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龙凤茶楼论坛_全国名媛凤楼_快活林凤楼品茶论坛最新消息_苏州51龙凤茶楼论坛

内蒙古地区克山病的防治历程

发布时间:2016-10-05 【字体:
  • 一、抢救治疗病人

    1948年,呼伦贝尔盟的阿荣旗、布特哈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简称“东三旗”)等地发生克山病流行,当地政府立即组织新老中西医务人员进行抢救和治疗。

    19528月,为了加强疫区防治克山病的力量,自治区从进行鼠疫防治的队伍中抽调了30名高中级卫生防疫人员,在扎兰屯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防治克山病培训班。培训班使用的教材是内蒙古自治区建区后自编的第一部《地方病防治讲义》。该讲义是在参考借鉴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1950年印发的《抚松县地方病防治工作资料汇编》和中国医科大学李德裕等从临床、病理、卫生方面所做的调查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内蒙古病区的实际编写而成。

    1958年冬至1959年春,布特哈旗、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又一次暴发急型克山病流行,病情来势迅猛,平均每天有11人发病,3人死亡。从1958114阿荣旗东风人民公社(图布新)丁家屯一位姓孙的村民发病起,至1959229日阿荣旗火箭人民公社(伙尔其)一位姓张的村民发病止,在布特哈旗、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共发生急型克山病1 207例,死亡296例,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538.0/10万和131.8/10万。与此同时,鄂伦春旗新垦区小二沟和大杨树也发现了6例克山病患者。

    此次急型克山病流行历时4个多月,抢救工作刚刚结束,群众正准备春耕,慢型克山病人又明显增多,以致影响了耕田。于是,全体防治人员又立即转入了对慢型克山病的治疗,经过8个多月的普查普治,慢型克山病患者大部分被治愈或好转。内蒙古自治区和呼伦贝尔盟各级党委和政府对这次克山病流行极为重视。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千方百计抢救病人”的号召下,呼伦贝尔盟盟委动员全盟各级中、蒙、西医疗卫生人员组成医疗队,前往病区各旗市分片负责抢救治疗病人,动用了各种可利用的交通工具送医送药,为病区人民发放了防寒急需的棉花和布匹等物资。盟、旗各级均设立了防治克山病指挥部,盟指挥部由一名副盟长常驻病区指挥,各病区旗市都有一位书记或旗市长坐镇第一线具体负责组织抢救治疗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派专机向克山病病区运送了大批医护人员和药品。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的负责人率领内蒙古医学院、包头医学专科学校、内蒙古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及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研究所等单位的医务人员,组成克山病抢救医疗队及时赶到病区现场,参与了对患者的救治。全区各盟市也都纷纷派出了医疗队,共同参加了克山病的救治工作。党中央卫生部也先后多次派出了各学科知名专家或专家小组,来到病区现场考察、指导克山病防治工作。

    1.急型克山病的抢救治疗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一般老百姓常用的治疗方法只有刮痧等民间疗法。根据东北沦陷时期留下的资料进行的统计表明,急型克山病的死亡率高达98.5%,其中许多患者根本没来得及接受治疗就已经死亡。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通过防治时进行的现场调查和历史回顾性调查,对急型克山病的流行特点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①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全区发病均在秋末冬初至次年春末,一般在当年的9月至翌年的3月,多在12月至翌年的1月形成高峰。据呼盟统计,当年12月至翌年1月发病者占总发病人数的14.7%。高峰年之间的间隔不等,无固定的周期性。但存在连续2年出现高峰的现象(如呼盟在19511952年、19581959年),发病呈波浪型。②患者性别与年龄的构成方面,男女之比为1:(2.53.9);年龄分布,育龄期妇女最多见,2045岁的妇女约占总发病人数的50.4%60.4%,其次是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多发,特别是59岁儿童尤为突出。随着急型克山病减少,潜在型、慢型克山病在妇女儿童中有逐渐增高的趋势。③克山病的发病有明显的人群选择性。吃病区自产粮的农业人口多发,并多发生在人口较多、生活水平较低的家庭,也易发生在新迁入病区的农业户;凡从事农业生产的各民族人群均可发病,但自产自食稻米的农户很少发病。纯牧区尚未发现有克山病流行。④克山病在新老垦区均有发病。呼盟开垦较晚,发病严重;昭盟(赤峰)、锡盟垦荒较早,仍有散发病人。从开荒耕耘建屯,到克山病发生,相距年限不等,一般无规律可循。⑤文献报道克山病发病需在病区连续生活3个月以上方能发生,内蒙古地区大量资料则在2年以上。据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的调查,病区出生者的检出率为5.08%,非病区出生者则为10.71%,二者差异显著。上述特点表明,内蒙古地区克山病的流行,在宏观上与北方其他省病区相一致,但在局部上与其他省区仍存在着一些差异。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在东部病区,1948年冬至1952年春,共发生急型克山病1 857例,对克山病的抢救治疗主要是采取中西医结合的办法。西医治疗克山病除采用樟脑大剂量注射外,还配伍有镇静、止吐、升压,以及纠正心律失常的药物等。中医治疗克山病,多应用急救回阳汤、四逆汤、雷击散等方剂进行辨证施治。

    19581961年,内蒙古中蒙医研究所(中蒙医院)向呼伦贝尔盟的阿荣旗、布特哈旗等一些克山病发病严重的村、屯派出了由中蒙医药人员共同组成的克山病防治队。据该院事后进行的总结统计,这期间该院派出的医疗队总共治疗急慢型克山病人322例,除11例死亡,8例无效外,其余病例全部临床治愈或好转,治疗慢型克山病的有效率为73.9%,总有效率为94.1%

    1958年冬,蒙医初次临症克山病,在与西医会诊后,蒙医认为,克山病与《四部医典》第三卷中的额斯星格升(宿食)、长哈(中寒)、切不尔哈崩(浮肿)等症类似,故以调整消化功能,祛风寒,温中,解毒,散郁,燥湿,利水,益气和安神为主对其进行了施治。1958年冬天至19617月,蒙医共诊治克山病1 203例,其中抢救急型克山病患者23例,治疗慢型克山病患者953例,并对227例潜在型克山病患者进行了预防性投药,均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962年开始,自治区从陕西省和黑龙江省引进了大剂量维生素C加亚冬眠灵治疗急型克山病的先进经验,取得了极为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在这先后还推广了“静、氧、温、点、药、守”六字疗法等。急型克山病的死亡率由20世纪40年时代时的45.5/10万,50年代时的49.5/10万,再下降为60年代时的26.0/10万和70年代时的10.0/10万,继而又下降为80年代时的1.5/10万。

    197311月~19744月,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医院、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医院、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组成综合医疗队,赴锡盟多伦县西干沟乡小石砬村开展了克山病的抢救治疗,用高渗葡萄糖加大剂量维生素C抢救急型克山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

