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萨拉齐厅开始创办私塾,以后包头镇相继办起。到20世纪20年代末,是私塾最兴盛时期,不仅广布萨拉齐和包头城乡,甚而交通与经济都较落后的固阳地区,也都有了私塾。
私塾有以下几种:一是声望较高、家境富裕的读书人,自己在家开馆办学任教,招收附近孩子上学。二是热心办学者主动筹办,让自家孩子和周围孩子一同上学,费用由其筹措或摊派;包头市北郊井尔坪残疾人王华自学成才,于1938年在大水巴洞办起“育才私塾”,学生多达80余人,为当时包头最大的私塾。三是富裕大户独家聘师办学,培养自家子弟,费用自负。四是相邻三五户小康人家,协商聘师共同办学,费用各家分摊。不管哪种私塾,设备都较简陋。根据学生多少,置一两间屋子,炕上摆放孔子牌位和塾师使用桌子,桌上放文房四宝和戒尺。学生则各有一张做作业用小长方书柜。
任教塾师,多为下架子(失业)记账先生、流散文人、落魄不第秀才或举人、退役官吏、师爷等。
塾师束惰(待遇)高低不等。由学童交纳。据传蒙童交200文,后增至年交3~4元(银元);到教授唐诗、指导习作诗文时,升至8元以上;或按塾师学识、教学效果及学童家境等情况与塾师商定。此外,每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和祀丁日,学童照例给先生送礼,春节送糕点、酒及羊腿之类,其他节日送糕点、瓜果等。
塾师有自己“行社”组织“文昌社”。“文昌社”每年于农历8月27日在文昌庙过会,会首由较有名望塾师轮流充任。过会演戏3天,花费由塾师布施和学生捐献。演戏头一天,礼仪隆重,塾师穿袍褂,率领学生进庙向各神像敬纸磕头。文昌庙前悬挂黄色旗封建时代以黄为尊,昭示这个组织较其他行社高贵。
私塾学童既无定员,也无年龄限制。学童入学,例行一定仪式:第一天携带香纸、点心,向书房供奉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牌位”烧香、敬纸、磕头,之后再向先生磕头(叫敬纸),即是正式学生。以后每天上、下学时,照例向孔子诉讼圣位行礼,平时背书问答也要向先行礼。私塾没有寒暑假,除春节外,只有冬至放假1天。多数农村私塾,都以春冬农闲时上课,夏秋农忙时停课务农。
私塾没有结业、毕业之说。学习内容一是读书,平民子弟一般只读《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富家子女则进而读《四书》、《五经》等,以备继续深造。二是写字,先描红,后跳格,每日写一张仿。三是缀句,练习作文。有的私塾后开珠算,日伪时期还有的教授算术课。
私塾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个别施教和教管合一的“学长制”,即由先生教会读书较多学生,再由他们辅导其他学生?!把Сぶ啤币灿弥诠芾恚合壬辉谑庇纱笱Сす芾恚笱Сげ辉谟啥Сぶ垂?。先生对启蒙阶段学童,一律只要求背诵,不加讲解,以后逐渐指导对“对子”、写“联句”、作短文或作诗。学生不分班级和升留级,先生只根据学生程度分别教学。这种教法,有经验先生能收到因材施教效果。教授《四书》、《五经》,主要依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等或塾师自己讲解。这样师师相沿,照搬袭用,把儒家正统思想代代相传,缺少自己见解与新意。当年塾师,虽人数众多,但学识渊博、教学有方、受学生欢迎爱戴者不多。有点名望的有:萨拉齐潘恒、胡德升(城里)、赵英(大岱村)、武志学(北淖村)、樊汝济(美岱镇),包头镇马庚培、张鸿模、贾子英、杜达陵等。
私塾办学初期,有一段短暂的由商家捐资办学历史,是一种公益性私塾。1840年后,包头成为西北地区商业集镇,商人和手工业工人子弟亟需学习文化,遂由工商业组织“公行”在马号巷附近创办四所义学(指不收学费),有学生100多人。后因“公行”领导不力,义学仅存10年,便停办。
包头地区从私塾兴办到私立新式学校建立,经历100多年,对包头文化教育影响颇大。戊戌变法后,废科举、兴学堂,官府成立私塾改进会,想逐步改造私塾,纳入新学堂轨道,但无进展。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萨拉齐厅开始创办私塾,以后包头镇相继办起。到20世纪20年代末,是私塾最兴盛时期,不仅广布萨拉齐和包头城乡,甚而交通与经济都较落后的固阳地区,也都有了私塾。
