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龙凤茶楼论坛_全国名媛凤楼_快活林凤楼品茶论坛最新消息_苏州51龙凤茶楼论坛

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截至2010年)

发布时间:2025-01-21 【字体:
  • 一、彩虹计划

    1992年10月,“彩虹计划”启动。为加大农村牧区文化工作领导力度,改变以往群众文化工作分散的建设方式,整体提高四级文化网络建设水平,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自治区文化厅于1991年提出“彩虹计划”,后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实施。通过“彩虹计划”的实施,全区基层文化设施得到很大改善。

    二、边境文化长廊建设规划

    1994年11月,“边境文化长廊建设规划”启动。针对内蒙古边境长线,边境旗(市)已全部对外开放,边境地区文化建设滞后等实际问题,自治区文化厅在文化部倡导的“边境文化长廊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以加强边境地区四级文化体系建设为重点,以繁荣边境地区基层文化为目的“内蒙古自治区边境文化长廊建设规划”。此外,规定将其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纳入各级领导目标责任制中,并成立实施领导小组,以保证工程的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氨呔澄幕だ冉ㄉ韫婊钡氖凳?,促进了全区边境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三、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1998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启动。为解决全国2.5亿人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的问题,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为此,国家计委(发改委)、广电部(广电总局)制定到“九五”期末完成行政村,“十五”期末完成50户以上自然村,“十一五”期末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十二五”期末完成20户以下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的计划,并定名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自治区到“十一五”末已经实现了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任务。截至2010年,全区97%以上通电,农牧区实现了广播电视覆盖。

    四、2131工程

    1998年,“2131工程”启动。为了解决农村牧区看电影难的问题,国家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提出了农村电影放映“2131”目标,统称“2131工程”,即在21世纪初,在广大农村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该项工程实施以来,自治区年放映电影场次达到16万多场,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了“2131工程”目标。

    五、西新工程

    2000年9月,“西新工程”启动。为全面恢复及加强广播覆盖和实验工作,从根本上改变空中广播敌强我弱的态势,中央决定在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广播电视“西新工程”。从2003年开始,将这些地区的无线电视发射和少数民族广播电视电影译制也纳入“西新工程”范畴?!拔餍鹿こ獭钡氖凳?,从根本上解决了自治区无线广播电视严重滑坡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播出质量,扩大了覆盖范围。

    六、草原文化研究工程

    2004年,“草原文化研究工程”正式启动。草原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入手,探讨草原文化的概念、内涵、本质、特征、类型、基本精神、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区域分布以及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等重要的学术理论问题。该项研究于2007年出版《草原文化研究丛书》(11卷12本,480余万字),于2009年提炼出“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誉”为主要内容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

    七、苏木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

    2005年,“苏木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启动。为了加强农牧区文化阵地建设,国务院在“十一五”期间,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投入巨资修建和改善了标准高、功能全的乡镇一级文化站。截至2010年底,自治区已建成苏木乡镇文化站424个。

    八、“九个一批”文化建设工程

    200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并全面实施“‘九个一批’文化建设工程”?!啊鸥鲆慌幕ㄉ韫こ獭敝饕谌菔桥嘤慌幕放?、创作生产一批文化精品、培养一批文化人才、抢救保护一批文化遗产、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推出一批文艺团体、命名一批文化名城名乡、建成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形成一批文化产业集团?!啊鸥鲆慌幕ㄉ韫こ獭泵杌娉鑫幕母锓⒄沟穆废咄?。

    九、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006年,“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治区分中心在内蒙古图书馆正式挂牌成立。该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层次分明、互联互通、多种方式并用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广泛整合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院及广电、教育、旅游、科技、农业等部门的优秀文化数字资源,实现网上资源共享。国家于2002年启动了该工程。到2010年底,全区建成共享中心113个(自治区级1个、盟市级3个、旗县级92个),乡苏木服务站424个,村嘎查服务站6414个。

    十、“草原书屋”工程

    2008年,“‘草原书屋,工程”启动。为了解决农牧民看书难的问题,国家从2008年开始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即为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藏有一定数量书和报纸(1600种书刊、20种报纸)且管理规范的阅览室,以便利农牧民读书学习新知识。自治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将其取名为“草原书屋”。截至2010年底,全区已建成“草原书屋”5000家,45%以上的行政村有了书屋。

    十一、文化艺术长廊建设计划

    2010年,“文化艺术长廊建设计划”正式启动?!拔幕帐醭だ冉ㄉ杓苹笔亲灾吻幕笄ㄉ璧闹匾谌莺推教?,以自治区草原文明历程为主线,以弘扬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为主旨,以深入展现自治区历史文化风貌和改革开放时代精神为重点,组织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等艺术工作者,深入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把握内涵,梳理脉络,明确传承关系,确认典型形态和代表作品,推出与自治区历史文化和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艺术精品和传世之作。

