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龙凤茶楼论坛_全国名媛凤楼_快活林凤楼品茶论坛最新消息_苏州51龙凤茶楼论坛

呼伦贝尔市蒙古族的历史沿革(截至1986年)

发布时间:2019-03-26 【字体:
  •  

    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地区的蒙古族主要由巴尔虎、厄鲁特、布里亚特等几部组成,其迁入的原因和变化不尽相同。

    一、巴尔虎部

    巴尔虎是蒙古族中历史悠久的一个部落。巴尔虎早在蒙古各部统一前就已屡见经传。南北朝时称其为“拨也稽”。隋唐时期称其为“拨野固”“拨野古”或“拨也古”等?!睹晒琶厥贰泛汀妒芳贰对贰烦破湮鞍硕觥薄鞍投鎏琛焙汀鞍硕搿?。明末清初的各类史籍称其为“巴尔虎”或“巴尔虎斤”等。

    “拨野古”是柔然部一支,公元4世纪前居住于兴安岭西翼,后迁往今贝加尔湖以南地区。从6世纪开始受突厥汗国的统治。因突厥统治者对被统治的各部“衰苛重”,“征税无度”,引起“拨野古”等部的反抗,并脱离突厥的统治。唐时,“拨野古”等10余部相继归服唐朝。“太宗(李世民)各因其地土择其部落,置为州府”,“拨野古”居地在今贝尔湖一带,置“幽陵都府”。在南北宋、辽、金时期,因蒙古高原各部落间的战争,巴尔虎部逐渐北移到贝加尔湖东南部的巴儿忽真河流域,称为八剌忽部。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巴尔虎仍在贝加尔湖东南部的“巴儿忽真河”一带过着半游牧半狩猎的生活,元代将这一地区称为“巴里灰地面”。当时的不里牙惕(今布里亚特)、豁里秃马惕等部落则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森林中,草原上的牧民称他们为“槐因亦儿坚”,意即“林木中百姓”。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之后的1207年,派长子拙赤征服“林木中百姓”,其中包括巴尔虎、厄鲁特和布里亚特等部落。

    清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降服贝加尔湖地区的蒙古诸部。17世纪上半叶,沙俄开始涉足贝加尔湖以东地区,迫使贝加尔湖沿岸游牧的部落移到喀尔喀蒙古地区。巴尔虎成为喀尔喀蒙古的属部,生活在喀尔喀蒙古北部,其中一部分迁至嫩江中上游。他们同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一起先后驻牧黑龙江、墨尔根、齐齐哈尔各城及布特哈地区。

    (一)陈巴尔虎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清军平定黑龙江流域,巴尔虎部落中除一部分加入清八旗分遣各地外,还有一部分迁往喀尔喀蒙古者,即编入蒙古各部,另有一小部分返迁到俄罗斯境内居住。

    清雍正十年(1732),清朝为加强呼伦贝尔地区的边防,从布特哈地区抽调3000名兵丁,组成索伦八旗(亦称呼伦贝尔八旗)进驻呼伦贝尔,其中有275名巴尔虎兵被编入呼伦贝尔索伦左翼的正蓝旗3个佐(每佐约60名兵?。┖拖獍灼斓牡诙?、三佐,驻牧于海拉尔河以北地区。

    1919年,经中华民国总统批准,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以索伦左翼正蓝旗和镶白旗共5个佐的巴尔虎人为主,组建陈巴尔虎旗。由于他们编入清八旗较早,又比由喀尔喀部迁来的巴尔虎早2年,故称他们为陈巴尔虎。

    (二)新巴尔虎

    居住在喀尔喀蒙古地区的巴尔虎人因与喀尔喀部落统治者不合,于清雍正九年(1731)偷渡国境进入俄罗斯界内,而又被俄罗斯遣送回来,其首领黑力太等被清朝处死,余者仍在喀尔喀界内居住。清雍正十一年(1733),喀尔喀车臣汗部贝子扬其布道尔吉旗属巴尔虎管理章京车楞和都古尔领兵前往额尔德尼召军营,扬其布道尔吉不接见并加以辱骂,引起愤恨。车楞和都古尔联合巴尔虎各姓氏的人请求加入清八旗,获得批准。17347月,2984名巴尔虎兵丁及家属迁往呼伦贝尔。按索伦兵制,将其中的2400人以60人为一个佐,组成40个佐,分为左、右翼八旗。这两翼八旗巴尔虎因他们比陈巴尔虎部晚两年迁来呼伦贝尔,故称为新巴尔虎。

