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50多年的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在数量、质量、分布、结构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下面将从人口数量、民族状况、城市化水平、人口分布、人口再生产率、预期寿命、人口文化素质、人口健康素质、人口年龄结构、婚姻状况、家庭规模及类型、就业情况等方面进行回顾总结及与其他省市相比较。
1.人口数量,总量不大,但呈较快增长态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内蒙古的总人口一直处于增长态势,总人口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608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2384万人,增加了近3倍,同期全国总人口仅增长1倍,内蒙古人口增长速度仅次于北京和新疆,位居全国第三。与全国其他30个省市比较,内蒙古属于人口小省。
2.少数民族人数增多,比例增大。内蒙古是一个汉族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蒙古族为****,还居住着回族、满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少数民族人口有94万人,占总人口的14.25%,其中蒙古族人口84.7万人,占总人口的12.84%。随着自治区民族事业的开展及对少数民族和汉族不同的生育政策的实施,20世纪90年代以后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开始大幅增长。
3.城市化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发展平均水平。城市化发展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内蒙古自治区城市化发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12.4%,经过20世纪80年代城镇化高峰(最高峰为1989年,达49.8%),90年代初回落到36.1%,随后逐年上升,到2000年后达到44.7%,高于全国城市化发展的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
4.全区人口分布由东至西人口逐步减少。2000年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46.2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1190.10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50.65%,人口密度为26人/平方公里。内蒙古工业主要集中在中部,所以中部38.93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聚集了全区总人口39.32%的人口,人口密度仅次于东部地区,为24人/平方公里。由于西部地区以荒漠戈壁为主,气候条件较差、人烟稀少,33.65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只居住着235.69万人,人口密度为7人/平方公里。
5.总和生育率已低于更替水平。总和生育率是反映一个地区生育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内蒙古自治区1950年时总和生育率为4.91,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总和生育率上升到6以上,80年代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总和生育率开始大幅下降。1990年达到2.1更替水平。
6.人口出生率位居全国第21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的出生率开始下降,出生率由1990年的21.2‰下降到2004年的9.53‰,下降了11.7个千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84个千分点。2004年全国出生率为12.29‰,内蒙古低于全国水平2.76个千分点,位居第21位。
7.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水平2.32个千分点。内蒙古自治区的自然增长率由1990年的I4.0‰迅速下降到2004年的3.55‰,下降了10.5个千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75个千分点。2004年全国自然增长率为5.87‰,自治区低于全国水平2.32个千分点,位居第21位。
8.人口死亡率已降到6‰以下。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的死亡率也在逐年下降,人口死亡率由1990年的7.2‰下降到2004年的5.98‰,下降了1.2个千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09个千分点。2004年全国人口死亡率为6.42‰,内蒙古自治区低于全国水平0.44个千分点,位居第19位。
9.人口预期寿命提高到近70岁。预期寿命是反映一个地区死亡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和人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预期寿命由1990年65.68岁提高到2000年的69.87岁,十年间提高了4.19岁,其中男性预期寿命由64.47岁提高到69.87岁,提高了3.82岁,女性由67.22岁提高到71.79岁,提高了4.57岁。虽然内蒙古自治区2000年时预期寿命已提高到69.87岁,但距全国平均水平71.4还差1.53岁,距全国最高水平的上海市的78.14岁还差8.27岁,位居全国第24位。
10.人口文化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改革开放后,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受教育人数显著增加,接受中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加大。人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1990年6.5年,2000年为7.7年,2004年进一步提高到8.1年。2004年时,内蒙古自治区粗文盲率已降到10.46%,接近全国10.32%的水平,但和文盲率最低的吉林省的3.85%相差甚远。
11.人口健康素质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2003年每万人口拥有卫生机构数1.51个,每万人口医院床位数27.37张,每万人口医生数21人,这为提高自治区的人口健康素质提供了物质基础。
12.人口年龄结构处于成年型。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内蒙古自治区0〜14岁的人口有495.2万人,占总人口的21.23%,15~64岁的人口有1708.6万人,占总人口的73.26%,65岁及以上的人口有128.4万人,占总人口的5.51%。人口年龄结构处于成年型。总抚养比为36.50%,少年儿童抚养比为28.98%,老年人口抚养比为7.52%。
