篮子”稳产保供能力。

     

    延链补链  设施农业量质双升

     

    无土栽培、温湿度智能调控、绿色防控等技术集成应用……在位于赤峰市宁城县的丰码科技智慧农业示范园里,农作物种植跨越了时间限制,实现四季丰收。

    作为内蒙古的设施农业大县,宁城县设施农业面积达56万亩,年产蔬菜164万吨。日光温室平均亩产达到15吨、亩收益4万元,大棚平均亩产达到8.5吨、亩收益1.5万元?;竦霉业乩肀曛局っ魃瘫甑摹俺喾宸选薄澳腔乒稀薄澳羌饨贰钡仁卟顺晌扒朗只酢背┫┙蚣?,宁城设施农业品牌叫响全国。

    近年来,宁城县从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破解堵点,用链条化思维发展设施农业。在政策推动与效益拉动下,宁城县的设施农业正向着绿色生态、高质高效不断迈进。

    在全区各地,内蒙古坚持全链条发展、产供销一体化发力,设施农业呈现出领域拓宽、量质双升、后劲增强的良好发展势头。

    “今年以来,我们以园区为引领,新增百亩以上园区134个。截至目前,全区已打造大中型蔬菜加工企业38家,建成贮藏保鲜库1542个;培育各级设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建成交易市场42个,年交易能力达到896.9万吨,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地?!蹦诿晒排┠烈导际跬乒阒行牡澄榧?、主任胡有林说。

    延链补链,增强“溢出效应”。近年来,内蒙古大力支持引导农户、企业、合作社三类主体,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大型智能连栋温室“一棚两室”建设为重点,遵循规模化、园区化、产业化发展理念,坚持布局优化与结构升级并重、增量发展与存量改造并行、加大投入与机制创新并举,提高设施农牧业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水平。

     

    联农带农  农牧民家门口务工增收

     

    内蒙古许多地区正在用“菜篮子”鼓起农牧民的“钱袋子”。

    走进位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的浑河滩现代设施农业产业示范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排列整齐的智能温室,温室中种植的各类蔬菜水果长势喜人。

    据介绍,产业园拥有智能日光温室186栋,利用远程控制自动化水肥一体化系统可实现远程管护、定时精准灌溉,人工成本降低50%、节水10%~35%,减肥10%~30%,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和智能化管理。

    随着设施农业产业园的发展壮大,村民有了在家门口务工增收的机会。入驻产业园的企业探索生产经营分包到农户,通过“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模式联农带农。企业提供种源、技术、加工、销售等支撑,农户承包1~2个智能温室负责日常生产经营,通过“基本工资+产量提成”模式,户均年收入达20万元以上。

    这只是内蒙古聚焦多种经营模式拓宽设施农业增收渠道的一个缩影。2023年,自治区农牧厅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现代设施农牧业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通过新建、维修改造、提档升级三种模式,推进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大型智能连栋温室建设,增强设施农业抗风险能力,提升农牧民收入。

    近年来,内蒙古着力构建“联得紧、带得稳、收益久”的联农带农长效机制,坚持强化带动效益与提升带动能力相结合,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引进区外企业,发挥企业实力强、技术先进、效益好的优势,带动本地设施农牧业规?;⒄?,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

     


上一篇:
南繁基地玉米单倍体实验室公共服务平台投用 内蒙古为玉米育种架起快速“通道”
下一篇:
农推官“上线” 农产品“出圈”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区情纵览  /  经济概况  /  农牧业

内蒙古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种出四季好“丰”景

发布时间:2025-01-02 来源:内蒙古日报        【字体:
  • 隆冬时节,岁暮天寒。在内蒙古大地上,设施农业却焕发着勃勃生机:广袤田野里,一栋栋高标准日光温室集中连片,尽显“科技范儿”;批发市场内,新鲜蔬菜瓜果琳琅满目,“飞往”全国各地……

    设施农业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新蓝海”,也是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24年以来,内蒙古新建设施农业26万亩,面积达到261万亩,产量达到650多万吨,有力保障了“菜篮子”“果篮子”“花篮子”稳定供应。

     

    科技赋能  四季都是收获季

     

    室外寒风凛冽,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国际农业博览园日光温室内却温暖如春。上万株蝴蝶兰、小凤梨、仙客来等鲜花正在盛开,红心火龙果、香蕉等热带水果也结出累累硕果,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热带水果何以“扎根”寒冬中的巴彦淖尔市?

