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龙凤茶楼论坛_全国名媛凤楼_快活林凤楼品茶论坛最新消息_苏州51龙凤茶楼论坛

满族冠饰

发布时间:2018-02-06 【字体:
  •  

    辽代的女真人,冬春之季多以兽皮为帽,主要为猞狸皮或各类鼠皮;夏秋之季则多不戴帽,盘辫而已。金朝女真人入居中原后,男子通常是头裹皂罗巾,身穿盘领衣,腰系吐鹘带,脚穿乌衣尖头靴。皂罗巾是以黑纱的罗制成的头巾。据《金史》记载:女真“巾之制,以皂罗若纱为之,上结方顶,折垂于后。顶之下际两角各缀方罗,径二寸许,方罗之下各附带长六七寸。当横额之上,或为一缩襞积。显贵者于方顶,循十字缝饰以珠,其中必贯以大者,谓之顶珠。带傍各络珠结授,长半带,垂之?!迸婺凶踊瓜泊饕恢稚霞庀略怖恼斌?,其色或白或皂不一。有的毡笠带有棱角,顶端系缀红缨,使顶戴者显得更加挺拔与英武。巾冠之上饰以玉珠和戴毡笠之习俗,后均被满族所承袭。女真妇女在夏秋时喜戴用翠毛装饰的“花环冠子”,冬春之际,则喜戴羔皮帽子。

      

    入关之前,由于条件所限,冠饰较为简单。据《建州闻见录》记载:男子所戴之帽,“寒暖异制,夏则以草结成,冬则以毛皮为之”,并在帽子“顶上皆加以红毛一团为饰”。清朝时期,满族男子不分长幼,一年四季都要戴帽,所戴之帽主要有礼帽、便帽等。礼帽俗称“大帽子”,为贵族和官吏所戴。礼帽寒暑易制,秋冬所戴者谓之“暖帽”;春夏所戴者谓之“凉帽”。每年的农历三月始戴凉帽;农历八月换戴为暖帽。暖帽呈圆形,周围卷起约2寸宽的帽檐,并呈上仰型,以缎、呢、皮、布等制作,可因季节变化而异,满族人多喜黑色帽檐。帽子最高部分装有顶珠和花翎,是严格的等级标志,官秩不同则顶珠也不同。顶珠多用珍珠、宝石、珊瑚和金属雕凿而成,颜色多为红、蓝、白、金等。凉帽形似圆椎而无檐,多用藤、竹、篾席或麦秸编成,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上缀红缨和顶珠,制同暖暖。显贵者则用“得勒苏”草编织,故俗称草帽。凡是暖帽和凉帽,均在顶珠下装有顶托和翎管,用来佩饰羽翎。顶托是在红缨帽之上,用以托顶珠的饰物,一般多为铜制,并被缕花,其形极像一个亭子顶,将顶珠托于其上。翎管是用在帽子上插羽翎的管,长约1.5寸,以白玉、玛瑙、翡翠等制成,其中以翡翠为珍品。羽翎有花翎和蓝翎之别,花翎用孔雀羽,有一眼、二眼、三眼之别,其中以三眼最为尊贵;蓝翎则用鹖鸟羽,但无眼。满族官吏对羽翎十分重视,如蒙清廷赏赐花翎,比加官进爵还要光荣。民国年间,礼帽逐渐在内蒙古满族中消失,但在蒙古王公贵族中多有保存。

      

    便帽:俗称小帽或瓜皮帽。它以六瓣合缝,上锐下宽,底边上有的镶以一寸宽的小檐;在帽顶上要缀一个用丝绒结成的大疙瘩,俗称“算盘结”,红黑不等。为区别帽子的前后,需在帽檐的正中钉一“帽正”。帽正的质地不一,富有者多用珍珠、玉石、翡翠、玛瑙、珊瑚等为之;八旗平民则用烧蓝、玻璃和小银片等为之。清朝时,满族老幼均喜戴便帽,冬春时一般以黑素缎为面,夏秋时则多用黑实地纱为面,而满族农家则多喜戴毡帽。据《啸亭续录》记载:满族“士大夫燕居皆冠便帽。其制如暖帽而窄其檐,其上用红片锦或石青色,缘以卧云如葵花式,顶用红绒结顶,后垂红缦尺余,无老少贵贱皆冠之。”这种帽子的式样较多,有光顶、平顶、硬胎、软胎之别。清朝时,该帽尤以绥远城满族最为典型。20世纪60 年代,该帽者逐渐消失。

    清朝时,满族妇女秋冬时节喜戴的帽子称为“坤秋”。其式样与男子的暖帽相似,也为皮檐上仰。其帽顶多用红、蓝、紫、绛色缎子做面,顶上的盖花为刺绣而成,或挖云或平金银为装饰。帽后有两条二尺多长、上窄下宽的飘带,颜色和材质与帽顶面相同,飘带上的装饰也与帽顶盖花的式样相同,帽顶盖花如有嵌珍珠者,飘带上亦穿米珠相衬。有的妇女喜欢在飘带的锐角尖上,钉上各色的丝线穗予以为装饰。戴此帽者尤以内蒙古绥远城妇女最为典型。20世纪50年代,该帽式逐渐消失。

     

     