    2.慢型克山病的治疗

    1959年,自治区防治克山病专业会议召开以后,在全区范围内对普查出的慢型克山病进行了普治。

    通过在治疗实践中的不断摸索和总结,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逐渐总结并形成了一套通过家庭病床应用洋地黄为主,同时辅以中蒙医药进行治疗的综合性治疗方案,从而使经过治疗的慢型克山病患者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五年内的存活率由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30%以下,上升为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77.9%

    1960年,内蒙古医学院开展了以洋地黄类药物为主的综合性疗法治疗慢型克山病的治疗观察。结果表明,平均有效率达到了88%以上,这说明洋地黄类药物完全可以应用于慢型克山病的治疗。

    1965年时,通过家庭病床,以洋地黄为主治疗慢型克山病的工作治疗模式已经逐渐形成,这是慢型克山病治疗取得的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这一时期用于慢型克山病治疗的还有细胞激活剂(肌苷)和改善心肌代谢的药物,以及传统医药的加减生脉丸,活血化瘀法和自拟养心煎剂等,都有较好的疗效。一度兴起的卤碱(681)疗法,对改善部分慢型克山病患者的体征(如水肿、纳差、烦躁)和自觉症状(疲乏、心慌等)有一定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前后,一些病区曾采用血管扩张剂酚妥拉明、硝普钠等治疗慢型克山病,亦有一定疗效。如:1981年曾采用血管扩张酚妥拉明加多巴胺治疗慢型克山病人出现的顽固性心力衰竭;1982年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慢型克山病人出现的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1984年,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等单位,试用透明质酸酶对潜在型和慢型克山病人进行了治疗观察,结果表明亦有肯定的疗效;1985年,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曾用低分子羊胸腺肽(THF)对潜在型和慢型克山病人开展了治疗观察,结果表明胸腺肽能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使心肌损害和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得到改善;而1986年防治人员应用维生素E治疗潜在型和慢型克山病,也收到了较好的疗效,如果与其他药物合并应用效果会更好。但是,不论采取什么疗法,慢型克山病的治疗都离不开对病人加强生活指导和生活管理,同时还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观察和随访。否则,患者的远期疗效和生存年限都将受到影响。

    二、综合防治

    1.宣传动员群众

    急型克山病常发生在每年的冬季,患病的人群多为居住在农村、生活条件相对贫困的居民,而且新由外地迁来的人家极易感染,并有家庭发病的倾向。卫生防疫人员在将上述知识传授给广大农民群众时,用的是既容易听懂,读来又朗朗上口,听后还便于记忆、传播的顺口溜形式。

    “头场雪,三九天,杀年猪,过小年”讲的是克山病的多发时间。

    “北风口,尿炕地,头顶锅,马架房”告诉人们的则是克山病的多发地区、地点。

    “新来户,贫困户,多病户,多子女户,不卫生户”宣传的则是最容易感染克山病的家庭。

    “寒冷刺激,精神冲动,过度疲劳,暴饮暴食”说的则是能导致克山病发病的诱因。

    针对上述急型克山病感染发生的特点,以及关于克山病病因与一氧化碳中毒有关的假说,克山病防治工作者还从“防寒,防烟,防潮,防止诱因,搞好卫生”入手,提出了“苫好房,抹好墙,修好烟筒,扒好炕,打好间壁,糊好门窗,掏好水井,修好茅厕”等“八好”预防行动方针。而“八好”行动,实际上就是后来实行的克山病综合性防治措施的雏形。

    2.三道防线

    1958年冬季,呼伦贝尔盟再次暴发克山病流行,该盟的阿荣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东三旗)平均每日发生急型克山病11人,死亡3人。全盟年均发病率飙升为538/10万,病死率高达25%。1959年呼伦贝尔盟的克山病疫情依然居高不下,发病率仍保持在325/10万左右,病情更趋复杂,病死率一度上升到43%。两年共发生急型克山病1 987例,病死629例。

    面对克山病流行的严峻形势,实行的“八好”预防措施受到了冲击,单靠控制诱因是不可能预防克山病的发生的。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自治区提出了“加强领导,充分发动群众,密切有关部门协作,共同探索病因,全面预防,结合生产,常年防治,反复斗争,逐步消灭”的防治克山病战略行动方针。并根据防治过程中掌握和发现的克山病的流行规律,以及有关克山病发生原因的传染、中毒、营养缺乏病因学说,结合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先前制定的防治克山病“八好”措施进行了补充修订。补充修订后的克山病防治措施由三句话20个字组成:“综合预防,普查普治,抢救治疗,建立健全防克组织”,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综合预防

    具体内容有8条:①居住条件改造好;②饮食卫生改善好;③粮食蔬菜调剂好;④环境卫生保持好;⑤妇幼保健开展好;⑥卫生宣传普及好;⑦生产、防克结合’好;⑧村屯建设规划好。这8条后来被人们称为“新八好”。

    第二道防线:普查普治,抢救治疗

    具体内容是:普查普治慢型克山病,对检出的病人登记造册,采取防治措施,并对病人进行生活指导。旗县以下医疗机构分片包干承担治疗任务,加强巡回医疗,搞好家庭病床,减少潜在型转急型,慢型转急型的发病率。同时,掌握病情动态,一经发现急型患者立即就地抢救。旗、县以上卫生医疗机构,定期组织医疗队到病区开展防治,并负责技术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医疗人员。各级克山病防治人员在防治过程中都要坚持“四勤”(勤走、勤问、勤检查、勤会诊),执行“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制度。

    第三道防线:建立健全防克组织

    具体内容是:从指挥部门到具体防治机构,要建立健全渠道畅通的管理、信息与工作网络。乡以上行政及主管部门要建立有防克指挥部,生产大队、小队则分别设置防克领导小组和防克员。各级党政领导要亲自参加,统筹安排,坐镇指挥。对村屯防克工作实行五负责制:①综合预防,由生产队长管;②宣传教育,由政治队长管;③“四勤四早”,由防治员管;④病情报告,由家属、亲邻负责;⑤抢救治疗,由管片医生管。

    随着克山病病因学研究取得进展,克山病的预防在1963年以后又改进归纳为“四改”、“三防”,即“改善居住条件,改善环境卫生,改善膳食搭配,改善水质”和“防寒,防潮,防止粮食霉变”。

    19611966年,在昭乌达盟(赤峰市)开展以爱国卫生运动为中心的克山病综合防治时,国家出资为老革命根据地和喀喇沁旗克山病重病区旺业甸、美林沟和四十家子的群众改造居住的“马架房”712户、2 058间,并对改造后的病区居民住房提出了实现“五化”的要求,即烟囱上房化(使1 960间房的烟囱建在了房顶)、居室顶棚化(为2 642间居民住房吊了顶棚)、窗户玻璃化、喝水暖瓶化(不喝生水)、小便地盆化(夜间不到屋外小便,防止寒冷刺激)

