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年代起到70年改革开放前的这段时间,我国实行比较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人口统计工作主要由公安部门负责。这一时期有关人口统计分析比较侧重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口统计工作从以公安部门为主逐步转为以统计部门为主,人口统计分析也由单纯的数量分析转变为数量、素质、构成等全面分析。
1982年,在全区第三次人口普查准备工作期间,为让全社会了解人口普查工作的意义和内容,为了让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积极支持配合第三次人口普查,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撰写了《谈谈人口普查》一文,刊登在同年《实践》第6期上,《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意义》一文,发表在1982年《内蒙古社会科学》第3期上。
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公布后,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利用取得的资料,开展了分析研究活动,撰写了多篇分析文章,主要有:
《我区人口初步分析》,于1983年在《内蒙古经济研究》第2期上发表;
《寿星增多、寿命延长》,于1984年在《内蒙古妇女》第11期上发表;
《我区人口增长因素浅析》,于1984年在《社会调查与研究》第1期上发表。
1987年,全国及内蒙古自治区进行了1%人口抽样调查,利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内蒙古统计局撰写了《内蒙古人口的现状、发展前景及对策》一文,入选国家统计局人口司编辑出版的《中国一九八七年1%人口抽样调查分析资料汇编》。
为了进一步推动华北地区人口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1988年组织召开了“华北地区人口发展战略研讨会”,内蒙古人口普查办公室向大会提交了12篇论文,题目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发展战略初探》、《内蒙古适度人口与人口发展战略目标探讨》、《内蒙古黄土高原人口发展状况浅析》、《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的特点及其发展战略探讨》、《内蒙古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试论提高内蒙古农牧民文化素质与发展商品经济的关系》、《内蒙古牧业人口增长与畜牧业经济发展关系的探讨》、《浅谈经济体制改革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内蒙古老年人口现状及发展趋势》、《1987年内蒙古牧区蒙古族牧民期望寿命的推算和分析》、《华北五省市区人口寿命的差异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进行了事后质量抽查,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撰写的《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事后质量工作探讨》一文,获自治区第三届统计科研成果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在1991年全国优秀人口统计资料的评选活动中,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撰写的《对中国人口统计工作面临形势与任务的思考》一文,获一等奖;《对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质量的评价》一文,获三等奖。
1991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人口普查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学会联合召开了“内蒙古自治区人口科学讨论会”,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和人口普查办撰写的《对中国人口统计工作面临形势和任务的思考》一文,获一等奖;《中国人口政策及实施工作的研究》一文,获二等奖;《试论我区人口、耕地和粮食的状况及相互关系》、《我区少年儿童不在校状况分析》、《“四普”人口数据质量评价》、《内蒙古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对其经济社会发展之宏观影响》、《早婚早育是加快我区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内蒙古人口迁移剖析》、《“八五”计划与人口发展》、《我区人口婚姻状况浅析》、《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势在必行》、《内蒙古劳动力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试谈我区家庭户规模、结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及对策》、《全区人口生育状况分析》、《谈如何看待我区的老年化问题》等13篇文章,获三等奖。
1992年,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撰写的《试论我区家庭户规模、结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及对策》、《内蒙古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对其经济社会发展之宏观影响》2篇文章被《当代中国人口》丛书发表。
1992年,在国家和自治区优秀分析报告的评选中,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撰写的《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内蒙古地区蒙古族状况的初步分析》2篇文章,被评为获奖论文。
1992年,全国7个少数民族省区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起的“全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科学讨论会”在乌鲁木齐市召开。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提交了《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口状况的初步分析》、《内蒙古鄂温克族人口的发展与变化》三篇论文。
1986年,在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的领导下,组织编写了《中国人口》丛书。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按照上级的要求,与其它有关单位共同组织编写了《中国人口》(内蒙古分册)。
1990年全区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束后,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织编写了《跨世纪的中国人口》(内蒙古卷),1994年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7年,由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内蒙古大学经济系人口理论研究室共同组织编纂的《中国蒙古族人口》专著出版发行。
