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师道”青铜簋1996年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甸子乡小黑石沟,通高23厘米、盖高6.8厘米、器身高16.8厘米、口径20.6厘米、底径20.8厘米,重5.762千克。现藏于辽中京博物馆。
西周“师道”青铜簋由簋盖和簋身组成,子母口。簋盖为平圆顶,中部为微喇叭口状圈足式捉手,器盖边缘饰一周窃曲纹,内部饰两道瓦棱纹。簋身为直口,直弧腹,喇叭形圈足,并附四个兽形足。肩部铸对称的夔龙纹握手,口缘饰一周窃曲纹,下饰竖向的瓦棱纹。圈足外底可见网格状几何纹。内底中部刻有94个铭文。中部铭文处有一道划痕。铭文反映了益公、师道与辛公的相关史事。
青铜簋为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作用相当于碗,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黍、稷等食品。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吨芾?/span>·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青铜簋器物造型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早期的青铜簋跟陶簋一样无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簋常以偶数出现,如四簋与五鼎相配,六簋与七鼎相配。
这件“师道”青铜簋具有典型的中原风格,装饰繁缛华丽,风格素雅庄重,注重铭文装饰,有着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西周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和宝贵的实物依据。
西周“师道”青铜簋1996年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甸子乡小黑石沟,通高23厘米、盖高6.8厘米、器身高16.8厘米、口径20.6厘米、底径20.8厘米,重5.762千克。现藏于辽中京博物馆。
西周“师道”青铜簋由簋盖和簋身组成,子母口。簋盖为平圆顶,中部为微喇叭口状圈足式捉手,器盖边缘饰一周窃曲纹,内部饰两道瓦棱纹。簋身为直口,直弧腹,喇叭形圈足,并附四个兽形足。肩部铸对称的夔龙纹握手,口缘饰一周窃曲纹,下饰竖向的瓦棱纹。圈足外底可见网格状几何纹。内底中部刻有94个铭文。中部铭文处有一道划痕。铭文反映了益公、师道与辛公的相关史事。
青铜簋为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作用相当于碗,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黍、稷等食品。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周礼·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青铜簋器物造型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早期的青铜簋跟陶簋一样无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簋常以偶数出现,如四簋与五鼎相配,六簋与七鼎相配。
这件“师道”青铜簋具有典型的中原风格,装饰繁缛华丽,风格素雅庄重,注重铭文装饰,有着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西周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和宝贵的实物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