    “我们采用了先进的栽培技术,比如使用LED补光灯模拟太阳光谱、利用第六代碳晶硅集热板防止夜间低温伤害等措施,满足不同作物的个性化生长需求。”乌拉特后旗国际农业博览园相关负责人说。

    博览园内包含大数据中心、智慧农业展厅及全自动化高标准智能温室等新型结构温室大棚,配套水、肥、温、光智能调配设备,亩均用水量每年不足100立方米,相较大田种植可实现节水70%以上。

    “南果北种”的背后,是一系列先进技术手段的“加持”。近年来,内蒙古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设施农业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科技攻关,不断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创新突破。

    2024年,集科技攻关、技术熟化、成果转化、示范推广、科技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自治区级设施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平台——内蒙古自治区设施农业绿色发展技术研究院成立,着力开展现代设施农业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和技术攻关。同时,全区还建成了5000万株以上育苗基地6个,供应能力年内可增加5.8亿株。

    只需轻点屏幕,大棚温度就能自动调控;手机上简单操作,管道就能自动喷施水和有机肥;打开可追溯体系,瓜果蔬菜长势情况一目了然……放眼全区,设施农业尽显“科技范儿”。

    2023年起,内蒙古实施现代设施农牧业提升三年行动,着力以园区为引领,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延长产业链条、推进精深加工,推动全区设施农业产业链条化、农文旅一体化、机械智能化,全面提升内蒙古“菜篮子”稳产保供能力。

     

    延链补链  设施农业量质双升

     

    无土栽培、温湿度智能调控、绿色防控等技术集成应用……在位于赤峰市宁城县的丰码科技智慧农业示范园里,农作物种植跨越了时间限制,实现四季丰收。

    作为内蒙古的设施农业大县,宁城县设施农业面积达56万亩,年产蔬菜164万吨。日光温室平均亩产达到15吨、亩收益4万元,大棚平均亩产达到8.5吨、亩收益1.5万元?;竦霉业乩肀曛局っ魃瘫甑摹俺喾宸选薄澳腔乒稀薄澳羌饨贰钡仁卟顺晌扒朗只酢背┫┙蚣剑巧枋┡┮灯放平邢烊?。

    近年来,宁城县从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破解堵点,用链条化思维发展设施农业。在政策推动与效益拉动下,宁城县的设施农业正向着绿色生态、高质高效不断迈进。

    在全区各地,内蒙古坚持全链条发展、产供销一体化发力,设施农业呈现出领域拓宽、量质双升、后劲增强的良好发展势头。

    “今年以来,我们以园区为引领,新增百亩以上园区134个。截至目前,全区已打造大中型蔬菜加工企业38家,建成贮藏保鲜库1542个;培育各级设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建成交易市场42个,年交易能力达到896.9万吨,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地?!蹦诿晒排┠烈导际跬乒阒行牡澄榧?、主任胡有林说。

    延链补链,增强“溢出效应”。近年来,内蒙古大力支持引导农户、企业、合作社三类主体,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大型智能连栋温室“一棚两室”建设为重点,遵循规?;?、园区化、产业化发展理念,坚持布局优化与结构升级并重、增量发展与存量改造并行、加大投入与机制创新并举,提高设施农牧业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水平。

     

    联农带农  农牧民家门口务工增收

     

    内蒙古许多地区正在用“菜篮子”鼓起农牧民的“钱袋子”。

    走进位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的浑河滩现代设施农业产业示范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排列整齐的智能温室,温室中种植的各类蔬菜水果长势喜人。

    据介绍,产业园拥有智能日光温室186栋,利用远程控制自动化水肥一体化系统可实现远程管护、定时精准灌溉,人工成本降低50%、节水10%~35%,减肥10%~30%,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和智能化管理。

    随着设施农业产业园的发展壮大,村民有了在家门口务工增收的机会。入驻产业园的企业探索生产经营分包到农户,通过“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模式联农带农。企业提供种源、技术、加工、销售等支撑,农户承包1~2个智能温室负责日常生产经营,通过“基本工资+产量提成”模式,户均年收入达20万元以上。

    这只是内蒙古聚焦多种经营模式拓宽设施农业增收渠道的一个缩影。2023年,自治区农牧厅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现代设施农牧业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通过新建、维修改造、提档升级三种模式,推进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大型智能连栋温室建设,增强设施农业抗风险能力,提升农牧民收入。

    近年来,内蒙古着力构建“联得紧、带得稳、收益久”的联农带农长效机制,坚持强化带动效益与提升带动能力相结合,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引进区外企业,发挥企业实力强、技术先进、效益好的优势,带动本地设施农牧业规?;⒄梗嵘绱宀捣⒄顾剑俳┠撩癯中榷ㄔ鍪?。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