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龙凤茶楼论坛_全国名媛凤楼_快活林凤楼品茶论坛最新消息_苏州51龙凤茶楼论坛

民族人口性别年龄及婚姻(1982—2000)

发布时间:2019-03-18 【字体:
  •   

    一、民族人口的性别构成

    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性别比为107.10,较1990年,人口性别比108.85,下降1.75个百分点,各个少数民族性别比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性别比状况

     

    各民族性别比差别较大,性别比较高的是汉族,2000年为109.01,比10年前下降了0.81个百分点,较全区人口性别比高出1.81个百分点。蒙古族的性别比1982年为105.16,到1990年下降为102.17,到2000年为99.72更为合理的性别比,较全区人口性别比低7.48个百分点?;刈宓男员鸨纫彩墙衔侠淼?,1990年为102.602000年为103.30,10年上升0.7个百分点,上升的幅度并不大。鄂温克族人口的性别比属于理想的范畴,1982年为104.53,到1990年降为100.332000年女性人口增加的较多,性别比为96.26,男性人口显得少了一些;19822000年鄂伦春族变化也是较大的,1982年为94.01,到1990年为104.10,到2000年下降至90.91的较低水平;达斡尔族人口性别比1982年为106.45,到2000年为99.69;锡伯族在内蒙古境内人口较少,性别比较高,1982年为115.54,2000年下降为105.08,比鄂伦春族人口性别比高出14.12个百分点;全区各民族中,朝鲜族的性别比是最低的,早在1982年为96.121990年为93.96,到2000年为96.34,从总体上看仍属于性别比的正常范围,但比汉族低12.67个百分点,比蒙古族低3.38个百分点。

     

    2000年全区各盟市民族之间性别比状况

     

    就盟市地区看,汉族性别比最高的是阿拉善盟为118.43,比全区平均值高9.24个百分点;其次是伊克昭盟为115.66,比全区平均值高出6.65个百分点;再次是锡林郭勒盟。2000年,汉族人口性别比为112.01,比全区人口性别比高出4.81个百分点。性别比最低的是呼伦贝尔盟为107.63,比全区平均值低1.38个百分点;其次是巴彦淖尔盟为107.86,比全区平均值低1.15个百分点。汉族在全区各盟市性别比都是较高的。蒙古族性别比在各盟市都是比较合理的,最高的是兴安盟为102.50,比全区性别比平均值低6.51个百分点;其次是通辽市为100.31,比全区平均值低8.70个百分点,通辽市有蒙古族人口137.3万多人,性别比是一个理想的数值。蒙古族人口性别比最低的是巴彦淖尔盟为93.79,比全区低15.22个百分点;其次是乌海市为93.95,比全区平均值低15.06个百分点。在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中,回族性别比最高的是阿拉善盟为118.99,比全区性别比平均值高出9.98个百分点;其次是伊克昭盟为111.96,比全区平均值低2.95个百分点?;刈逶诿耸兄行员鸨茸畹偷氖前肥形?SPAN lang=EN-US>100.46;其次是乌兰察布盟为100.76,朝鲜族性别比最高的是阿拉善盟为150.00,比全区性别比平均值高出40.99个百分点,不过阿拉善盟的朝鲜族全盟只有25人,性别比的高低说明不了过多的问题;其次是包头市为101.46,比全区平均低7.55个百分点。朝鲜族性别比最低的是乌海市为88.46,比全区平均值低20.55个百分点;其次是呼和浩特市为87.65,比朝鲜族性别比平均值低8.69个百分点。满族性别比最高的是乌兰察布盟为106.54,比全区性别比平均值低2.47个百分点;其次是赤峰市为105.46,比自治区平均值低3.55百分点。性别比最低的是巴彦淖尔盟为92.49,比全区平均值低16.52个百分点。

    达斡尔族性别比最高的是乌兰察布盟为109.33,比全区性别比平均值高0.32个百分点;其次是巴彦淖尔盟为107.50,比全区平均值低1.51个百分点。达斡尔族在全区各盟市中性别比最低的是乌海市为74.32,比全区平均值低34.69个百分点;其次是赤峰市为85.58,比全区平均值低23.43。锡伯族由于人口过少,在自治区各盟市中有的人口更少,性别比地区之间差别不易反映真实情况,如阿拉善盟,全盟锡伯族只有3人,而且都是女性。锡林郭勒盟有锡伯族5人,其中41女,性别比又非常高,都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俄罗斯、鄂伦春族都有这种类似情况,鄂温克族也有这种情况。例如伊克昭盟,全市只有15名鄂温克族人,有男10人,女性5,性别比不成比例;锡林郭勒盟,全盟有鄂温克族54人,其中男性21,女性33人。

