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龙凤茶楼论坛_全国名媛凤楼_快活林凤楼品茶论坛最新消息_苏州51龙凤茶楼论坛

内蒙古早期的草原资源调查和监测

发布时间:2017-06-05 【字体:
  •  

    一、草原资源调查

    清雍正二年(1724年)德国人梅塞施米特(D.G.Messerschmidt)由西伯利亚到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草原考察,并采集植物标本。这是近代植物学家对内蒙古地区最早的植物考察和采集工作。

    1830年,俄国植物学家邦奇(A.Bunge)从乌兰巴托经锡林郭勒盟、张家口到北京,沿途采集植物标本。1831年发表《在中国北部采集的植物名录》,列入被子植物95420种,并发现一些新分类群。

    1866年,法国传教士戴维(A.David)在归绥、包头、乌拉山一带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1884年发表《戴维在中国所采集的植物》,收集维管束植物1174种。

    19世纪中叶,在内蒙古地区采集考察的俄国学者还有:普热瓦尔斯基(N.M.Przewalski)(1870187218791880、18831885)和乌普索夫(M.UPsov)1878)等人。他们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集中保存在彼得堡植物园。俄国植物学家柯马洛夫(V.L.Komarov)研究了上述标本,于19011907年发表《满洲植物志》三卷,并在1908年完成《中国及蒙古植物区系引论》,首次对蒙古植物进行了分区研究。

    日俄战争后,日本学者对内蒙古地区的草原资源,从植物区系、植物调查一直到不同植物类型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研究,发表不少专著。1907年在大连建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经常派出各种调查队,分赴各地进行考察研究,陆续发表一些考察报告。其中有关内蒙古草原和牧草研究的有:《满蒙牧草植物调查》(满铁产业部务农课,1915)、《东蒙古的牧草和杂草》(矢部吉祯,1916)、《兴安北省牧野调查报告》及《兴安北省三河地方的畜产与牧野》(北满经济调查所,1942)、《蒙疆牧野调查报告》(满铁北支经济调查所,1943)等。

    1931年,长春成立伪满洲国大陆科学院。该院斋藤道雄、渡边政敏等对中国东北和内蒙古东部的饲用植物进行了研究,写出《满洲产野草的饲料学研究》第16报(19391940)、《满洲产树叶的饲料学研究》第l4报(1941)。

    国内的植物学者最早来到内蒙古地区的是秦仁昌教授。19235月他在贺兰山西坡采集早春开花植物,1941年在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第10卷第5期上发表《贺兰山植物采集纪略》。此后刘慎谔、耿以礼教授等也来内蒙古搞过一些植物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北部及西北部植物地理概论》(刘慎谔,1934)、《中国绥远百灵庙禾本科之新种))(耿以礼,1938)。1937年吴征镒教授在河套及乌拉山一带采集的标本至今保存在北京大学植物标本室中。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草原资源调查研究逐渐增多。195268月,农业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组织牧区调查团,对锡林郭勒盟草原进行考察。调查团草场组由王栋教授率领,许令妊、李世英等参加。写出了《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场概况及其主要牧草的介绍》(畜牧兽医图书出版社,1956)。

    19557月,在农业部主持下,贾慎修教授率领内蒙古伊克昭盟草原调查队对伊克昭盟草原进行考察,提出《内蒙古伊克昭盟草原调查报告》。

    19566月,北京大学李继侗教授带领北京大学植物生态学及地植物学专业组师生到呼伦贝尔盟进行草原生态考察。

    195611月,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成立草原勘测大队,是区内第一支草原勘测调查专业队伍。从1957年开始,分赴各盟全面开展草原资源的勘测调查。首次使用航空测量图片、并广泛应用经纬仪、平板仪、手摇计算机、求积仪、绘图、晒图等测绘仪器设备。经过三年多的野外作业,完成了19个牧业旗的8.4亿亩草原的勘测调查工作,查清了区内草原面积、草地类型、草地资源的发展潜力及草原退化情况。首次根据航测图片绘制110万至120万的植被图和土壤图,对调查中采集的大量土壤样品和植物标本,进行分析化验和鉴定整理,完成了19个牧业旗以旗为单位的草原资源调查报告,对109个牧业公社进行了草原综合利用规划。1964年编印出《内蒙古主要野生饲用植物简介》。

