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龙凤茶楼论坛_全国名媛凤楼_快活林凤楼品茶论坛最新消息_苏州51龙凤茶楼论坛

内蒙古的汉传佛像

发布时间:2016-04-05 【字体:
  • 鎏金佛  1956年,呼和浩特市云中故城遗址中出土的鎏金佛是一尊保存完好的北魏时期的佛陀造像,距今1 500余年。这尊佛像是迄今内蒙古地区发现的最精美的早期佛像。

    佛像的造型为释迦牟尼佛的说法像。佛像通高28.5厘米,结跏趺坐。顶束发髻,额发螺旋,面颊丰润,眉目传神。佛像身披袈裟,裸露右肩,衣纹流畅,质感强烈。佛的右臂上举,做说法状,左臂下展,手据衣角,像座为束腰形四足佛床,正面束腰部位饰有双龙相交的纹饰。两侧各有一只蹲踞的狮子。佛像底座背面有阴刻铭文。铭文证实此像为一名佛弟子所铸。

    四足床前两足分别饰有两个供养人像。人像身着长袍,腰中束带, 脚著长靴,手中持物,头上戴有长尾饰的帽子。其造型与北魏墓葬中壁画上的鲜卑人完全相同。

    四足床后两足分别饰有盘口形长颈瓶,是北魏时期北方鲜卑人使用的典型生活用具。呼和浩特地区曾多次出土过这种器物。这尊佛像是一件具有北方民族特色的佛教造像,佛像保存于内蒙古博物院。

    迦叶  阿难瓷质造像  19808月,迦叶和阿难造像出土于哲里木盟(今通辽市)库伦旗前勿力布格村东辽代遗址中。

    迦叶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造像通高36厘米,座宽12.5厘米×10厘米。尊者结跏趺坐于束腰镂空须弥座上,左手扶膝,右臂曲肘,掌心向上、前伸,结说法印,身着交领宽袖衣,衣褶阴刻,线条流畅, 随坐势而自然弯曲下垂。从面部看,老态龙钟,头微前倾,满脸皱纹,嘴角微微内收,显得思虑成熟;目光锐利传神,颈筋突起,瘦骨嶙峋,酷似一位饱经风霜、深孚众望而又宽厚坚毅的长者。其像中空,胎骨纯白,内外施釉,不甚厚重,釉色细润晶莹。

    白瓷阿难造像,作默然诵经状态,面部丰满,隐含笑容,眼眸静中有动,深沉和善,左手扶膝,右手捻佛珠,神情自若,为少年饱学之士。通高27.5厘米。二像均穿右衽斜领长衫,外披袈裟,栩栩如生,为罕见的瓷质造像。

    南朝鎏金铜佛像  佛像通高16.7厘米,头戴宝冠,手作无畏印,博带袈裟,足立于复式束腰莲花宝石台上,下为四足方形须弥座,造型典雅精致。背光后面有阴刻题记:“宋景平三年正月十日张法敬造佛像一区夫妻为四恩六道法界众生妙果”,由此可见,此佛像为南朝宋景平三年(425年)所造。

    砖雕菩萨头像  菩萨头像出土于呼和浩特市万部华严经塔的基座旁,高46厘米,高浮雕作品,头戴花冠,双目低垂俯视大地,神态安详, 表情显慈悲,极富感染力,是辽代砖雕作品中的精品。

    彩塑菩萨像  菩萨像于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绿城寺遗址出土,高64厘米。施红、绿重彩,残缺。菩萨头戴花冠,颈上及双臂佩缨珞珠串,上身袒露,自肩及腰斜披绿里红面飘带,神态雍容,上唇绘有小髭,坐姿随意。塑工精美,细致传神,彩绘艳而不俗,颇具民族特色,堪称西夏彩塑杰作。

    北魏泥塑像  在包头市固阳县白灵淖乡城圑圇村,北魏怀朔镇城址内发现一处佛教寺庙遗址,出土物中有泥塑佛像。

    大型泥塑像与真人等身,出土菩萨头像、力士像和佛身部分共件。小型泥塑像,技法类似高浮雕。出土菩萨头像16件,供养人头像2件,童子像1件,残身像7件。这些泥塑像神情安详、威猛、端庄,各具个性特点,类似大同云冈石窟佛像的造型风格,大眉鼓目,鼻梁高隆,具足人间各态。

    泥塑弥勒菩萨  菩萨像出土于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绿城寺庙遗址。塑像底为18厘米×13.4厘米,为五代以后中国民间传统信仰的大肚弥勒菩萨形象。双腿盘坐,一手捧腹,一手置于腿上,双目炯炯有神,笑容满面。塑像施浅彩,是西夏泥塑艺术的佳作。