    二、民族人口的年龄构成

    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人口年龄结构同1990年的年龄构成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

     

    19902000年自治区民族人口的年龄构成状况

    1990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0岁~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变少,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15岁~64岁年龄段的劳动人口,待业人口增加,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上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增加。

    10年中,汉族0岁~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减少6.82个百分点,15岁~64岁年龄段的人口增加5.0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0年增加1.73个百分点。

    19902000年蒙古族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也是很大的,0岁~14岁的少年儿童所占的比重从37.32%下降到28.17%,10年下降了9.1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91个百分点,15岁~64岁的年龄段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8.2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3.43%,与10年前蒙古族人口年龄结构相比已是成年型的年龄结构。

    回族人口,0岁~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占其总人口21.52%,与1990年相比下降8.2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82个百分点;15岁~64岁年龄段的人口也是在上升中,从1990年的66.38%上升到2000年的72.77%,10年上升6.38个百分点;65岁以上老年人口在10年中上升1.82个百分点。

    朝鲜族人口的年龄结构,已接近老年型,0岁~14岁少年儿童所占的比重在自治区的少数民族中是较低的,1990年为31.87%,比同期的汉族人口低5.6个百分点,比同期的蒙古族人口低5.45个百分点,到2000年朝鲜族人口中0岁~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进一步下降为21.61%,10年下降10.2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0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上升2.08个百分点,2000年人口年龄结构总体已接近老年型,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16%,仅次于汉族和回族的老年人口比重。

    19902000年,满族人口0岁~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下降的比重在全区各民族中是最大的,从42.01%下降为29.41%,10年下降12.6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26个百分点;15岁~64岁的成年人口2000年比1990年上升11.37个百分点,上升的幅度在自治区的各民族中亦是最大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00年为3.51%,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较低的,较1990年上升1.23个百分点。

    达斡尔族人口的年龄结构进一步转向成年型,0岁~14岁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重,1990年以来下降的幅度也是较大的,从36.48%的较高比例下降到2000年的28.41%,10年下降8.0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81个百分点;15岁~64岁年龄段的人口,1990年时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0.91%,2000年上升到68.45%,10年上升了7.5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75个百分点,65岁以上老年人口,1990年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61%2000年上升到3.13%,上升0.52个百分点。

    鄂温克族人口结构处于年轻型人口发展类型,1990年时,0岁~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40.67%,在全区各民族中,高于蒙古族、汉族、朝鲜族、达斡尔族等,低于满族和鄂伦春族,到2000年,下降为32.96%,7年下降7.71个百分点,仅高于鄂伦春族,低于区内其他民族;15岁~64岁这一年龄段的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为65.05%,比1990年上升7.5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其总人口的比重比较低,2000年时为1.99%,比全区平均值低3.36个百分点。从老龄人口在总人口所占的指标分析,鄂温克族人口尚处在年轻型的人口发展类型;从0岁~14岁少年儿童人口所占的比重看,已经进入了成年型的人口发展类型。

    鄂伦春族人口是自治区正处于年轻型人口发展类型,0岁~14岁的少年儿童2000年为35.94%,比全区平均值高14.66个百分点,两者的差距比较大;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其总人口的1.37%,也是全区各民族中老年人口比重所占份额最低的,是典型的年轻型人口发展类型;15岁~64岁成年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也是最低的,只有62.33%比全区平均值低11.04个百分点。鄂伦春族人口发展类型同区内其他民族发展类型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该民族的人口较少,1947年时,内蒙古自治区的鄂伦春人口有905人,各级政府对鄂伦春族的人口一直是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加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特别是婴幼儿死亡率大大下降,使鄂伦春族人口一直处于年轻型的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鄂伦春人也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注重生殖保健工作,0岁~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也呈下降的趋势,由1990年的45.82%,下降为35.94%,下降的幅度也是较大的。