从50年代起到70年改革开放前的这段时间,我国实行比较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人口统计工作主要由公安部门负责。这一时期有关人口统计分析比较侧重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口统计工作从以公安部门为主逐步转为以统计部门为主,人口统计分析也由单纯的数量分析转变为数量、素质、构成等全面分析。
1982年,在全区第三次人口普查准备工作期间,为让全社会了解人口普查工作的意义和内容,为了让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积极支持配合第三次人口普查,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撰写了《谈谈人口普查》一文,刊登在同年《实践》第6期上,《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意义》一文,发表在1982年《内蒙古社会科学》第3期上。
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公布后,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利用取得的资料,开展了分析研究活动,撰写了多篇分析文章,主要有:
《我区人口初步分析》,于1983年在《内蒙古经济研究》第2期上发表;
《寿星增多、寿命延长》,于1984年在《内蒙古妇女》第11期上发表;
《我区人口增长因素浅析》,于1984年在《社会调查与研究》第1期上发表。
1987年,全国及内蒙古自治区进行了1%人口抽样调查,利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内蒙古统计局撰写了《内蒙古人口的现状、发展前景及对策》一文,入选国家统计局人口司编辑出版的《中国一九八七年1%人口抽样调查分析资料汇编》。
为了进一步推动华北地区人口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1988年组织召开了“华北地区人口发展战略研讨会”,内蒙古人口普查办公室向大会提交了12篇论文,题目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发展战略初探》、《内蒙古适度人口与人口发展战略目标探讨》、《内蒙古黄土高原人口发展状况浅析》、《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的特点及其发展战略探讨》、《内蒙古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试论提高内蒙古农牧民文化素质与发展商品经济的关系》、《内蒙古牧业人口增长与畜牧业经济发展关系的探讨》、《浅谈经济体制改革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内蒙古老年人口现状及发展趋势》、《1987年内蒙古牧区蒙古族牧民期望寿命的推算和分析》、《华北五省市区人口寿命的差异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进行了事后质量抽查,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撰写的《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事后质量工作探讨》一文,获自治区第三届统计科研成果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在1991年全国优秀人口统计资料的评选活动中,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撰写的《对中国人口统计工作面临形势与任务的思考》一文,获一等奖;《对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质量的评价》一文,获三等奖。
1991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人口普查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学会联合召开了“内蒙古自治区人口科学讨论会”,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和人口普查办撰写的《对中国人口统计工作面临形势和任务的思考》一文,获一等奖;《中国人口政策及实施工作的研究》一文,获二等奖;《试论我区人口、耕地和粮食的状况及相互关系》、《我区少年儿童不在校状况分析》、《“四普”人口数据质量评价》、《内蒙古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对其经济社会发展之宏观影响》、《早婚早育是加快我区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内蒙古人口迁移剖析》、《“八五”计划与人口发展》、《我区人口婚姻状况浅析》、《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势在必行》、《内蒙古劳动力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试谈我区家庭户规模、结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及对策》、《全区人口生育状况分析》、《谈如何看待我区的老年化问题》等13篇文章,获三等奖。
1992年,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撰写的《试论我区家庭户规模、结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及对策》、《内蒙古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对其经济社会发展之宏观影响》2篇文章被《当代中国人口》丛书发表。
1992年,在国家和自治区优秀分析报告的评选中,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撰写的《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内蒙古地区蒙古族状况的初步分析》2篇文章,被评为获奖论文。
1992年,全国7个少数民族省区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起的“全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科学讨论会”在乌鲁木齐市召开。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提交了《内蒙古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口状况的初步分析》、《内蒙古鄂温克族人口的发展与变化》三篇论文。
1986年,在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的领导下,组织编写了《中国人口》丛书。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按照上级的要求,与其它有关单位共同组织编写了《中国人口》(内蒙古分册)。
1990年全区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束后,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织编写了《跨世纪的中国人口》(内蒙古卷),1994年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7年,由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内蒙古大学经济系人口理论研究室共同组织编纂的《中国蒙古族人口》专著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