13.家庭婚姻状况保持稳定。内蒙古自治区家庭婚姻状况稳定,2004年15岁及以上人口75.68%处于在婚状态,其中97.77%为初婚有配偶,18.56%处于未婚状态,离婚人口只占1.05%,丧偶占4.72%。与全国相比较,自治区15岁及以上处于在婚状态的人口高于全国水平,未婚、离婚、丧偶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在数量、质量、分布、结构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下面将从人口数量、民族状况、城市化水平、人口分布、人口再生产率、预期寿命、人口文化素质、人口健康素质、人口年龄结构、婚姻状况、家庭规模及类型、就业情况等方面进行回顾总结及与其他省市相比较。
1.人口数量,总量不大,但呈较快增长态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内蒙古的总人口一直处于增长态势,总人口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608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2384万人,增加了近3倍,同期全国总人口仅增长1倍,内蒙古人口增长速度仅次于北京和新疆,位居全国第三。与全国其他30个省市比较,内蒙古属于人口小省。
2.少数民族人数增多,比例增大。内蒙古是一个汉族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蒙古族为****,还居住着回族、满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少数民族人口有94万人,占总人口的14.25%,其中蒙古族人口84.7万人,占总人口的12.84%。随着自治区民族事业的开展及对少数民族和汉族不同的生育政策的实施,20世纪90年代以后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开始大幅增长。
3.城市化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发展平均水平。城市化发展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内蒙古自治区城市化发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12.4%,经过20世纪80年代城镇化高峰(最高峰为1989年,达49.8%),90年代初回落到36.1%,随后逐年上升,到2000年后达到44.7%,高于全国城市化发展的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
4.全区人口分布由东至西人口逐步减少。2000年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46.2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1190.10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50.65%,人口密度为26人/平方公里。内蒙古工业主要集中在中部,所以中部38.93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聚集了全区总人口39.32%的人口,人口密度仅次于东部地区,为24人/平方公里。由于西部地区以荒漠戈壁为主,气候条件较差、人烟稀少,33.65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只居住着235.69万人,人口密度为7人/平方公里。
5.总和生育率已低于更替水平。总和生育率是反映一个地区生育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内蒙古自治区1950年时总和生育率为4.91,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总和生育率上升到6以上,80年代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总和生育率开始大幅下降。1990年达到2.1更替水平。
6.人口出生率位居全国第21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的出生率开始下降,出生率由1990年的21.2‰下降到2004年的9.53‰,下降了11.7个千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84个千分点。2004年全国出生率为12.29‰,内蒙古低于全国水平2.76个千分点,位居第21位。
7.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水平2.32个千分点。内蒙古自治区的自然增长率由1990年的I4.0‰迅速下降到2004年的3.55‰,下降了10.5个千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75个千分点。2004年全国自然增长率为5.87‰,自治区低于全国水平2.32个千分点,位居第21位。
8.人口死亡率已降到6‰以下。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的死亡率也在逐年下降,人口死亡率由1990年的7.2‰下降到2004年的5.98‰,下降了1.2个千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09个千分点。2004年全国人口死亡率为6.42‰,内蒙古自治区低于全国水平0.44个千分点,位居第19位。
9.人口预期寿命提高到近70岁。预期寿命是反映一个地区死亡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和人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预期寿命由1990年65.68岁提高到2000年的69.87岁,十年间提高了4.19岁,其中男性预期寿命由64.47岁提高到69.87岁,提高了3.82岁,女性由67.22岁提高到71.79岁,提高了4.57岁。虽然内蒙古自治区2000年时预期寿命已提高到69.87岁,但距全国平均水平71.4还差1.53岁,距全国最高水平的上海市的78.14岁还差8.27岁,位居全国第24位。
10.人口文化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改革开放后,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受教育人数显著增加,接受中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加大。人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1990年6.5年,2000年为7.7年,2004年进一步提高到8.1年。2004年时,内蒙古自治区粗文盲率已降到10.46%,接近全国10.32%的水平,但和文盲率最低的吉林省的3.85%相差甚远。
11.人口健康素质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2003年每万人口拥有卫生机构数1.51个,每万人口医院床位数27.37张,每万人口医生数21人,这为提高自治区的人口健康素质提供了物质基础。
12.人口年龄结构处于成年型。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内蒙古自治区0〜14岁的人口有495.2万人,占总人口的21.23%,15~64岁的人口有1708.6万人,占总人口的73.26%,65岁及以上的人口有128.4万人,占总人口的5.51%。人口年龄结构处于成年型。总抚养比为36.50%,少年儿童抚养比为28.98%,老年人口抚养比为7.52%。
13.家庭婚姻状况保持稳定。内蒙古自治区家庭婚姻状况稳定,2004年15岁及以上人口75.68%处于在婚状态,其中97.77%为初婚有配偶,18.56%处于未婚状态,离婚人口只占1.05%,丧偶占4.72%。与全国相比较,自治区15岁及以上处于在婚状态的人口高于全国水平,未婚、离婚、丧偶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