    三、民族人口婚姻状况

    15岁及以上人口中,各民族未婚率呈现很大的不同,未婚率最低的是汉族,只有18.91%,比全区未婚率平均值低1.57个百分点;其次是俄罗斯族,未婚率为19.53%,比全区未婚率平均低0.95个百分点。15岁及以上人口中,未婚率最高的是鄂伦春族为36.08%,比全区平均值高出15.60个百分点;其次是锡伯族和鄂温克族分别为31.30%31.12%;蒙古族为27.14%,比全区平均值高出6.66个百分点。初婚有配偶的人口中,各民族也是不同的,最高的是汉族为73.27%,比全区平均值高出1.48个百分点。在少数民族中,初婚有配偶比率都低于全区的平均水平,最高的是回族为69.02%,比全区平均值低2.77个百分点;其次是俄罗斯族为66.44%,比全区平均低5.30个百分点。初婚有配偶比率最低的是鄂伦春族,为54.78%,比全区平均值低17.01个百分点;其次是鄂温克族为57.70%,比全区平均值低14.09个百分点。再婚有配偶的各民族中,比例最高的是俄罗斯族为5.54%,比全区平均值高出3.26个百分点;其次是达斡尔族,再婚有配偶的人数为227人,占其15岁及以上人口的4.14%。再婚有配偶的各民族中,比例最低的是锡伯族,只有2人,占其0.86%,因其人数过少,不足以说明问题。再婚有配偶的蒙古族为1.83%,比全区平均值低0.45个百分点。

    2000年,全区离婚率占其15岁及以上人口的1.00%,比19900.55%提高0.44个百分点,比1982年提高0.45个百分点。在各民族中,离婚率最高的是俄罗斯族为3.02%,比全区平均值高出2.02个百分点;其次是鄂伦春族为2.60%。离婚率最低的是锡伯族仅为0.86%;其次是蒙古族为0.88%,比全区平均值高出0.12个百分点。

    丧偶最高的是达斡尔族为5.70%,比全区高出1.2个百分点;其次是俄罗斯族为5.17%,比全区平均值高出0.73个百分点。丧偶最低的是锡伯族为2.17%,比全区低2.27个百分点;其次是满族为3.39%,比全区平均值低1.05个百分点;蒙古族为4.49%,基本同全区的平均值相等。

     

上一篇:
人口与资源环境现状(截至2000年)
下一篇:
2018年内蒙古人口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区情纵览  /  人口民族

民族人口性别年龄及婚姻(1982—2000)

发布时间:2019-03-18 来源:《人口志>>第一篇人口>>第五章民族人口>>第二节民族人口性别年龄及婚姻》        【字体:
  •   

    一、民族人口的性别构成

    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性别比为107.10,较1990年,人口性别比108.85,下降1.75个百分点,各个少数民族性别比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性别比状况

     

    各民族性别比差别较大,性别比较高的是汉族,2000年为109.01,比10年前下降了0.81个百分点,较全区人口性别比高出1.81个百分点。蒙古族的性别比1982年为105.16,到1990年下降为102.17,到2000年为99.72更为合理的性别比,较全区人口性别比低7.48个百分点。回族的性别比也是较为合理的,1990年为102.60,2000年为103.30,10年上升0.7个百分点,上升的幅度并不大。鄂温克族人口的性别比属于理想的范畴,1982年为104.53,到1990年降为100.33,2000年女性人口增加的较多,性别比为96.26,男性人口显得少了一些;19822000年鄂伦春族变化也是较大的,1982年为94.01,到1990年为104.10,到2000年下降至90.91的较低水平;达斡尔族人口性别比1982年为106.45,到2000年为99.69;锡伯族在内蒙古境内人口较少,性别比较高,1982年为115.54,2000年下降为105.08,比鄂伦春族人口性别比高出14.12个百分点;全区各民族中,朝鲜族的性别比是最低的,早在1982年为96.12,1990年为93.96,到2000年为96.34,从总体上看仍属于性别比的正常范围,但比汉族低12.67个百分点,比蒙古族低3.38个百分点。

     

    2000年全区各盟市民族之间性别比状况

     