    另外,国家在喀喇沁旗克山病病区修建深坑防寒厕所2 214个,猪鸭等家养畜圈1 012个,并且打汲水井12眼、深水井1眼,修建2个公共浴池。

    1980年前后,随着区外服用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经验的引进,服硒成为预防克山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自治区为此共投资100多万元资金。19781983年,仅6个重病旗()就累计服硒1 060多万人份。锡林郭勒盟是全区最早开展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的地区之一。1976年以来该盟的多伦县大仓乡光明村开展了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效果观察,结果表明服硒对预防急型、亚急型克山病有明显效果。

    自治区东部地区急型克山病的发生病例数由19481949年的779例下降为19771978年的437例,发病率由20世纪40年代的454.7/10万下降为20世纪70年代末的32.7/10万。

    改革开放后,随着病区居民生活水平、营养状况的改善,各种防治措施的进一步落实,克山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到1984年全区急型克山病例数下降到仅有20例,发病率为1.7/10万。全区从1986年以来一直没有发现有急型和亚急型克山病病例发生。潜在型克山病、慢型克山病的检出率亦由1982年的6.63%2.55%下降为1995年的1.64%0.41%。

    3.加强病情监测

    1986年开始,自治区按照中共中央地方病防治办公室下发的(〔198231号)文件规定的“基本控制克山病病区考核标准”及“内蒙古考核验收标准实施细则”,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克山病病区防治效果考核验收工作,组织有关专业人员从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落实情况和病情控制程度三个方面,先后对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的8个病区旗县区进行了克山病防治效果的考核验收,卫生部的领导亦亲临现场视察和指导了考核工作。

    1990年,自治区在克什克腾旗三义乡白土井自然屯、莫力达瓦旗宝山镇腰小泉子自然屯、喀喇沁旗美林乡小美林自然屯建立了国家级克山病病情监测点。到1994年通过5年连续监测,未发现有急型、亚急型克山病病例发生,但新的潜在型克山病和慢型克山病仍时有发生。三个点潜在型克山病年均检出率为5.09%,慢型克山病检出率为1.56%。5年间新发生潜在型克山病15例,潜在型克山病转为正常10例,转为慢型2例,死亡2例。此外,7例慢型克山病病人,5年间死亡3例,新发2例。

    19951999年,对上述的三个国家级克山病病情监测点进行了监测,第二个5年监测亦未发现有急型、亚急型克山病病例发生。三个点潜在型克山病年均检出率为4.83%,慢型克山病检出率为1.43%。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三义乡白土井自然屯潜在型克山病年均发病率为35.35/10 000,慢型克山病年均发病率为1.39/10万。

    1997年、1998年分别对呼盟阿荣旗、莫力达瓦旗开展了克山病病情分层抽样调查,阿荣旗分层抽样调查6个乡18个自然屯9 495人,潜在型克山病检出率为1.65%,慢型克山病检出率为0.59%;莫力达瓦旗分层抽样调查5个乡,15个自然屯,5 337人,潜在型克山病检出率为1.38%,慢型克山病检出率为0.41%。

    1999年对呼盟扎兰屯市、鄂伦春旗开展了克山病病情分层抽样调查。19971999年,呼盟4个旗县(市)共抽样调查19个乡(镇)、55个村屯,临床体检19 017人,检出潜在型克山病人219人,慢型克山病人82人,平均检出率分别为1.15%0.43%。

    20022005年,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派遣了工作组,先后对克什克腾旗和多伦县的克山病老疫区进行了两次抽样检测调查。在克什克腾旗红山子乡天太永村全国克山病监测点调查的482名居民中,查出潜在型克山病人20例,检出率为4.15%;检出慢型克山病人4例,检出率为0.83%;描记心电图467份,异常心电图51份,异常心电图检出率为10.92%。在多伦县十五号乡、上都河乡历史克山病重病村屯小石粒、老北沟村调查的125名重点好发人群中,查出潜在型克山病人20例,检出率为16%;检出慢型克山病人4例,检出率为3.23%;描记心电图135份,异常心电图27份,异常心电图检出率为20%

    2005年,党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在内蒙古自治区开展克山病的调查及治疗项目。在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选取了15个自然村,共计对1 600人进行了克山病病情调查,并对160例潜、慢型克山病病人采用利尿剂、正性肌力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心肌能量及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了治疗,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005年,全区12个克山病病区旗县(市、区)中,已经有2/3达到了基本控制克山病病区的标准。

    三、组织科研攻关

    1.防治经验总结

    19535月,自治区卫生厅在扎兰屯召开了首届全区地方病防治工作会议?;嵋樽芙崃撕袈妆炊?span lang="EN-US">1948年后防治克山病的经验,并根据预防为主的方针,制定了克山病综合预防措施(“八好”措施)。为进一步落实防治措施,又于1954年召开了全区防治克山病专业会议,根据会议的决定,会后相继组建了26个克山病急救中心或抢救组。

    195910月,自治区在扎兰屯又一次召开了全区克山病防治专业会议。会议总结了19581959年克山病在呼伦贝尔地区大流行的经验教训,以及急型克山病抢救,慢型克山病治疗的经验。会议提出了“加强领导,充分发动群众,密切有关部门的协作,探索病因,全面预防,结合生产,常年防治,反复斗争,逐步消灭”的工作方针。并结合全区克山病病区的实际情况,补充修订了克山病防治“八好”措施,制定并通过了“综合预防,普查普治,抢救治疗,建立健全防克组织”的三项措施(即“三道防线”)。

    19694月,受中共中央北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委托,由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负责,在呼伦贝尔盟阿荣旗召开了“全国卤碱(681)治疗克山病现场观摩会议”。中共中央北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卫生部、北京军区等部门和全国13个?。ㄇ┑挠泄厝嗽背鱿嘶嵋?。

    1976年,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大仓乡光明村率先开展了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效果的观察,观察结果表明,服晒对预防急型、亚急型克山病有明显效果。

    1980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内蒙古自治区召开了专门会议总结服硒防克的经验,初步认为补晒是有效的,于是在全区范围全面推广了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

    随着克山病预防工作的深入开展,全区各地改进了补砸的方法,大多数病区由口服亚硒酸钠片逐步改为通过食用硒盐补硒。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病区的经济结构和群众的饮食结构及习惯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针对克山病病情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变化,地方病防治部门在及时总结以往防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推广了“改水、换粮、投硒、吃杂粮”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19801982年,自治区先后在阿荣旗、喀喇沁旗、克什克腾旗和扎兰屯市连续召开了4次全区性防治克山病专业会议,总结了1980年以前全区克山病防治的情况,部署了以服用亚硒酸钠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科研任务,并确定在6个克山病重病旗县进行试点工作。

    1984313,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包括克山病在内的全区地方病防治经验交流会和学术研讨会议。会议期间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自治区卫生厅等主管部门批准,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内蒙古分会地方病学会、克山病大骨节病专题学组等学术团体及其分支机构,并公开出版了《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及《地方病防治》(内部)等学术性期刊和小报。200312月公开出版了《内蒙古自治区克山病防治研究》专著。