    19611964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内蒙古宁夏综合考察队,分15个专业,对内蒙古及东西毗邻地区的草原进行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考察。19731974年,又进行了补充考察。提出《综合考察专辑》共8册。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及其东西毗邻地区天然草场》一书于198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805月,全国北方草地资源考察研究办公室在巴林右旗举办北方各省区草地科学培训班,聘请贾慎修、祝廷成教授等授课,为自治区开展第三次全区草原资源的调查工作培训技术人员。

    19805月,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组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勘测设计院,根据国家科委、农委下达的“重点牧区草场资源调查和建立饲料基地自然条件的研究”任务,组织各盟市、旗县草原部门开展第三次草原资源勘测调查。前后共进行八年,编写出《内蒙古草地资源》等7项综合性成果和一批分区、分片的单项成果。

    经过三次草原资源勘测调查,查清内蒙古草原面积11.8亿亩,占全区总面积的66.6%,其中可利用的草原面积为9.5亿亩,占全区草原面积的80.7%;平均每亩可利用草原干草产量为42.88公斤,百亩草原适宜载畜量为4.68只羊单位。全区有野生种子植物2238种,分属81614属。饲用植物916种,主要饲用植物236种;其中优等牧草19种,良种牧草52种,中等牧草66种,低等牧草72种,劣等牧草27种。查清亟待?;さ恼湎”粑V参?SPAN lang=EN-US>88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7种,二级保护植物66种,三级保护植物15种;查清有毒植物61种,有害植物14种。

    二、草原的动态监测和研究

    19591961年,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草原管理局先后在新巴尔虎左旗莫达阿木吉、苏尼特右旗查干敖包、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伊克乌苏、鄂托克旗乌兰柴登、阿拉善左旗锡林高勒建立了5个草原改良试验站。1962年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出版《科学研究报告集》,发表《内蒙古荒漠草原地区四个放牧地类型饲料贮藏量及其动态的研究》、《内蒙古草地带主要植物的饲用评价》、《呼伦贝尔盟草原草场类型及其生产力的初步研究》等论文。1966年后,这5个草原改良试验站先后被撤销。

    19793月,中国科学院在锡林浩特召开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工作会议,制定《草原生态系统研究规划纲要》,并确定在锡林郭勒盟白音希勒牧场设立草原生态定位站。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牧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等单位在此进行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生产力提高途径的长期性多学科综合研究。此项研究被列为中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研究计划重要项目之一。19799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侯学煜到锡林浩特草原生态定位站视察并作生态学学术报告。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马世骏到锡林浩特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视察。

    19791987年,内蒙古大学杨持等第一次研究了羊草草原主要种群的空间分布模型。

    1981年,呼伦贝尔盟草原研究所在新巴尔虎左旗原莫达阿木吉草原改良试验站观测旧址开展草地产量动态研究。同年,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和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主持在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的腾格淖尔牧场开展提高荒漠草原区畜牧业系统生产力的综合研究,并在原伊克乌苏草原改良试验站的观测旧址开展草地产量和营养动态的研究。

    1982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勘测设计院在全区不同草原类型上先后建立86处观测样地,开展了草地初级生产力定位监测的研究。

    19831985年,北京大学与内蒙古大学合作进行遥感技术在内蒙古地区草场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研究,以卫片目视解释为主,辅以计算机图像处理及地学分析方法,编出全区1100万和各盟市150万的草场资源系列地图,提出草场资源新数据。19878月,内蒙古大学、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研究定位站在呼和浩特联合召开国际草地植被会议,有50多位国外学者参加会议。同年,内蒙古草场资源遥感考察队编著的《内蒙古草场资源遥感应用研究》一、二、三集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
内蒙古基础科学之物理学
下一篇:
20世纪内蒙古地区计算机外部设备的生产技术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区情纵览  /  社会事业  /  科技