私塾有以下几种:一是声望较高、家境富裕的读书人,自己在家开馆办学任教,招收附近孩子上学。二是热心办学者主动筹办,让自家孩子和周围孩子一同上学,费用由其筹措或摊派;包头市北郊井尔坪残疾人王华自学成才,于1938年在大水巴洞办起“育才私塾”,学生多达80余人,为当时包头最大的私塾。三是富裕大户独家聘师办学,培养自家子弟,费用自负。四是相邻三五户小康人家,协商聘师共同办学,费用各家分摊。不管哪种私塾,设备都较简陋。根据学生多少,置一两间屋子,炕上摆放孔子牌位和塾师使用桌子,桌上放文房四宝和戒尺。学生则各有一张做作业用小长方书柜。
任教塾师,多为下架子(失业)记账先生、流散文人、落魄不第秀才或举人、退役官吏、师爷等。
塾师束惰(待遇)高低不等。由学童交纳。据传蒙童交200文,后增至年交3~4元(银元);到教授唐诗、指导习作诗文时,升至8元以上;或按塾师学识、教学效果及学童家境等情况与塾师商定。此外,每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和祀丁日,学童照例给先生送礼,春节送糕点、酒及羊腿之类,其他节日送糕点、瓜果等。
塾师有自己“行社”组织“文昌社”?!拔牟纭泵磕暧谂├?/SPAN>8月27日在文昌庙过会,会首由较有名望塾师轮流充任。过会演戏3天,花费由塾师布施和学生捐献。演戏头一天,礼仪隆重,塾师穿袍褂,率领学生进庙向各神像敬纸磕头。文昌庙前悬挂黄色旗封建时代以黄为尊,昭示这个组织较其他行社高贵。
私塾学童既无定员,也无年龄限制。学童入学,例行一定仪式:第一天携带香纸、点心,向书房供奉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牌位”烧香、敬纸、磕头,之后再向先生磕头(叫敬纸),即是正式学生。以后每天上、下学时,照例向孔子诉讼圣位行礼,平时背书问答也要向先行礼。私塾没有寒暑假,除春节外,只有冬至放假1天。多数农村私塾,都以春冬农闲时上课,夏秋农忙时??挝衽?。
私塾没有结业、毕业之说。学习内容一是读书,平民子弟一般只读《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富家子女则进而读《四书》、《五经》等,以备继续深造。二是写字,先描红,后跳格,每日写一张仿。三是缀句,练习作文。有的私塾后开珠算,日伪时期还有的教授算术课。
私塾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个别施教和教管合一的“学长制”,即由先生教会读书较多学生,再由他们辅导其他学生?!把Сぶ啤币灿弥诠芾恚合壬辉谑庇纱笱Сす芾?,大学长不在由二学长执管。先生对启蒙阶段学童,一律只要求背诵,不加讲解,以后逐渐指导对“对子”、写“联句”、作短文或作诗。学生不分班级和升留级,先生只根据学生程度分别教学。这种教法,有经验先生能收到因材施教效果。教授《四书》、《五经》,主要依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等或塾师自己讲解。这样师师相沿,照搬袭用,把儒家正统思想代代相传,缺少自己见解与新意。当年塾师,虽人数众多,但学识渊博、教学有方、受学生欢迎爱戴者不多。有点名望的有:萨拉齐潘恒、胡德升(城里)、赵英(大岱村)、武志学(北淖村)、樊汝济(美岱镇),包头镇马庚培、张鸿模、贾子英、杜达陵等。
私塾办学初期,有一段短暂的由商家捐资办学历史,是一种公益性私塾。1840年后,包头成为西北地区商业集镇,商人和手工业工人子弟亟需学习文化,遂由工商业组织“公行”在马号巷附近创办四所义学(指不收学费),有学生100多人。后因“公行”领导不力,义学仅存10年,便停办。
包头地区从私塾兴办到私立新式学校建立,经历100多年,对包头文化教育影响颇大。戊戌变法后,废科举、兴学堂,官府成立私塾改进会,想逐步改造私塾,纳入新学堂轨道,但无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