    19896月,在呼和浩特市举办了全区克山病监测培训班。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4个盟市,12个病区旗县的克山病专业人员参加了培训。培训班讲授了克山病的监测方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等方面知识,接着在全区范围内开始了克山病病情监测工作。

    19996月,自治区在呼和浩特市举办了第二届全区克山病监测培训暨总结会议。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4个盟市,12个病区旗县的克山病专业人员参加了会议。

    2.病因学研究

    1)流行病学调查

    1977年,呼伦贝尔盟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对克山病区阿荣旗6个新建村屯的病情动态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迁入的居民35年患病最多,并多发于儿童和生育期妇女,多出现于困难、不卫生、后来、吃发霉粮的人家。由此提示克山病致病因子的产生和传播与粮食及饮食有关。

    1981年,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在阿荣旗六合、三岔河乡8个自然村屯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新建村屯居民心脏物理诊察改变率远比老村屯高,新建村屯受侵袭对象主要是从非病区迁入的居民,外来人口居住35年后集中发病,居住5年后有下降趋势。表明不同人群对克山病具有不同的感受性,在人群中可能存在着免疫现象,提示病因有病毒、病菌感染的可能。

    1985年,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所进行了自然慢型克山病发病特点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结果表明,致病因子在病区依然存在。

    2)病区水质的分析研究和环境考察

    1960年,内蒙古医学院与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现呼伦贝尔市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一道对呼伦贝尔盟阿荣旗、布特哈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克山病重病区的水源、水质进行过一次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饮用土井水者患病率明显高于饮用泉水者;饮用距河流远的井水患病率高,饮用距河流近的井水患病率则低;水源周围有草甸子或明显污染源发病率也高。推测克山病致病因子可能与生物因素有关。19641974年,研究人员又对这一地区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做了病区和非病区对比含量的测定,结果病区高于非病区。

    19731977年,呼伦贝尔盟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对克山病区内外环境钼水平进行了多次调查测定,结果显示病区玉米、小米、饮水、人发和尿中钥的含量均低于非病区。

    1979年,赤峰市卫生防疫站等单位对克什克腾旗西南部好鲁库-步登山高原沙地进行了和克山病有关的综合调查,发现病区饮用水质总的矿物度低,尤以钙、镁离子含量明显低于非病区,而二氧化硅含量比非病区高。经内外环境含量测定表明硒缺乏严重,该地区牲畜白肌病的流行范围基本上与克山病流行吻合。

    19801984年,自治区地方病研究所、昭乌达盟地方病防治队、阿荣旗防治地方病办公室和喀喇沁旗卫生防疫站等单位协作,对全区克山病病区旗县2 500多分内外环境样品中硒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证实了内蒙古克山病病区为低硒区,而且病区人群血、尿、头发中砸的含量均低于正常水平。于是,据此提出了晒是克山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1986年,自治区、呼伦贝尔盟两级地方病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所属七个研究所协作完成了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与克山病关系的综合考察,对病区与非病区土壤、水源、植物、粮食、膳食及动物组织中的硒、铜、锌、猛、铁等27种与生命有关的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认为:病区环境已形成了以低硒为中心的多种元素失调,有不利于心肌或拮抗硒的元素存在。于是又提出了克山病的发生与以低硒为主及其他有关元素或某些因子失衡有关。

    3)粮食真菌与克山病病因关系的调查研究

    内蒙古医学院、呼伦贝尔盟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曾在水土病因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就水中含有的有机物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完成了7批动物实验,复制出了与克山病心肌病变相似的动物模型,引起了国内同专业研究者的注意。

    1971年后,呼伦贝尔盟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从病区玉米、小米、小麦、高粱样品中培养分离真菌,结果镰刀菌属重病区急性发病户高于非病区和轻病区,并发现粮食上的半寄生真菌和腐生真菌在储存当中的数量是逐渐变化的,到克山病发病前腐生真菌占绝对优势,从而提示应在腐生真菌中寻找与克山病有关的毒株。

    1990年开始,地方病研究部门又对全区克山病病区粮食中的致病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病区居民膳食营养水平明显低于非病区:病区粮食中除硒含量低以外,其他生命元素如铜、锌、铁等也较低,而砷、汞等含量却较高,形成多种元素失调。呼伦贝尔盟在调查中发现,患克山病最多的人群是吃自产粮的农民,而吃供应粮的职工户患病情况则很轻。

    (4)否定了关于克山病发病与一氧化碳中毒有关的假说

    内蒙古地区的地方病防治工作者和科研人员通过各种实验研究和病区现场验证性人群试验,从根本上否定了关于克山病发病与一氧化碳中毒有关的假说。

    3.实验测试临床研究

    (1)实验测试方面

    围绕克山病进行的实验测试临床研究全区曾完成了以下主要课题:1)饮水中有机物与克山病关系的初步探讨;(2)克山病重病屯换水前后居民尿中肌红蛋白地对比测定;(3)克山病病区、非病区饮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测定;(4)克山病病区、非病区酚酸类化合物的分析;(5)克山病大骨节病病区水中硫酸根、钙、镁总硬度的调查分析;(6)克山病患者血清抗心肌抗体测定;(7)钼的化学拮抗剂造成低钼条件对大白鼠心肌形态的研究;(8)586份样品硒测定结果的分析;(9)克山病血液生物化学初步研究;(10)血液流变性测定在克山病防治上的意义;(11)克山病病人血清结合珠蛋白的测定等。

    2)临床诊断与治疗研究方面

    1961年,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现呼伦贝尔市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开始对急型克山病早期诊断标准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三项早期症状。20世纪60年代初,自治区医务工作者通过对607例痨型克山病进行系统的临床观察,制定了痨型克山病的诊断标准。自1971年起,全区开始在急型克山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心肌酶学测定。

    1974年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与内蒙古医学院协作,对克山病早期诊断进行了研究。1978年,赤峰市卫生防疫站应用间接血凝集测定了克山病患者血清心肌抗体,专家认为该方法可以作为克山病辅助诊断方法。

    1978年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内蒙古医学院病生教研室曾先后就克山病的超声心动图诊断问题进行过研究。围绕心电图P波终末电势对慢型克山病的诊断做了深入的探讨,其指标均已被列入了1982年全国克山病诊断指标之内。

    针对克山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充血型心肌病变等特点,围绕克山病的临床治疗,先后进行了中医药,蒙医药、中西结合,蒙西医结合和单纯应用西医西药进行治疗的探索性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课题,有加减生脉丸、自制三心丸、自拟养心煎剂,大剂量樟脑注射,卤碱疗法,洋地黄综合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加亚冬眠等。

    20世纪70年代以后,应用西医西药治疗克山病的研究开展得比较多一些,主要有肌酐、酚妥拉明、硝普钠、亚硒酸钠加维生素E、透明质酸酶、羊胸腺肽等药物的治疗研究等,均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效果。其中,大剂量维生素C抢救急型克山病和洋地黄综合疗法治疗慢型克山病,疗效较好。