    二、厄鲁特部

    厄鲁特部人是来源于蒙古四卫拉特的一部分,也是当今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中最早来到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河中游驻牧的部落。

    厄鲁特蒙古在《元朝秘史》中称斡亦剌惕,是“林木中百姓”中较为着名的部落。173111月,舍布腾旺布向清朝请求牧地,这与雍正皇帝分散厄鲁特降民、使其远离准噶尔的计划不谋而合。17321月,舍部移牧喀尔喀河。2月,清廷又以“东方呼伦贝尔海拉尔河流域,水草美,林茂,兽、鱼多,益于尔等生存的好去处”,派使者带银两到舍布腾旺布处,协助迁往呼伦贝尔,并以舍布腾旺布为厄鲁特部总管,游牧于今锡尼河南、伊敏河东地区。这一部分厄鲁特蒙古因先期迁来,又称为陈厄鲁特。因舍布腾旺布是清朝驸马,其部众享受全俸。

    1755年,有一部分准噶尔兵民被清军俘获,遣送到黑龙江等地。其中有一部分厄鲁特人迁居呼伦贝尔。他们是杜尔伯特部台吉布特胡、布林、白勒嘎孙和嘎拉珠得部落台吉达西增伯、明嘎德部台吉迪木其、布珠来等三个部落。1790年经黑龙江将军奏请皇上允准,平分给陈厄鲁特两个苏木,这一部分厄鲁特又称新厄鲁特。

    先后两次迁入呼伦贝尔的厄鲁特蒙古人共590户,以户均5口人计,当时厄鲁特部人口应在2950人左右,符合一些资料3000人的记载。但经过几次鼠疫之后,这部分厄鲁特蒙古几乎灭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几十年的发展,到1990年,厄鲁特蒙古已有169户、751人,绝大部分居住在鄂温克旗伊敏苏木。

    三、布里亚特部

    布里亚特部是蒙古族的一个古老的部落?!睹晒琶厥贰沸醋鞑焕镅捞?。他们统称为浩里11姓,游牧于从贝加尔湖南岸到黑龙江的广阔地区。

    1207年,拙赤率领大军,征服“林木中百姓”,浩里土默特(浩里布里亚特)也和其他“林木中百姓”的各个部落一样被征服,成为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一个部落。

    16世纪中后期,代洪台吉和巴勒金公主婚后居住在额尔古纳河北岸的乌利仍格之地,11姓豁里·秃马惕(布里亚特)人从此就游牧在额尔古纳河至贝加尔湖、色楞格河的广阔的草原,直至20世纪初。

    俄国十月革命波及布里亚特地区,布里亚特人中掀起了向呼伦贝尔搬迁与不搬迁的激烈斗争。正在争论不休之际,俄国白匪阿塔曼、谢苗诺夫等残部被苏俄红军击败,退到布里亚特地区顽抗,使布里亚特人居住区变成战场。他们到处抢劫役马和财产,绑架适龄男子,弄得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势下,1918年初有一部分布里亚特、哈木尼干(鄂温克)牧民带着家眷,赶着畜群,进入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翼地区。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将这批布里亚特人安置在锡尼河地区。1922年有160户、700多人的首批布里亚特移民进入锡尼河地区,建立布里亚特旗,辖4个苏木。此后,布里亚特与哈木尼干(鄂温克)人便不断迁入,人口不断增多,到1928年,达到3000人,扩建为8个苏木。

    四、其他蒙古部

    除巴尔虎、厄鲁特、布里亚特部以外,呼盟境内还有主要从哲里木盟、兴安盟和自治区内外迁入的蒙古族。1960年,为解决牧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经自治区批准,由扎赉特旗等地向新巴尔虎左、右旗移入蒙古族1000余户、5000余人。鄂温克旗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至1989年,由外地移居的蒙古族有1.6万多人。上述移居的蒙古族,多属扎赉特、科尔沁部的后裔。其迁入的原因,或因工作调动和分配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或因原居住地生活困难而到此地谋生,或因投亲靠友而来。其迁入的形式,以散在、个别为主,少有集体迁入者。

上一篇:
自治区宗教机构(1947—2008)
下一篇:
基督教宗派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区情纵览  /  内蒙古印象  /  民俗风情