     


上一篇:
不断“上新”的博物馆有看头
下一篇:
返回列表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区情纵览  /  社会事业  /  文化

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截至2010年)

发布时间:2025-01-21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志?宣传志》        【字体:
  • 一、彩虹计划

    1992年10月,“彩虹计划”启动。为加大农村牧区文化工作领导力度,改变以往群众文化工作分散的建设方式,整体提高四级文化网络建设水平,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自治区文化厅于1991年提出“彩虹计划”,后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实施。通过“彩虹计划”的实施,全区基层文化设施得到很大改善。

    二、边境文化长廊建设规划

    1994年11月,“边境文化长廊建设规划”启动。针对内蒙古边境长线,边境旗(市)已全部对外开放,边境地区文化建设滞后等实际问题,自治区文化厅在文化部倡导的“边境文化长廊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以加强边境地区四级文化体系建设为重点,以繁荣边境地区基层文化为目的“内蒙古自治区边境文化长廊建设规划”。此外,规定将其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纳入各级领导目标责任制中,并成立实施领导小组,以保证工程的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氨呔澄幕だ冉ㄉ韫婊钡氖凳俳巳呔车厍参幕裉逑档慕ㄉ?。

    三、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1998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启动。为解决全国2.5亿人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的问题,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为此,国家计委(发改委)、广电部(广电总局)制定到“九五”期末完成行政村,“十五”期末完成50户以上自然村,“十一五”期末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十二五”期末完成20户以下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的计划,并定名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自治区到“十一五”末已经实现了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任务。截至2010年,全区97%以上通电,农牧区实现了广播电视覆盖。

    四、2131工程

    1998年,“2131工程”启动。为了解决农村牧区看电影难的问题,国家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提出了农村电影放映“2131”目标,统称“2131工程”,即在21世纪初,在广大农村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该项工程实施以来,自治区年放映电影场次达到16万多场,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了“2131工程”目标。

    五、西新工程

    2000年9月,“西新工程”启动。为全面恢复及加强广播覆盖和实验工作,从根本上改变空中广播敌强我弱的态势,中央决定在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广播电视“西新工程”。从2003年开始,将这些地区的无线电视发射和少数民族广播电视电影译制也纳入“西新工程”范畴?!拔餍鹿こ獭钡氖凳?,从根本上解决了自治区无线广播电视严重滑坡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播出质量,扩大了覆盖范围。

    六、草原文化研究工程

    2004年,“草原文化研究工程”正式启动。草原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入手,探讨草原文化的概念、内涵、本质、特征、类型、基本精神、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区域分布以及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等重要的学术理论问题。该项研究于2007年出版《草原文化研究丛书》(11卷12本,480余万字),于2009年提炼出“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誉”为主要内容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

    七、苏木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

    2005年,“苏木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启动。为了加强农牧区文化阵地建设,国务院在“十一五”期间,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投入巨资修建和改善了标准高、功能全的乡镇一级文化站。截至2010年底,自治区已建成苏木乡镇文化站424个。

    八、“九个一批”文化建设工程

    200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并全面实施“‘九个一批’文化建设工程”?!啊鸥鲆慌幕ㄉ韫こ獭敝饕谌菔桥嘤慌幕放啤⒋醋魃慌幕?、培养一批文化人才、抢救保护一批文化遗产、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推出一批文艺团体、命名一批文化名城名乡、建成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形成一批文化产业集团?!啊鸥鲆慌幕ㄉ韫こ獭泵杌娉鑫幕母锓⒄沟穆废咄?。

    九、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006年,“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治区分中心在内蒙古图书馆正式挂牌成立。该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层次分明、互联互通、多种方式并用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广泛整合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院及广电、教育、旅游、科技、农业等部门的优秀文化数字资源,实现网上资源共享。国家于2002年启动了该工程。到2010年底,全区建成共享中心113个(自治区级1个、盟市级3个、旗县级92个),乡苏木服务站424个,村嘎查服务站6414个。

    十、“草原书屋”工程

    2008年,“‘草原书屋,工程”启动。为了解决农牧民看书难的问题,国家从2008年开始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即为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藏有一定数量书和报纸(1600种书刊、20种报纸)且管理规范的阅览室,以便利农牧民读书学习新知识。自治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将其取名为“草原书屋”。截至2010年底,全区已建成“草原书屋”5000家,45%以上的行政村有了书屋。

    十一、文化艺术长廊建设计划

    2010年,“文化艺术长廊建设计划”正式启动。“文化艺术长廊建设计划”是自治区文化大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平台,以自治区草原文明历程为主线,以弘扬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为主旨,以深入展现自治区历史文化风貌和改革开放时代精神为重点,组织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等艺术工作者,深入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把握内涵,梳理脉络,明确传承关系,确认典型形态和代表作品,推出与自治区历史文化和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艺术精品和传世之作。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