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因饥荒和瘟疫而废弃
庙子沟遗址没有发现公共墓地,但在部分房址和近四分之一的窖穴、灰坑中出有78具人骨。这些发现人骨的房址居住面和房址内外的窖穴,很明显并非是专门用来埋葬死者的墓地,而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利用了房址及其内外的窖穴。房址内部分窖穴和居住面上的人骨则很可能未曾进行埋葬,这从发掘现场一望而知。但是,从大坝沟遗址Ⅱ区发现的两座幼童墓葬来分析,当时的人们也可能有把未成年的小孩埋在房址附近的习俗。庙子沟遗址内,就有把未成年的小孩单独埋在室外看似窖穴的墓葬中的情形,而且有的往往在坑底再挖一个小坑作葬坑。但是,庙子沟遗址的绝大多数死者,可能是由于突然到来的变故才造成了死亡。
若非遇到不可抵御的突然变故迫使当时的居民迅速逃离,并且来不及带走全部或大部分生产和生活用具,就不可能留下发掘现场的情景。那么,这可能是一种什么样的突然变故呢?对于当时的居民们来说,能够使一个聚落毁灭的因素,大约不外乎水灾、火灾、地震、火山爆发、部落战争、饥荒和瘟疫等。
庙子沟遗址的海拔高度约在1370—1350米之间,是黄旗海发生湖退以后形成的黄土堆积。在遗址发掘过程中,没有发现水浸后的淤积泥土,也没有任何水灾的痕迹。因此,毁于水灾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此外,在所发掘清理的遗迹单位中,除发现个别烧骨外,几乎未见有任何木炭。而庙子沟聚落的房址都是半地穴式的,上部以木柱搭建屋顶,若遭火灾是不可能没有木炭存留的,故而火灾的原因也可排除。至于地震或火山爆发的原因,目前看来也难以找到确实证据。那么,是部落战争造成了聚落废弃吗?我们在对遗址中发现的78例人骨材料的鉴定中,也未见有明显的砍杀和人为致死的证据。虽然有的尸骨有挪位和缺损的现象,但在相应的遗迹单位内,我们也发现了大量的鼠洞,有的尸骨甚至被拖入鼠洞之中,并且经??梢约绞罄喙趋?。因此,个别尸骨的缺损和挪位应是鼠类扰动所致。
故此,庙子沟聚落的废弃很可能是由饥荒和瘟疫造成的。也正因为可能是瘟疫,聚落的毁灭才会有一个较为简短的过程。在有些埋葬坑中,人骨的排列较为有序,经常把不同年龄、性别的人一次性地葬在房址外的长方形窖穴中,如M19、M25等。有的埋葬则显得草率而杂乱,常见把人骨方向不一、上下叠压地胡乱弃置在长方形大型窖穴内,如M4、M10和M29等。有的则是母子或成年人和小孩的合葬,如M4、M18、M19和M40等。许多房址的居住面和室内窖穴中,常见成年人的尸骨被随意弃置,儿童的尸骨则经常葬在灶坑内或灶旁的居住面上。例如,遗址中面积最大的F10,在房子前角的两个袋形穴中,分别葬有一具成年人的尸骨。在F8后角的圆形窖穴中,葬有一具青年女性的尸骨,而在房址党中央直径仅60厘米的灶坑内竟放置了两具幼童的尸骨。这种现象在F35和F43等房址中也有发现。此外,在大部分房址中均留有成套的生产和生活用具。但是,在众多遗迹单位中,竟没有发现任何粮食的炭化物,除了保存情况不好以外,也可能表明了当时的饥荒和瘟疫的可怕程度。
综上所言,庙子沟原始聚落遗址所反映的情况表明,黄河流域以北的黄旗海地区在仰韶晚期进入了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私有观念和私有财产的存在、以家族和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元的事实,说明处于这一阶段的原始聚落已经脱离了母系氏族社会,其社会组织可能已经跨入了父权制下以家族和家庭为主体地对偶婚制氏族家庭阶段。这也表明,阴山脚下的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是中国北方文明化进程中的重要区域之一,约在距今五千年之际,就同中原地区一道开始跨入了中华文明的门槛。