    就盟市地区看,汉族性别比最高的是阿拉善盟为118.43,比全区平均值高9.24个百分点;其次是伊克昭盟为115.66,比全区平均值高出6.65个百分点;再次是锡林郭勒盟。2000年,汉族人口性别比为112.01,比全区人口性别比高出4.81个百分点。性别比最低的是呼伦贝尔盟为107.63,比全区平均值低1.38个百分点;其次是巴彦淖尔盟为107.86,比全区平均值低1.15个百分点。汉族在全区各盟市性别比都是较高的。蒙古族性别比在各盟市都是比较合理的,最高的是兴安盟为102.50,比全区性别比平均值低6.51个百分点;其次是通辽市为100.31,比全区平均值低8.70个百分点,通辽市有蒙古族人口137.3万多人,性别比是一个理想的数值。蒙古族人口性别比最低的是巴彦淖尔盟为93.79,比全区低15.22个百分点;其次是乌海市为93.95,比全区平均值低15.06个百分点。在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中,回族性别比最高的是阿拉善盟为118.99,比全区性别比平均值高出9.98个百分点;其次是伊克昭盟为111.96,比全区平均值低2.95个百分点。回族在盟市中性别比最低的是包头市为100.46;其次是乌兰察布盟为100.76,朝鲜族性别比最高的是阿拉善盟为150.00,比全区性别比平均值高出40.99个百分点,不过阿拉善盟的朝鲜族全盟只有25人,性别比的高低说明不了过多的问题;其次是包头市为101.46,比全区平均低7.55个百分点。朝鲜族性别比最低的是乌海市为88.46,比全区平均值低20.55个百分点;其次是呼和浩特市为87.65,比朝鲜族性别比平均值低8.69个百分点。满族性别比最高的是乌兰察布盟为106.54,比全区性别比平均值低2.47个百分点;其次是赤峰市为105.46,比自治区平均值低3.55百分点。性别比最低的是巴彦淖尔盟为92.49,比全区平均值低16.52个百分点。

    达斡尔族性别比最高的是乌兰察布盟为109.33,比全区性别比平均值高0.32个百分点;其次是巴彦淖尔盟为107.50,比全区平均值低1.51个百分点。达斡尔族在全区各盟市中性别比最低的是乌海市为74.32,比全区平均值低34.69个百分点;其次是赤峰市为85.58,比全区平均值低23.43。锡伯族由于人口过少,在自治区各盟市中有的人口更少,性别比地区之间差别不易反映真实情况,如阿拉善盟,全盟锡伯族只有3人,而且都是女性。锡林郭勒盟有锡伯族5人,其中41女,性别比又非常高,都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俄罗斯、鄂伦春族都有这种类似情况,鄂温克族也有这种情况。例如伊克昭盟,全市只有15名鄂温克族人,有男10人,女性5,性别比不成比例;锡林郭勒盟,全盟有鄂温克族54人,其中男性21,女性33人。

    二、民族人口的年龄构成

    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人口年龄结构同1990年的年龄构成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

     

    19902000年自治区民族人口的年龄构成状况

    1990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0岁~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变少,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15岁~64岁年龄段的劳动人口,待业人口增加,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上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增加。

    10年中,汉族0岁~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减少6.82个百分点,15岁~64岁年龄段的人口增加5.0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0年增加1.73个百分点。

    19902000年蒙古族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也是很大的,0岁~14岁的少年儿童所占的比重从37.32%下降到28.17%,10年下降了9.1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91个百分点,15岁~64岁的年龄段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8.2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3.43%,与10年前蒙古族人口年龄结构相比已是成年型的年龄结构。

    回族人口,0岁~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占其总人口21.52%,与1990年相比下降8.2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82个百分点;15岁~64岁年龄段的人口也是在上升中,从1990年的66.38%上升到2000年的72.77%,10年上升6.38个百分点;65岁以上老年人口在10年中上升1.82个百分点。

    朝鲜族人口的年龄结构,已接近老年型,0岁~14岁少年儿童所占的比重在自治区的少数民族中是较低的,1990年为31.87%,比同期的汉族人口低5.6个百分点,比同期的蒙古族人口低5.45个百分点,到2000年朝鲜族人口中0岁~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进一步下降为21.61%10年下降10.2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0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上升2.08个百分点,2000年人口年龄结构总体已接近老年型,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16%,仅次于汉族和回族的老年人口比重。

    19902000年,满族人口0岁~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下降的比重在全区各民族中是最大的,从42.01%下降为29.41%,10年下降12.6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26个百分点;15岁~64岁的成年人口2000年比1990年上升11.37个百分点,上升的幅度在自治区的各民族中亦是最大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00年为3.51%,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较低的,较1990年上升1.23个百分点。