上一篇:
内蒙古早期鼠疫的防治历程
下一篇: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的卫生行政机构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区情纵览  /  社会事业  /  卫生

内蒙古地区克山病的防治历程

发布时间:2016-10-05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志·卫生志        【字体:
  • 一、抢救治疗病人

    1948年,呼伦贝尔盟的阿荣旗、布特哈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简称“东三旗”)等地发生克山病流行,当地政府立即组织新老中西医务人员进行抢救和治疗。

    19528月,为了加强疫区防治克山病的力量,自治区从进行鼠疫防治的队伍中抽调了30名高中级卫生防疫人员,在扎兰屯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防治克山病培训班。培训班使用的教材是内蒙古自治区建区后自编的第一部《地方病防治讲义》。该讲义是在参考借鉴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1950年印发的《抚松县地方病防治工作资料汇编》和中国医科大学李德裕等从临床、病理、卫生方面所做的调查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内蒙古病区的实际编写而成。

    1958年冬至1959年春,布特哈旗、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又一次暴发急型克山病流行,病情来势迅猛,平均每天有11人发病,3人死亡。从1958114阿荣旗东风人民公社(图布新)丁家屯一位姓孙的村民发病起,至1959229日阿荣旗火箭人民公社(伙尔其)一位姓张的村民发病止,在布特哈旗、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共发生急型克山病1 207例,死亡296例,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538.0/10万和131.8/10万。与此同时,鄂伦春旗新垦区小二沟和大杨树也发现了6例克山病患者。

    此次急型克山病流行历时4个多月,抢救工作刚刚结束,群众正准备春耕,慢型克山病人又明显增多,以致影响了耕田。于是,全体防治人员又立即转入了对慢型克山病的治疗,经过8个多月的普查普治,慢型克山病患者大部分被治愈或好转。内蒙古自治区和呼伦贝尔盟各级党委和政府对这次克山病流行极为重视。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千方百计抢救病人”的号召下,呼伦贝尔盟盟委动员全盟各级中、蒙、西医疗卫生人员组成医疗队,前往病区各旗市分片负责抢救治疗病人,动用了各种可利用的交通工具送医送药,为病区人民发放了防寒急需的棉花和布匹等物资。盟、旗各级均设立了防治克山病指挥部,盟指挥部由一名副盟长常驻病区指挥,各病区旗市都有一位书记或旗市长坐镇第一线具体负责组织抢救治疗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派专机向克山病病区运送了大批医护人员和药品。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的负责人率领内蒙古医学院、包头医学专科学校、内蒙古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及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研究所等单位的医务人员,组成克山病抢救医疗队及时赶到病区现场,参与了对患者的救治。全区各盟市也都纷纷派出了医疗队,共同参加了克山病的救治工作。党中央卫生部也先后多次派出了各学科知名专家或专家小组,来到病区现场考察、指导克山病防治工作。

    1.急型克山病的抢救治疗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一般老百姓常用的治疗方法只有刮痧等民间疗法。根据东北沦陷时期留下的资料进行的统计表明,急型克山病的死亡率高达98.5%,其中许多患者根本没来得及接受治疗就已经死亡。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通过防治时进行的现场调查和历史回顾性调查,对急型克山病的流行特点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①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全区发病均在秋末冬初至次年春末,一般在当年的9月至翌年的3月,多在12月至翌年的1月形成高峰。据呼盟统计,当年12月至翌年1月发病者占总发病人数的14.7%。高峰年之间的间隔不等,无固定的周期性。但存在连续2年出现高峰的现象(如呼盟在19511952年、19581959年),发病呈波浪型。②患者性别与年龄的构成方面,男女之比为1:(2.53.9);年龄分布,育龄期妇女最多见,2045岁的妇女约占总发病人数的50.4%60.4%,其次是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多发,特别是59岁儿童尤为突出。随着急型克山病减少,潜在型、慢型克山病在妇女儿童中有逐渐增高的趋势。③克山病的发病有明显的人群选择性。吃病区自产粮的农业人口多发,并多发生在人口较多、生活水平较低的家庭,也易发生在新迁入病区的农业户;凡从事农业生产的各民族人群均可发病,但自产自食稻米的农户很少发病。纯牧区尚未发现有克山病流行。④克山病在新老垦区均有发病。呼盟开垦较晚,发病严重;昭盟(赤峰)、锡盟垦荒较早,仍有散发病人。从开荒耕耘建屯,到克山病发生,相距年限不等,一般无规律可循。⑤文献报道克山病发病需在病区连续生活3个月以上方能发生,内蒙古地区大量资料则在2年以上。据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的调查,病区出生者的检出率为5.08%,非病区出生者则为10.71%,二者差异显著。上述特点表明,内蒙古地区克山病的流行,在宏观上与北方其他省病区相一致,但在局部上与其他省区仍存在着一些差异。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在东部病区,1948年冬至1952年春,共发生急型克山病1 857例,对克山病的抢救治疗主要是采取中西医结合的办法。西医治疗克山病除采用樟脑大剂量注射外,还配伍有镇静、止吐、升压,以及纠正心律失常的药物等。中医治疗克山病,多应用急救回阳汤、四逆汤、雷击散等方剂进行辨证施治。

    19581961年,内蒙古中蒙医研究所(中蒙医院)向呼伦贝尔盟的阿荣旗、布特哈旗等一些克山病发病严重的村、屯派出了由中蒙医药人员共同组成的克山病防治队。据该院事后进行的总结统计,这期间该院派出的医疗队总共治疗急慢型克山病人322例,除11例死亡,8例无效外,其余病例全部临床治愈或好转,治疗慢型克山病的有效率为73.9%,总有效率为94.1%。

    1958年冬,蒙医初次临症克山病,在与西医会诊后,蒙医认为,克山病与《四部医典》第三卷中的额斯星格升(宿食)、长哈(中寒)、切不尔哈崩(浮肿)等症类似,故以调整消化功能,祛风寒,温中,解毒,散郁,燥湿,利水,益气和安神为主对其进行了施治。1958年冬天至19617月,蒙医共诊治克山病1 203例,其中抢救急型克山病患者23例,治疗慢型克山病患者953例,并对227例潜在型克山病患者进行了预防性投药,均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962年开始,自治区从陕西省和黑龙江省引进了大剂量维生素C加亚冬眠灵治疗急型克山病的先进经验,取得了极为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在这先后还推广了“静、氧、温、点、药、守”六字疗法等。急型克山病的死亡率由20世纪40年时代时的45.5/10万,50年代时的49.5/10万,再下降为60年代时的26.0/10万和70年代时的10.0/10万,继而又下降为80年代时的1.5/10万。

    197311月~19744月,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医院、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医院、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组成综合医疗队,赴锡盟多伦县西干沟乡小石砬村开展了克山病的抢救治疗,用高渗葡萄糖加大剂量维生素C抢救急型克山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