上一篇:
内蒙古汉传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下一篇:
萨满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区情纵览  /  内蒙古印象  /  民俗风情

内蒙古的汉传佛像

发布时间:2016-04-05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志•宗教志        【字体:
  • 鎏金佛  1956年,呼和浩特市云中故城遗址中出土的鎏金佛是一尊保存完好的北魏时期的佛陀造像,距今1 500余年。这尊佛像是迄今内蒙古地区发现的最精美的早期佛像。

    佛像的造型为释迦牟尼佛的说法像。佛像通高28.5厘米,结跏趺坐。顶束发髻,额发螺旋,面颊丰润,眉目传神。佛像身披袈裟,裸露右肩,衣纹流畅,质感强烈。佛的右臂上举,做说法状,左臂下展,手据衣角,像座为束腰形四足佛床,正面束腰部位饰有双龙相交的纹饰。两侧各有一只蹲踞的狮子。佛像底座背面有阴刻铭文。铭文证实此像为一名佛弟子所铸。

    四足床前两足分别饰有两个供养人像。人像身着长袍,腰中束带, 脚著长靴,手中持物,头上戴有长尾饰的帽子。其造型与北魏墓葬中壁画上的鲜卑人完全相同。

    四足床后两足分别饰有盘口形长颈瓶,是北魏时期北方鲜卑人使用的典型生活用具。呼和浩特地区曾多次出土过这种器物。这尊佛像是一件具有北方民族特色的佛教造像,佛像保存于内蒙古博物院。

    迦叶  阿难瓷质造像  19808月,迦叶和阿难造像出土于哲里木盟(今通辽市)库伦旗前勿力布格村东辽代遗址中。

    迦叶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造像通高36厘米,座宽12.5厘米×10厘米。尊者结跏趺坐于束腰镂空须弥座上,左手扶膝,右臂曲肘,掌心向上、前伸,结说法印,身着交领宽袖衣,衣褶阴刻,线条流畅, 随坐势而自然弯曲下垂。从面部看,老态龙钟,头微前倾,满脸皱纹,嘴角微微内收,显得思虑成熟;目光锐利传神,颈筋突起,瘦骨嶙峋,酷似一位饱经风霜、深孚众望而又宽厚坚毅的长者。其像中空,胎骨纯白,内外施釉,不甚厚重,釉色细润晶莹。

    白瓷阿难造像,作默然诵经状态,面部丰满,隐含笑容,眼眸静中有动,深沉和善,左手扶膝,右手捻佛珠,神情自若,为少年饱学之士。通高27.5厘米。二像均穿右衽斜领长衫,外披袈裟,栩栩如生,为罕见的瓷质造像。

    南朝鎏金铜佛像  佛像通高16.7厘米,头戴宝冠,手作无畏印,博带袈裟,足立于复式束腰莲花宝石台上,下为四足方形须弥座,造型典雅精致。背光后面有阴刻题记:“宋景平三年正月十日张法敬造佛像一区夫妻为四恩六道法界众生妙果”,由此可见,此佛像为南朝宋景平三年(425年)所造。

    砖雕菩萨头像  菩萨头像出土于呼和浩特市万部华严经塔的基座旁,高46厘米,高浮雕作品,头戴花冠,双目低垂俯视大地,神态安详, 表情显慈悲,极富感染力,是辽代砖雕作品中的精品。

    彩塑菩萨像  菩萨像于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绿城寺遗址出土,高64厘米。施红、绿重彩,残缺。菩萨头戴花冠,颈上及双臂佩缨珞珠串,上身袒露,自肩及腰斜披绿里红面飘带,神态雍容,上唇绘有小髭,坐姿随意。塑工精美,细致传神,彩绘艳而不俗,颇具民族特色,堪称西夏彩塑杰作。

    北魏泥塑像  在包头市固阳县白灵淖乡城圑圇村,北魏怀朔镇城址内发现一处佛教寺庙遗址,出土物中有泥塑佛像。

    大型泥塑像与真人等身,出土菩萨头像、力士像和佛身部分共件。小型泥塑像,技法类似高浮雕。出土菩萨头像16件,供养人头像2件,童子像1件,残身像7件。这些泥塑像神情安详、威猛、端庄,各具个性特点,类似大同云冈石窟佛像的造型风格,大眉鼓目,鼻梁高隆,具足人间各态。

    泥塑弥勒菩萨  菩萨像出土于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绿城寺庙遗址。塑像底为18厘米×13.4厘米,为五代以后中国民间传统信仰的大肚弥勒菩萨形象。双腿盘坐,一手捧腹,一手置于腿上,双目炯炯有神,笑容满面。塑像施浅彩,是西夏泥塑艺术的佳作。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