    达斡尔族人口的年龄结构进一步转向成年型,0岁~14岁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重,1990年以来下降的幅度也是较大的,从36.48%的较高比例下降到2000年的28.41%10年下降8.0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81个百分点;15岁~64岁年龄段的人口,1990年时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0.91%,2000年上升到68.45%10年上升了7.5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75个百分点,65岁以上老年人口,1990年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61%,2000年上升到3.13%,上升0.52个百分点。

    鄂温克族人口结构处于年轻型人口发展类型,1990年时,0岁~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40.67%,在全区各民族中,高于蒙古族、汉族、朝鲜族、达斡尔族等,低于满族和鄂伦春族,到2000年,下降为32.96%,7年下降7.71个百分点,仅高于鄂伦春族,低于区内其他民族;15岁~64岁这一年龄段的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为65.05%,比1990年上升7.5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其总人口的比重比较低,2000年时为1.99%,比全区平均值低3.36个百分点。从老龄人口在总人口所占的指标分析,鄂温克族人口尚处在年轻型的人口发展类型;从0岁~14岁少年儿童人口所占的比重看,已经进入了成年型的人口发展类型。

    鄂伦春族人口是自治区正处于年轻型人口发展类型,0岁~14岁的少年儿童2000年为35.94%,比全区平均值高14.66个百分点,两者的差距比较大;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其总人口的1.37%,也是全区各民族中老年人口比重所占份额最低的,是典型的年轻型人口发展类型;15岁~64岁成年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也是最低的,只有62.33%比全区平均值低11.04个百分点。鄂伦春族人口发展类型同区内其他民族发展类型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该民族的人口较少,1947年时,内蒙古自治区的鄂伦春人口有905人,各级政府对鄂伦春族的人口一直是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加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特别是婴幼儿死亡率大大下降,使鄂伦春族人口一直处于年轻型的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鄂伦春人也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注重生殖保健工作,0岁~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也呈下降的趋势,由1990年的45.82%,下降为35.94%,下降的幅度也是较大的。

    三、民族人口婚姻状况

    15岁及以上人口中,各民族未婚率呈现很大的不同,未婚率最低的是汉族,只有18.91%,比全区未婚率平均值低1.57个百分点;其次是俄罗斯族,未婚率为19.53%,比全区未婚率平均低0.95个百分点。15岁及以上人口中,未婚率最高的是鄂伦春族为36.08%,比全区平均值高出15.60个百分点;其次是锡伯族和鄂温克族分别为31.30%31.12%;蒙古族为27.14%,比全区平均值高出6.66个百分点。初婚有配偶的人口中,各民族也是不同的,最高的是汉族为73.27%,比全区平均值高出1.48个百分点。在少数民族中,初婚有配偶比率都低于全区的平均水平,最高的是回族为69.02%,比全区平均值低2.77个百分点;其次是俄罗斯族为66.44%,比全区平均低5.30个百分点。初婚有配偶比率最低的是鄂伦春族,为54.78%,比全区平均值低17.01个百分点;其次是鄂温克族为57.70%,比全区平均值低14.09个百分点。再婚有配偶的各民族中,比例最高的是俄罗斯族为5.54%,比全区平均值高出3.26个百分点;其次是达斡尔族,再婚有配偶的人数为227人,占其15岁及以上人口的4.14%。再婚有配偶的各民族中,比例最低的是锡伯族,只有2人,占其0.86%,因其人数过少,不足以说明问题。再婚有配偶的蒙古族为1.83%,比全区平均值低0.45个百分点。

    2000年,全区离婚率占其15岁及以上人口的1.00%,比19900.55%提高0.44个百分点,比1982年提高0.45个百分点。在各民族中,离婚率最高的是俄罗斯族为3.02%,比全区平均值高出2.02个百分点;其次是鄂伦春族为2.60%。离婚率最低的是锡伯族仅为0.86%;其次是蒙古族为0.88%,比全区平均值高出0.12个百分点。

    丧偶最高的是达斡尔族为5.70%,比全区高出1.2个百分点;其次是俄罗斯族为5.17%,比全区平均值高出0.73个百分点。丧偶最低的是锡伯族为2.17%,比全区低2.27个百分点;其次是满族为3.39%,比全区平均值低1.05个百分点;蒙古族为4.49%,基本同全区的平均值相等。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