    2.慢型克山病的治疗

    1959年,自治区防治克山病专业会议召开以后,在全区范围内对普查出的慢型克山病进行了普治。

    通过在治疗实践中的不断摸索和总结,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逐渐总结并形成了一套通过家庭病床应用洋地黄为主,同时辅以中蒙医药进行治疗的综合性治疗方案,从而使经过治疗的慢型克山病患者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五年内的存活率由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30%以下,上升为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77.9%。

    1960年,内蒙古医学院开展了以洋地黄类药物为主的综合性疗法治疗慢型克山病的治疗观察。结果表明,平均有效率达到了88%以上,这说明洋地黄类药物完全可以应用于慢型克山病的治疗。

    1965年时,通过家庭病床,以洋地黄为主治疗慢型克山病的工作治疗模式已经逐渐形成,这是慢型克山病治疗取得的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这一时期用于慢型克山病治疗的还有细胞激活剂(肌苷)和改善心肌代谢的药物,以及传统医药的加减生脉丸,活血化瘀法和自拟养心煎剂等,都有较好的疗效。一度兴起的卤碱(681)疗法,对改善部分慢型克山病患者的体征(如水肿、纳差、烦躁)和自觉症状(疲乏、心慌等)有一定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前后,一些病区曾采用血管扩张剂酚妥拉明、硝普钠等治疗慢型克山病,亦有一定疗效。如:1981年曾采用血管扩张酚妥拉明加多巴胺治疗慢型克山病人出现的顽固性心力衰竭;1982年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慢型克山病人出现的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1984年,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等单位,试用透明质酸酶对潜在型和慢型克山病人进行了治疗观察,结果表明亦有肯定的疗效;1985年,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曾用低分子羊胸腺肽(THF)对潜在型和慢型克山病人开展了治疗观察,结果表明胸腺肽能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使心肌损害和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得到改善;而1986年防治人员应用维生素E治疗潜在型和慢型克山病,也收到了较好的疗效,如果与其他药物合并应用效果会更好。但是,不论采取什么疗法,慢型克山病的治疗都离不开对病人加强生活指导和生活管理,同时还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观察和随访。否则,患者的远期疗效和生存年限都将受到影响。

    二、综合防治

    1.宣传动员群众

    急型克山病常发生在每年的冬季,患病的人群多为居住在农村、生活条件相对贫困的居民,而且新由外地迁来的人家极易感染,并有家庭发病的倾向。卫生防疫人员在将上述知识传授给广大农民群众时,用的是既容易听懂,读来又朗朗上口,听后还便于记忆、传播的顺口溜形式。

    “头场雪,三九天,杀年猪,过小年”讲的是克山病的多发时间。

    “北风口,尿炕地,头顶锅,马架房”告诉人们的则是克山病的多发地区、地点。

    “新来户,贫困户,多病户,多子女户,不卫生户”宣传的则是最容易感染克山病的家庭。

    “寒冷刺激,精神冲动,过度疲劳,暴饮暴食”说的则是能导致克山病发病的诱因。

    针对上述急型克山病感染发生的特点,以及关于克山病病因与一氧化碳中毒有关的假说,克山病防治工作者还从“防寒,防烟,防潮,防止诱因,搞好卫生”入手,提出了“苫好房,抹好墙,修好烟筒,扒好炕,打好间壁,糊好门窗,掏好水井,修好茅厕”等“八好”预防行动方针。而“八好”行动,实际上就是后来实行的克山病综合性防治措施的雏形。

    2.三道防线

    1958年冬季,呼伦贝尔盟再次暴发克山病流行,该盟的阿荣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东三旗)平均每日发生急型克山病11人,死亡3人。全盟年均发病率飙升为538/10万,病死率高达25%。1959年呼伦贝尔盟的克山病疫情依然居高不下,发病率仍保持在325/10万左右,病情更趋复杂,病死率一度上升到43%。两年共发生急型克山病1 987例,病死629例。

    面对克山病流行的严峻形势,实行的“八好”预防措施受到了冲击,单靠控制诱因是不可能预防克山病的发生的。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自治区提出了“加强领导,充分发动群众,密切有关部门协作,共同探索病因,全面预防,结合生产,常年防治,反复斗争,逐步消灭”的防治克山病战略行动方针。并根据防治过程中掌握和发现的克山病的流行规律,以及有关克山病发生原因的传染、中毒、营养缺乏病因学说,结合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先前制定的防治克山病“八好”措施进行了补充修订。补充修订后的克山病防治措施由三句话20个字组成:“综合预防,普查普治,抢救治疗,建立健全防克组织”,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综合预防

    具体内容有8条:①居住条件改造好;②饮食卫生改善好;③粮食蔬菜调剂好;④环境卫生保持好;⑤妇幼保健开展好;⑥卫生宣传普及好;⑦生产、防克结合’好;⑧村屯建设规划好。这8条后来被人们称为“新八好”。

    第二道防线:普查普治,抢救治疗

    具体内容是:普查普治慢型克山病,对检出的病人登记造册,采取防治措施,并对病人进行生活指导。旗县以下医疗机构分片包干承担治疗任务,加强巡回医疗,搞好家庭病床,减少潜在型转急型,慢型转急型的发病率。同时,掌握病情动态,一经发现急型患者立即就地抢救。旗、县以上卫生医疗机构,定期组织医疗队到病区开展防治,并负责技术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医疗人员。各级克山病防治人员在防治过程中都要坚持“四勤”(勤走、勤问、勤检查、勤会诊),执行“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制度。

    第三道防线:建立健全防克组织

    具体内容是:从指挥部门到具体防治机构,要建立健全渠道畅通的管理、信息与工作网络。乡以上行政及主管部门要建立有防克指挥部,生产大队、小队则分别设置防克领导小组和防克员。各级党政领导要亲自参加,统筹安排,坐镇指挥。对村屯防克工作实行五负责制:①综合预防,由生产队长管;②宣传教育,由政治队长管;③“四勤四早”,由防治员管;④病情报告,由家属、亲邻负责;⑤抢救治疗,由管片医生管。

    随着克山病病因学研究取得进展,克山病的预防在1963年以后又改进归纳为“四改”、“三防”,即“改善居住条件,改善环境卫生,改善膳食搭配,改善水质”和“防寒,防潮,防止粮食霉变”。

    19611966年,在昭乌达盟(赤峰市)开展以爱国卫生运动为中心的克山病综合防治时,国家出资为老革命根据地和喀喇沁旗克山病重病区旺业甸、美林沟和四十家子的群众改造居住的“马架房”712户、2 058间,并对改造后的病区居民住房提出了实现“五化”的要求,即烟囱上房化(使1 960间房的烟囱建在了房顶)、居室顶棚化(为2 642间居民住房吊了顶棚)、窗户玻璃化、喝水暖瓶化(不喝生水)、小便地盆化(夜间不到屋外小便,防止寒冷刺激)。