转载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可能因饥荒和瘟疫而废弃
庙子沟遗址没有发现公共墓地,但在部分房址和近四分之一的窖穴、灰坑中出有78具人骨。这些发现人骨的房址居住面和房址内外的窖穴,很明显并非是专门用来埋葬死者的墓地,而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利用了房址及其内外的窖穴。房址内部分窖穴和居住面上的人骨则很可能未曾进行埋葬,这从发掘现场一望而知。但是,从大坝沟遗址Ⅱ区发现的两座幼童墓葬来分析,当时的人们也可能有把未成年的小孩埋在房址附近的习俗。庙子沟遗址内,就有把未成年的小孩单独埋在室外看似窖穴的墓葬中的情形,而且有的往往在坑底再挖一个小坑作葬坑。但是,庙子沟遗址的绝大多数死者,可能是由于突然到来的变故才造成了死亡。
若非遇到不可抵御的突然变故迫使当时的居民迅速逃离,并且来不及带走全部或大部分生产和生活用具,就不可能留下发掘现场的情景。那么,这可能是一种什么样的突然变故呢?对于当时的居民们来说,能够使一个聚落毁灭的因素,大约不外乎水灾、火灾、地震、火山爆发、部落战争、饥荒和瘟疫等。
庙子沟遗址的海拔高度约在1370—1350米之间,是黄旗海发生湖退以后形成的黄土堆积。在遗址发掘过程中,没有发现水浸后的淤积泥土,也没有任何水灾的痕迹。因此,毁于水灾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此外,在所发掘清理的遗迹单位中,除发现个别烧骨外,几乎未见有任何木炭。而庙子沟聚落的房址都是半地穴式的,上部以木柱搭建屋顶,若遭火灾是不可能没有木炭存留的,故而火灾的原因也可排除。至于地震或火山爆发的原因,目前看来也难以找到确实证据。那么,是部落战争造成了聚落废弃吗?我们在对遗址中发现的78例人骨材料的鉴定中,也未见有明显的砍杀和人为致死的证据。虽然有的尸骨有挪位和缺损的现象,但在相应的遗迹单位内,我们也发现了大量的鼠洞,有的尸骨甚至被拖入鼠洞之中,并且经??梢约绞罄喙趋?。因此,个别尸骨的缺损和挪位应是鼠类扰动所致。
故此,庙子沟聚落的废弃很可能是由饥荒和瘟疫造成的。也正因为可能是瘟疫,聚落的毁灭才会有一个较为简短的过程。在有些埋葬坑中,人骨的排列较为有序,经常把不同年龄、性别的人一次性地葬在房址外的长方形窖穴中,如M19、M25等。有的埋葬则显得草率而杂乱,常见把人骨方向不一、上下叠压地胡乱弃置在长方形大型窖穴内,如M4、M10和M29等。有的则是母子或成年人和小孩的合葬,如M4、M18、M19和M40等。许多房址的居住面和室内窖穴中,常见成年人的尸骨被随意弃置,儿童的尸骨则经常葬在灶坑内或灶旁的居住面上。例如,遗址中面积最大的F10,在房子前角的两个袋形穴中,分别葬有一具成年人的尸骨。在F8后角的圆形窖穴中,葬有一具青年女性的尸骨,而在房址党中央直径仅60厘米的灶坑内竟放置了两具幼童的尸骨。这种现象在F35和F43等房址中也有发现。此外,在大部分房址中均留有成套的生产和生活用具。但是,在众多遗迹单位中,竟没有发现任何粮食的炭化物,除了保存情况不好以外,也可能表明了当时的饥荒和瘟疫的可怕程度。
综上所言,庙子沟原始聚落遗址所反映的情况表明,黄河流域以北的黄旗海地区在仰韶晚期进入了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私有观念和私有财产的存在、以家族和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元的事实,说明处于这一阶段的原始聚落已经脱离了母系氏族社会,其社会组织可能已经跨入了父权制下以家族和家庭为主体地对偶婚制氏族家庭阶段。这也表明,阴山脚下的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是中国北方文明化进程中的重要区域之一,约在距今五千年之际,就同中原地区一道开始跨入了中华文明的门槛。
转载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