呼伦贝尔市蒙古族的历史沿革(截至1986年)

发布时间:2019-03-26 来源:《呼伦贝尔盟志(上卷)>>第四卷民族>>第一章蒙古族>>第三节历史沿革》        【字体:
  •  

    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地区的蒙古族主要由巴尔虎、厄鲁特、布里亚特等几部组成,其迁入的原因和变化不尽相同。

    一、巴尔虎部

    巴尔虎是蒙古族中历史悠久的一个部落。巴尔虎早在蒙古各部统一前就已屡见经传。南北朝时称其为“拨也稽”。隋唐时期称其为“拨野固”“拨野古”或“拨也古”等?!睹晒琶厥贰泛汀妒芳贰对贰烦破湮鞍硕觥薄鞍投鎏琛焙汀鞍硕搿?。明末清初的各类史籍称其为“巴尔虎”或“巴尔虎斤”等。

    “拨野古”是柔然部一支,公元4世纪前居住于兴安岭西翼,后迁往今贝加尔湖以南地区。从6世纪开始受突厥汗国的统治。因突厥统治者对被统治的各部“衰苛重”,“征税无度”,引起“拨野古”等部的反抗,并脱离突厥的统治。唐时,“拨野古”等10余部相继归服唐朝?!疤冢ɡ钍烂瘢└饕蚱涞赝猎衿洳柯洌梦莞?,“拨野古”居地在今贝尔湖一带,置“幽陵都府”。在南北宋、辽、金时期,因蒙古高原各部落间的战争,巴尔虎部逐渐北移到贝加尔湖东南部的巴儿忽真河流域,称为八剌忽部。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巴尔虎仍在贝加尔湖东南部的“巴儿忽真河”一带过着半游牧半狩猎的生活,元代将这一地区称为“巴里灰地面”。当时的不里牙惕(今布里亚特)、豁里秃马惕等部落则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森林中,草原上的牧民称他们为“槐因亦儿坚”,意即“林木中百姓”。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之后的1207年,派长子拙赤征服“林木中百姓”,其中包括巴尔虎、厄鲁特和布里亚特等部落。

    清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降服贝加尔湖地区的蒙古诸部。17世纪上半叶,沙俄开始涉足贝加尔湖以东地区,迫使贝加尔湖沿岸游牧的部落移到喀尔喀蒙古地区。巴尔虎成为喀尔喀蒙古的属部,生活在喀尔喀蒙古北部,其中一部分迁至嫩江中上游。他们同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一起先后驻牧黑龙江、墨尔根、齐齐哈尔各城及布特哈地区。

    (一)陈巴尔虎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清军平定黑龙江流域,巴尔虎部落中除一部分加入清八旗分遣各地外,还有一部分迁往喀尔喀蒙古者,即编入蒙古各部,另有一小部分返迁到俄罗斯境内居住。

    清雍正十年(1732),清朝为加强呼伦贝尔地区的边防,从布特哈地区抽调3000名兵丁,组成索伦八旗(亦称呼伦贝尔八旗)进驻呼伦贝尔,其中有275名巴尔虎兵被编入呼伦贝尔索伦左翼的正蓝旗3个佐(每佐约60名兵?。┖拖獍灼斓牡诙⑷?,驻牧于海拉尔河以北地区。

    1919年,经中华民国总统批准,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以索伦左翼正蓝旗和镶白旗共5个佐的巴尔虎人为主,组建陈巴尔虎旗。由于他们编入清八旗较早,又比由喀尔喀部迁来的巴尔虎早2年,故称他们为陈巴尔虎。

    (二)新巴尔虎

    居住在喀尔喀蒙古地区的巴尔虎人因与喀尔喀部落统治者不合,于清雍正九年(1731)偷渡国境进入俄罗斯界内,而又被俄罗斯遣送回来,其首领黑力太等被清朝处死,余者仍在喀尔喀界内居住。清雍正十一年(1733),喀尔喀车臣汗部贝子扬其布道尔吉旗属巴尔虎管理章京车楞和都古尔领兵前往额尔德尼召军营,扬其布道尔吉不接见并加以辱骂,引起愤恨。车楞和都古尔联合巴尔虎各姓氏的人请求加入清八旗,获得批准。17347月,2984名巴尔虎兵丁及家属迁往呼伦贝尔。按索伦兵制,将其中的2400人以60人为一个佐,组成40个佐,分为左、右翼八旗。这两翼八旗巴尔虎因他们比陈巴尔虎部晚两年迁来呼伦贝尔,故称为新巴尔虎。