    另外,国家在喀喇沁旗克山病病区修建深坑防寒厕所2 214个,猪鸭等家养畜圈1 012个,并且打汲水井12眼、深水井1眼,修建2个公共浴池。

    1980年前后,随着区外服用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经验的引进,服硒成为预防克山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自治区为此共投资100多万元资金。19781983年,仅6个重病旗()就累计服硒1 060多万人份。锡林郭勒盟是全区最早开展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的地区之一。1976年以来该盟的多伦县大仓乡光明村开展了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效果观察,结果表明服硒对预防急型、亚急型克山病有明显效果。

    自治区东部地区急型克山病的发生病例数由19481949年的779例下降为19771978年的437例,发病率由20世纪40年代的454.7/10万下降为20世纪70年代末的32.7/10万。

    改革开放后,随着病区居民生活水平、营养状况的改善,各种防治措施的进一步落实,克山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到1984年全区急型克山病例数下降到仅有20例,发病率为1.7/10万。全区从1986年以来一直没有发现有急型和亚急型克山病病例发生。潜在型克山病、慢型克山病的检出率亦由1982年的6.63%2.55%下降为1995年的1.64%0.41%。

    3.加强病情监测

    1986年开始,自治区按照中共中央地方病防治办公室下发的(〔198231号)文件规定的“基本控制克山病病区考核标准”及“内蒙古考核验收标准实施细则”,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克山病病区防治效果考核验收工作,组织有关专业人员从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落实情况和病情控制程度三个方面,先后对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的8个病区旗县区进行了克山病防治效果的考核验收,卫生部的领导亦亲临现场视察和指导了考核工作。

    1990年,自治区在克什克腾旗三义乡白土井自然屯、莫力达瓦旗宝山镇腰小泉子自然屯、喀喇沁旗美林乡小美林自然屯建立了国家级克山病病情监测点。到1994年通过5年连续监测,未发现有急型、亚急型克山病病例发生,但新的潜在型克山病和慢型克山病仍时有发生。三个点潜在型克山病年均检出率为5.09%,慢型克山病检出率为1.56%。5年间新发生潜在型克山病15例,潜在型克山病转为正常10例,转为慢型2例,死亡2例。此外,7例慢型克山病病人,5年间死亡3例,新发2例。

    19951999年,对上述的三个国家级克山病病情监测点进行了监测,第二个5年监测亦未发现有急型、亚急型克山病病例发生。三个点潜在型克山病年均检出率为4.83%,慢型克山病检出率为1.43%。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三义乡白土井自然屯潜在型克山病年均发病率为35.35/10 000,慢型克山病年均发病率为1.39/10万。

    1997年、1998年分别对呼盟阿荣旗、莫力达瓦旗开展了克山病病情分层抽样调查,阿荣旗分层抽样调查6个乡18个自然屯9 495人,潜在型克山病检出率为1.65%,慢型克山病检出率为0.59%;莫力达瓦旗分层抽样调查5个乡,15个自然屯,5 337人,潜在型克山病检出率为1.38%,慢型克山病检出率为0.41%。

    1999年对呼盟扎兰屯市、鄂伦春旗开展了克山病病情分层抽样调查。19971999年,呼盟4个旗县(市)共抽样调查19个乡(镇)、55个村屯,临床体检19 017人,检出潜在型克山病人219人,慢型克山病人82人,平均检出率分别为1.15%0.43%。

    20022005年,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派遣了工作组,先后对克什克腾旗和多伦县的克山病老疫区进行了两次抽样检测调查。在克什克腾旗红山子乡天太永村全国克山病监测点调查的482名居民中,查出潜在型克山病人20例,检出率为4.15%;检出慢型克山病人4例,检出率为0.83%;描记心电图467份,异常心电图51份,异常心电图检出率为10.92%。在多伦县十五号乡、上都河乡历史克山病重病村屯小石粒、老北沟村调查的125名重点好发人群中,查出潜在型克山病人20例,检出率为16%;检出慢型克山病人4例,检出率为3.23%;描记心电图135份,异常心电图27份,异常心电图检出率为20%。

    2005年,党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在内蒙古自治区开展克山病的调查及治疗项目。在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选取了15个自然村,共计对1 600人进行了克山病病情调查,并对160例潜、慢型克山病病人采用利尿剂、正性肌力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心肌能量及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了治疗,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005年,全区12个克山病病区旗县(市、区)中,已经有2/3达到了基本控制克山病病区的标准。

    三、组织科研攻关

    1.防治经验总结

    19535月,自治区卫生厅在扎兰屯召开了首届全区地方病防治工作会议?;嵋樽芙崃撕袈妆炊?span lang="EN-US">1948年后防治克山病的经验,并根据预防为主的方针,制定了克山病综合预防措施(“八好”措施)。为进一步落实防治措施,又于1954年召开了全区防治克山病专业会议,根据会议的决定,会后相继组建了26个克山病急救中心或抢救组。

    195910月,自治区在扎兰屯又一次召开了全区克山病防治专业会议?;嵋樽芙崃?span lang="EN-US">19581959年克山病在呼伦贝尔地区大流行的经验教训,以及急型克山病抢救,慢型克山病治疗的经验?;嵋樘岢隽恕凹忧苛斓迹浞址⒍褐?,密切有关部门的协作,探索病因,全面预防,结合生产,常年防治,反复斗争,逐步消灭”的工作方针。并结合全区克山病病区的实际情况,补充修订了克山病防治“八好”措施,制定并通过了“综合预防,普查普治,抢救治疗,建立健全防克组织”的三项措施(即“三道防线”)。

    19694月,受中共中央北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委托,由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负责,在呼伦贝尔盟阿荣旗召开了“全国卤碱(681)治疗克山病现场观摩会议”。中共中央北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卫生部、北京军区等部门和全国13个?。ㄇ┑挠泄厝嗽背鱿嘶嵋椤?span lang="EN-US">

    1976年,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大仓乡光明村率先开展了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效果的观察,观察结果表明,服晒对预防急型、亚急型克山病有明显效果。

    1980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内蒙古自治区召开了专门会议总结服硒防克的经验,初步认为补晒是有效的,于是在全区范围全面推广了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

    随着克山病预防工作的深入开展,全区各地改进了补砸的方法,大多数病区由口服亚硒酸钠片逐步改为通过食用硒盐补硒。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病区的经济结构和群众的饮食结构及习惯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针对克山病病情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变化,地方病防治部门在及时总结以往防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推广了“改水、换粮、投硒、吃杂粮”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19801982年,自治区先后在阿荣旗、喀喇沁旗、克什克腾旗和扎兰屯市连续召开了4次全区性防治克山病专业会议,总结了1980年以前全区克山病防治的情况,部署了以服用亚硒酸钠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科研任务,并确定在6个克山病重病旗县进行试点工作。

    1984313,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包括克山病在内的全区地方病防治经验交流会和学术研讨会议。会议期间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自治区卫生厅等主管部门批准,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内蒙古分会地方病学会、克山病大骨节病专题学组等学术团体及其分支机构,并公开出版了《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及《地方病防治》(内部)等学术性期刊和小报。200312月公开出版了《内蒙古自治区克山病防治研究》专著。

