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龙凤茶楼论坛_全国名媛凤楼_快活林凤楼品茶论坛最新消息_苏州51龙凤茶楼论坛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的幼儿教育(一)

发布时间:2022-06-24 【字体:
  • 从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至2000年,全区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分为以下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8—1957):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后,在东部地区最早建立的托幼园(所)有: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机关托儿所(1948年,建于乌兰浩特,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第一幼儿园前身)、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幼儿园(1950年建于林东,今赤峰市直属机关幼儿园前身)、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地委幼儿园(1950年建于海拉尔,今海拉尔市幼儿园)、乌兰浩特市幼儿园(1949年由原东蒙军区后方医院托儿所改名,今乌兰浩特市第一幼儿园前身)、哲里木盟(今通辽市)盟直属机关托儿所(1951年建于通辽市,1954年,改为哲里木盟幼儿园)、满洲里市机关托儿所(1952年建于满洲里,今满洲里市幼儿园前身)。西部地区建立最早的幼儿园(所)有:土默特旗私立新蒙托儿所(1950年11月5日由巴静山在呼和浩特旧城乃莫齐召西夹道9号院创立)、绥蒙政府机关托儿所(1949年建立于丰镇,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第二幼儿园前身)、归绥市(今呼和浩特市)第一幼稚园(1950年由原私立复兴幼稚园改建,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满族幼儿园)、绥远省军区幼儿园(1951年建于归绥市)、包头市幼儿园(1951年建于包头市,今包头市东河区第一幼儿园前身)。为方便蒙古族幼儿学习本民族语言,1956年初,在呼和浩特建成内蒙古直属机关第四幼儿园(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蒙古族幼儿园前身)。

    这一时期,托幼园(所)的基本特征是:建园(所)的出发点主要是为减轻党政机关女职工的家庭负担;托儿所、幼儿园不分家,且全部为寄宿制,大都是由当地政府机关操办,政府直拨经费;教养工作以保育为重点。

    1957年,内蒙古自治区幼儿教育有较大的发展,从最初的10余所幼儿园发展到50余所,在园幼儿3160人;多数幼儿园新建标准的园舍,有宽敞的活动场地,光线充足的活动室、卧室、盥洗室、浴室以及保健室、病儿隔离室等。按照教育部、卫生部、内务部有关文件精神,开始实行托儿所与幼儿园独立分设。幼儿园只收3周岁以上至入小学以前的儿童,按年龄分成大、中、小班。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开设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计算等六项作业,遵循《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实行计划教学。1957年,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将区直属的4所幼儿园下放到呼和浩特市教育局管理,分别更名为呼和浩特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幼儿园。这4所幼儿园是当时呼和浩特市内设备最齐全、管理最完善、保教质量最好的幼儿园。

    资料来源:《教育志 >> 第二章 幼儿教育 >>第一节 幼儿园的设置及沿革》


上一篇:
2019年内蒙古基础教育发展情况
下一篇:
自治区出台措施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区情纵览  /  社会事业  /  教育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的幼儿教育(一)

发布时间:2022-06-24 来源:《教育志》        【字体:
  • 从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至2000年,全区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分为以下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8—1957):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后,在东部地区最早建立的托幼园(所)有: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机关托儿所(1948年,建于乌兰浩特,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第一幼儿园前身)、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幼儿园(1950年建于林东,今赤峰市直属机关幼儿园前身)、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地委幼儿园(1950年建于海拉尔,今海拉尔市幼儿园)、乌兰浩特市幼儿园(1949年由原东蒙军区后方医院托儿所改名,今乌兰浩特市第一幼儿园前身)、哲里木盟(今通辽市)盟直属机关托儿所(1951年建于通辽市,1954年,改为哲里木盟幼儿园)、满洲里市机关托儿所(1952年建于满洲里,今满洲里市幼儿园前身)。西部地区建立最早的幼儿园(所)有:土默特旗私立新蒙托儿所(1950年11月5日由巴静山在呼和浩特旧城乃莫齐召西夹道9号院创立)、绥蒙政府机关托儿所(1949年建立于丰镇,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第二幼儿园前身)、归绥市(今呼和浩特市)第一幼稚园(1950年由原私立复兴幼稚园改建,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满族幼儿园)、绥远省军区幼儿园(1951年建于归绥市)、包头市幼儿园(1951年建于包头市,今包头市东河区第一幼儿园前身)。为方便蒙古族幼儿学习本民族语言,1956年初,在呼和浩特建成内蒙古直属机关第四幼儿园(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蒙古族幼儿园前身)。

    这一时期,托幼园(所)的基本特征是:建园(所)的出发点主要是为减轻党政机关女职工的家庭负担;托儿所、幼儿园不分家,且全部为寄宿制,大都是由当地政府机关操办,政府直拨经费;教养工作以保育为重点。

    1957年,内蒙古自治区幼儿教育有较大的发展,从最初的10余所幼儿园发展到50余所,在园幼儿3160人;多数幼儿园新建标准的园舍,有宽敞的活动场地,光线充足的活动室、卧室、盥洗室、浴室以及保健室、病儿隔离室等。按照教育部、卫生部、内务部有关文件精神,开始实行托儿所与幼儿园独立分设。幼儿园只收3周岁以上至入小学以前的儿童,按年龄分成大、中、小班。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开设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计算等六项作业,遵循《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实行计划教学。1957年,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将区直属的4所幼儿园下放到呼和浩特市教育局管理,分别更名为呼和浩特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幼儿园。这4所幼儿园是当时呼和浩特市内设备最齐全、管理最完善、保教质量最好的幼儿园。

    资料来源:《教育志 >> 第二章 幼儿教育 >>第一节 幼儿园的设置及沿革》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