内蒙古早期的草原资源调查和监测

发布时间:2017-06-05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志•科学技术志        【字体:
  •  

    一、草原资源调查

    清雍正二年(1724年)德国人梅塞施米特(D.G.Messerschmidt)由西伯利亚到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草原考察,并采集植物标本。这是近代植物学家对内蒙古地区最早的植物考察和采集工作。

    1830年,俄国植物学家邦奇(A.Bunge)从乌兰巴托经锡林郭勒盟、张家口到北京,沿途采集植物标本。1831年发表《在中国北部采集的植物名录》,列入被子植物95420种,并发现一些新分类群。

    1866年,法国传教士戴维(A.David)在归绥、包头、乌拉山一带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1884年发表《戴维在中国所采集的植物》,收集维管束植物1174种。

    19世纪中叶,在内蒙古地区采集考察的俄国学者还有:普热瓦尔斯基(N.M.Przewalski)(18701872、18791880、18831885)和乌普索夫(M.UPsov)1878)等人。他们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集中保存在彼得堡植物园。俄国植物学家柯马洛夫(V.L.Komarov)研究了上述标本,于19011907年发表《满洲植物志》三卷,并在1908年完成《中国及蒙古植物区系引论》,首次对蒙古植物进行了分区研究。

    日俄战争后,日本学者对内蒙古地区的草原资源,从植物区系、植物调查一直到不同植物类型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研究,发表不少专著。1907年在大连建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经常派出各种调查队,分赴各地进行考察研究,陆续发表一些考察报告。其中有关内蒙古草原和牧草研究的有:《满蒙牧草植物调查》(满铁产业部务农课,1915)、《东蒙古的牧草和杂草》(矢部吉祯,1916)、《兴安北省牧野调查报告》及《兴安北省三河地方的畜产与牧野》(北满经济调查所,1942)、《蒙疆牧野调查报告》(满铁北支经济调查所,1943)等。

    1931年,长春成立伪满洲国大陆科学院。该院斋藤道雄、渡边政敏等对中国东北和内蒙古东部的饲用植物进行了研究,写出《满洲产野草的饲料学研究》第16报(19391940)、《满洲产树叶的饲料学研究》第l4报(1941)。

    国内的植物学者最早来到内蒙古地区的是秦仁昌教授。19235月他在贺兰山西坡采集早春开花植物,1941年在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第10卷第5期上发表《贺兰山植物采集纪略》。此后刘慎谔、耿以礼教授等也来内蒙古搞过一些植物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北部及西北部植物地理概论》(刘慎谔,1934)、《中国绥远百灵庙禾本科之新种))(耿以礼,1938)。1937年吴征镒教授在河套及乌拉山一带采集的标本至今保存在北京大学植物标本室中。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草原资源调查研究逐渐增多。195268月,农业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组织牧区调查团,对锡林郭勒盟草原进行考察。调查团草场组由王栋教授率领,许令妊、李世英等参加。写出了《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场概况及其主要牧草的介绍》(畜牧兽医图书出版社,1956)。

    19557月,在农业部主持下,贾慎修教授率领内蒙古伊克昭盟草原调查队对伊克昭盟草原进行考察,提出《内蒙古伊克昭盟草原调查报告》。

    19566月,北京大学李继侗教授带领北京大学植物生态学及地植物学专业组师生到呼伦贝尔盟进行草原生态考察。

    195611月,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成立草原勘测大队,是区内第一支草原勘测调查专业队伍。从1957年开始,分赴各盟全面开展草原资源的勘测调查。首次使用航空测量图片、并广泛应用经纬仪、平板仪、手摇计算机、求积仪、绘图、晒图等测绘仪器设备。经过三年多的野外作业,完成了19个牧业旗的8.4亿亩草原的勘测调查工作,查清了区内草原面积、草地类型、草地资源的发展潜力及草原退化情况。首次根据航测图片绘制110万至120万的植被图和土壤图,对调查中采集的大量土壤样品和植物标本,进行分析化验和鉴定整理,完成了19个牧业旗以旗为单位的草原资源调查报告,对109个牧业公社进行了草原综合利用规划。1964年编印出《内蒙古主要野生饲用植物简介》。