    二、厄鲁特部

    厄鲁特部人是来源于蒙古四卫拉特的一部分,也是当今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中最早来到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河中游驻牧的部落。

    厄鲁特蒙古在《元朝秘史》中称斡亦剌惕,是“林木中百姓”中较为着名的部落。173111月,舍布腾旺布向清朝请求牧地,这与雍正皇帝分散厄鲁特降民、使其远离准噶尔的计划不谋而合。17321月,舍部移牧喀尔喀河。2月,清廷又以“东方呼伦贝尔海拉尔河流域,水草美,林茂,兽、鱼多,益于尔等生存的好去处”,派使者带银两到舍布腾旺布处,协助迁往呼伦贝尔,并以舍布腾旺布为厄鲁特部总管,游牧于今锡尼河南、伊敏河东地区。这一部分厄鲁特蒙古因先期迁来,又称为陈厄鲁特。因舍布腾旺布是清朝驸马,其部众享受全俸。

    1755年,有一部分准噶尔兵民被清军俘获,遣送到黑龙江等地。其中有一部分厄鲁特人迁居呼伦贝尔。他们是杜尔伯特部台吉布特胡、布林、白勒嘎孙和嘎拉珠得部落台吉达西增伯、明嘎德部台吉迪木其、布珠来等三个部落。1790年经黑龙江将军奏请皇上允准,平分给陈厄鲁特两个苏木,这一部分厄鲁特又称新厄鲁特。

    先后两次迁入呼伦贝尔的厄鲁特蒙古人共590户,以户均5口人计,当时厄鲁特部人口应在2950人左右,符合一些资料3000人的记载。但经过几次鼠疫之后,这部分厄鲁特蒙古几乎灭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几十年的发展,到1990年,厄鲁特蒙古已有169户、751人,绝大部分居住在鄂温克旗伊敏苏木。

    三、布里亚特部

    布里亚特部是蒙古族的一个古老的部落?!睹晒琶厥贰沸醋鞑焕镅捞?。他们统称为浩里11姓,游牧于从贝加尔湖南岸到黑龙江的广阔地区。

    1207年,拙赤率领大军,征服“林木中百姓”,浩里土默特(浩里布里亚特)也和其他“林木中百姓”的各个部落一样被征服,成为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一个部落。

    16世纪中后期,代洪台吉和巴勒金公主婚后居住在额尔古纳河北岸的乌利仍格之地,11姓豁里·秃马惕(布里亚特)人从此就游牧在额尔古纳河至贝加尔湖、色楞格河的广阔的草原,直至20世纪初。

    俄国十月革命波及布里亚特地区,布里亚特人中掀起了向呼伦贝尔搬迁与不搬迁的激烈斗争。正在争论不休之际,俄国白匪阿塔曼、谢苗诺夫等残部被苏俄红军击败,退到布里亚特地区顽抗,使布里亚特人居住区变成战场。他们到处抢劫役马和财产,绑架适龄男子,弄得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势下,1918年初有一部分布里亚特、哈木尼干(鄂温克)牧民带着家眷,赶着畜群,进入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翼地区。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将这批布里亚特人安置在锡尼河地区。1922年有160户、700多人的首批布里亚特移民进入锡尼河地区,建立布里亚特旗,辖4个苏木。此后,布里亚特与哈木尼干(鄂温克)人便不断迁入,人口不断增多,到1928年,达到3000人,扩建为8个苏木。

    四、其他蒙古部

    除巴尔虎、厄鲁特、布里亚特部以外,呼盟境内还有主要从哲里木盟、兴安盟和自治区内外迁入的蒙古族。1960年,为解决牧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经自治区批准,由扎赉特旗等地向新巴尔虎左、右旗移入蒙古族1000余户、5000余人。鄂温克旗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至1989年,由外地移居的蒙古族有1.6万多人。上述移居的蒙古族,多属扎赉特、科尔沁部的后裔。其迁入的原因,或因工作调动和分配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或因原居住地生活困难而到此地谋生,或因投亲靠友而来。其迁入的形式,以散在、个别为主,少有集体迁入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