    19896月,在呼和浩特市举办了全区克山病监测培训班。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4个盟市,12个病区旗县的克山病专业人员参加了培训。培训班讲授了克山病的监测方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等方面知识,接着在全区范围内开始了克山病病情监测工作。

    19996月,自治区在呼和浩特市举办了第二届全区克山病监测培训暨总结会议。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4个盟市,12个病区旗县的克山病专业人员参加了会议。

    2.病因学研究

    1)流行病学调查

    1977年,呼伦贝尔盟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对克山病区阿荣旗6个新建村屯的病情动态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迁入的居民35年患病最多,并多发于儿童和生育期妇女,多出现于困难、不卫生、后来、吃发霉粮的人家。由此提示克山病致病因子的产生和传播与粮食及饮食有关。

    1981年,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在阿荣旗六合、三岔河乡8个自然村屯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新建村屯居民心脏物理诊察改变率远比老村屯高,新建村屯受侵袭对象主要是从非病区迁入的居民,外来人口居住35年后集中发病,居住5年后有下降趋势。表明不同人群对克山病具有不同的感受性,在人群中可能存在着免疫现象,提示病因有病毒、病菌感染的可能。

    1985年,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所进行了自然慢型克山病发病特点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结果表明,致病因子在病区依然存在。

    2)病区水质的分析研究和环境考察

    1960年,内蒙古医学院与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现呼伦贝尔市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一道对呼伦贝尔盟阿荣旗、布特哈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克山病重病区的水源、水质进行过一次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饮用土井水者患病率明显高于饮用泉水者;饮用距河流远的井水患病率高,饮用距河流近的井水患病率则低;水源周围有草甸子或明显污染源发病率也高。推测克山病致病因子可能与生物因素有关。19641974年,研究人员又对这一地区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做了病区和非病区对比含量的测定,结果病区高于非病区。

    19731977年,呼伦贝尔盟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对克山病区内外环境钼水平进行了多次调查测定,结果显示病区玉米、小米、饮水、人发和尿中钥的含量均低于非病区。

    1979年,赤峰市卫生防疫站等单位对克什克腾旗西南部好鲁库-步登山高原沙地进行了和克山病有关的综合调查,发现病区饮用水质总的矿物度低,尤以钙、镁离子含量明显低于非病区,而二氧化硅含量比非病区高。经内外环境含量测定表明硒缺乏严重,该地区牲畜白肌病的流行范围基本上与克山病流行吻合。

    19801984年,自治区地方病研究所、昭乌达盟地方病防治队、阿荣旗防治地方病办公室和喀喇沁旗卫生防疫站等单位协作,对全区克山病病区旗县2 500多分内外环境样品中硒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证实了内蒙古克山病病区为低硒区,而且病区人群血、尿、头发中砸的含量均低于正常水平。于是,据此提出了晒是克山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1986年,自治区、呼伦贝尔盟两级地方病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所属七个研究所协作完成了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与克山病关系的综合考察,对病区与非病区土壤、水源、植物、粮食、膳食及动物组织中的硒、铜、锌、猛、铁等27种与生命有关的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认为:病区环境已形成了以低硒为中心的多种元素失调,有不利于心肌或拮抗硒的元素存在。于是又提出了克山病的发生与以低硒为主及其他有关元素或某些因子失衡有关。

    3)粮食真菌与克山病病因关系的调查研究

    内蒙古医学院、呼伦贝尔盟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曾在水土病因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就水中含有的有机物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完成了7批动物实验,复制出了与克山病心肌病变相似的动物模型,引起了国内同专业研究者的注意。

    1971年后,呼伦贝尔盟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从病区玉米、小米、小麦、高粱样品中培养分离真菌,结果镰刀菌属重病区急性发病户高于非病区和轻病区,并发现粮食上的半寄生真菌和腐生真菌在储存当中的数量是逐渐变化的,到克山病发病前腐生真菌占绝对优势,从而提示应在腐生真菌中寻找与克山病有关的毒株。

    1990年开始,地方病研究部门又对全区克山病病区粮食中的致病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病区居民膳食营养水平明显低于非病区:病区粮食中除硒含量低以外,其他生命元素如铜、锌、铁等也较低,而砷、汞等含量却较高,形成多种元素失调。呼伦贝尔盟在调查中发现,患克山病最多的人群是吃自产粮的农民,而吃供应粮的职工户患病情况则很轻。

    (4)否定了关于克山病发病与一氧化碳中毒有关的假说

    内蒙古地区的地方病防治工作者和科研人员通过各种实验研究和病区现场验证性人群试验,从根本上否定了关于克山病发病与一氧化碳中毒有关的假说。

    3.实验测试临床研究

    (1)实验测试方面

    围绕克山病进行的实验测试临床研究全区曾完成了以下主要课题:1)饮水中有机物与克山病关系的初步探讨;(2)克山病重病屯换水前后居民尿中肌红蛋白地对比测定;(3)克山病病区、非病区饮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测定;(4)克山病病区、非病区酚酸类化合物的分析;(5)克山病大骨节病病区水中硫酸根、钙、镁总硬度的调查分析;(6)克山病患者血清抗心肌抗体测定;(7)钼的化学拮抗剂造成低钼条件对大白鼠心肌形态的研究;(8)586份样品硒测定结果的分析;(9)克山病血液生物化学初步研究;(10)血液流变性测定在克山病防治上的意义;(11)克山病病人血清结合珠蛋白的测定等。

    2)临床诊断与治疗研究方面

    1961年,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现呼伦贝尔市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开始对急型克山病早期诊断标准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三项早期症状。20世纪60年代初,自治区医务工作者通过对607例痨型克山病进行系统的临床观察,制定了痨型克山病的诊断标准。自1971年起,全区开始在急型克山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心肌酶学测定。

    1974年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与内蒙古医学院协作,对克山病早期诊断进行了研究。1978年,赤峰市卫生防疫站应用间接血凝集测定了克山病患者血清心肌抗体,专家认为该方法可以作为克山病辅助诊断方法。

    1978年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内蒙古医学院病生教研室曾先后就克山病的超声心动图诊断问题进行过研究。围绕心电图P波终末电势对慢型克山病的诊断做了深入的探讨,其指标均已被列入了1982年全国克山病诊断指标之内。

    针对克山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充血型心肌病变等特点,围绕克山病的临床治疗,先后进行了中医药,蒙医药、中西结合,蒙西医结合和单纯应用西医西药进行治疗的探索性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课题,有加减生脉丸、自制三心丸、自拟养心煎剂,大剂量樟脑注射,卤碱疗法,洋地黄综合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加亚冬眠等。

    20世纪70年代以后,应用西医西药治疗克山病的研究开展得比较多一些,主要有肌酐、酚妥拉明、硝普钠、亚硒酸钠加维生素E、透明质酸酶、羊胸腺肽等药物的治疗研究等,均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效果。其中,大剂量维生素C抢救急型克山病和洋地黄综合疗法治疗慢型克山病,疗效较好。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