    19611964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内蒙古宁夏综合考察队,分15个专业,对内蒙古及东西毗邻地区的草原进行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考察。19731974年,又进行了补充考察。提出《综合考察专辑》共8册。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及其东西毗邻地区天然草场》一书于198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805月,全国北方草地资源考察研究办公室在巴林右旗举办北方各省区草地科学培训班,聘请贾慎修、祝廷成教授等授课,为自治区开展第三次全区草原资源的调查工作培训技术人员。

    19805月,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组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勘测设计院,根据国家科委、农委下达的“重点牧区草场资源调查和建立饲料基地自然条件的研究”任务,组织各盟市、旗县草原部门开展第三次草原资源勘测调查。前后共进行八年,编写出《内蒙古草地资源》等7项综合性成果和一批分区、分片的单项成果。

    经过三次草原资源勘测调查,查清内蒙古草原面积11.8亿亩,占全区总面积的66.6%,其中可利用的草原面积为9.5亿亩,占全区草原面积的80.7%;平均每亩可利用草原干草产量为42.88公斤,百亩草原适宜载畜量为4.68只羊单位。全区有野生种子植物2238种,分属81614属。饲用植物916种,主要饲用植物236种;其中优等牧草19种,良种牧草52种,中等牧草66种,低等牧草72种,劣等牧草27种。查清亟待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88种,其中一级?;ぶ参?SPAN lang=EN-US>7种,二级保护植物66种,三级保护植物15种;查清有毒植物61种,有害植物14种。

    二、草原的动态监测和研究

    19591961年,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草原管理局先后在新巴尔虎左旗莫达阿木吉、苏尼特右旗查干敖包、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伊克乌苏、鄂托克旗乌兰柴登、阿拉善左旗锡林高勒建立了5个草原改良试验站。1962年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出版《科学研究报告集》,发表《内蒙古荒漠草原地区四个放牧地类型饲料贮藏量及其动态的研究》、《内蒙古草地带主要植物的饲用评价》、《呼伦贝尔盟草原草场类型及其生产力的初步研究》等论文。1966年后,这5个草原改良试验站先后被撤销。

    19793月,中国科学院在锡林浩特召开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工作会议,制定《草原生态系统研究规划纲要》,并确定在锡林郭勒盟白音希勒牧场设立草原生态定位站。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牧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等单位在此进行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生产力提高途径的长期性多学科综合研究。此项研究被列为中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研究计划重要项目之一。19799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侯学煜到锡林浩特草原生态定位站视察并作生态学学术报告。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马世骏到锡林浩特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视察。

    19791987年,内蒙古大学杨持等第一次研究了羊草草原主要种群的空间分布模型。

    1981年,呼伦贝尔盟草原研究所在新巴尔虎左旗原莫达阿木吉草原改良试验站观测旧址开展草地产量动态研究。同年,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和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主持在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的腾格淖尔牧场开展提高荒漠草原区畜牧业系统生产力的综合研究,并在原伊克乌苏草原改良试验站的观测旧址开展草地产量和营养动态的研究。

    1982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勘测设计院在全区不同草原类型上先后建立86处观测样地,开展了草地初级生产力定位监测的研究。

    19831985年,北京大学与内蒙古大学合作进行遥感技术在内蒙古地区草场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研究,以卫片目视解释为主,辅以计算机图像处理及地学分析方法,编出全区1100万和各盟市150万的草场资源系列地图,提出草场资源新数据。19878月,内蒙古大学、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研究定位站在呼和浩特联合召开国际草地植被会议,有50多位国外学者参加会议。同年,内蒙古草场资源遥感考察队编著的《内蒙古草场资源遥感应用研究》一、二、三集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