上一篇:
蒙古族的装饰
下一篇:
鄂温克族乌儒格柱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区情纵览  /  内蒙古印象  /  民俗风情

满族冠饰

发布时间:2018-02-06 来源:《民俗志》(第二篇生活民俗 第二章服饰民俗 第六节满族服饰习俗)        【字体:
  •  

    辽代的女真人,冬春之季多以兽皮为帽,主要为猞狸皮或各类鼠皮;夏秋之季则多不戴帽,盘辫而已。金朝女真人入居中原后,男子通常是头裹皂罗巾,身穿盘领衣,腰系吐鹘带,脚穿乌衣尖头靴。皂罗巾是以黑纱的罗制成的头巾。据《金史》记载:女真“巾之制,以皂罗若纱为之,上结方顶,折垂于后。顶之下际两角各缀方罗,径二寸许,方罗之下各附带长六七寸。当横额之上,或为一缩襞积。显贵者于方顶,循十字缝饰以珠,其中必贯以大者,谓之顶珠。带傍各络珠结授,长半带,垂之?!迸婺凶踊瓜泊饕恢稚霞庀略怖恼斌遥渖虬谆蛟聿灰?。有的毡笠带有棱角,顶端系缀红缨,使顶戴者显得更加挺拔与英武。巾冠之上饰以玉珠和戴毡笠之习俗,后均被满族所承袭。女真妇女在夏秋时喜戴用翠毛装饰的“花环冠子”,冬春之际,则喜戴羔皮帽子。

      

    入关之前,由于条件所限,冠饰较为简单。据《建州闻见录》记载:男子所戴之帽,“寒暖异制,夏则以草结成,冬则以毛皮为之”,并在帽子“顶上皆加以红毛一团为饰”。清朝时期,满族男子不分长幼,一年四季都要戴帽,所戴之帽主要有礼帽、便帽等。礼帽俗称“大帽子”,为贵族和官吏所戴。礼帽寒暑易制,秋冬所戴者谓之“暖帽”;春夏所戴者谓之“凉帽”。每年的农历三月始戴凉帽;农历八月换戴为暖帽。暖帽呈圆形,周围卷起约2寸宽的帽檐,并呈上仰型,以缎、呢、皮、布等制作,可因季节变化而异,满族人多喜黑色帽檐。帽子最高部分装有顶珠和花翎,是严格的等级标志,官秩不同则顶珠也不同。顶珠多用珍珠、宝石、珊瑚和金属雕凿而成,颜色多为红、蓝、白、金等。凉帽形似圆椎而无檐,多用藤、竹、篾席或麦秸编成,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上缀红缨和顶珠,制同暖暖。显贵者则用“得勒苏”草编织,故俗称草帽。凡是暖帽和凉帽,均在顶珠下装有顶托和翎管,用来佩饰羽翎。顶托是在红缨帽之上,用以托顶珠的饰物,一般多为铜制,并被缕花,其形极像一个亭子顶,将顶珠托于其上。翎管是用在帽子上插羽翎的管,长约1.5寸,以白玉、玛瑙、翡翠等制成,其中以翡翠为珍品。羽翎有花翎和蓝翎之别,花翎用孔雀羽,有一眼、二眼、三眼之别,其中以三眼最为尊贵;蓝翎则用鹖鸟羽,但无眼。满族官吏对羽翎十分重视,如蒙清廷赏赐花翎,比加官进爵还要光荣。民国年间,礼帽逐渐在内蒙古满族中消失,但在蒙古王公贵族中多有保存。

      

    便帽:俗称小帽或瓜皮帽。它以六瓣合缝,上锐下宽,底边上有的镶以一寸宽的小檐;在帽顶上要缀一个用丝绒结成的大疙瘩,俗称“算盘结”,红黑不等。为区别帽子的前后,需在帽檐的正中钉一“帽正”。帽正的质地不一,富有者多用珍珠、玉石、翡翠、玛瑙、珊瑚等为之;八旗平民则用烧蓝、玻璃和小银片等为之。清朝时,满族老幼均喜戴便帽,冬春时一般以黑素缎为面,夏秋时则多用黑实地纱为面,而满族农家则多喜戴毡帽。据《啸亭续录》记载:满族“士大夫燕居皆冠便帽。其制如暖帽而窄其檐,其上用红片锦或石青色,缘以卧云如葵花式,顶用红绒结顶,后垂红缦尺余,无老少贵贱皆冠之?!闭庵置弊拥氖窖隙?,有光顶、平顶、硬胎、软胎之别。清朝时,该帽尤以绥远城满族最为典型。20世纪60 年代,该帽者逐渐消失。

    清朝时,满族妇女秋冬时节喜戴的帽子称为“坤秋”。其式样与男子的暖帽相似,也为皮檐上仰。其帽顶多用红、蓝、紫、绛色缎子做面,顶上的盖花为刺绣而成,或挖云或平金银为装饰。帽后有两条二尺多长、上窄下宽的飘带,颜色和材质与帽顶面相同,飘带上的装饰也与帽顶盖花的式样相同,帽顶盖花如有嵌珍珠者,飘带上亦穿米珠相衬。有的妇女喜欢在飘带的锐角尖上,钉上各色的丝线穗予以为装饰。戴此帽者尤以内蒙古绥远城妇女最为典型。20世纪50年代,该帽式逐渐消失。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