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学研究及成果
1.布鲁氏菌菌型分布研究
1953~2005年全区对分离出的2 126株布鲁氏菌进行了菌型鉴定,其中羊种菌1 604株,牛种菌445株,猪种菌15株,犬种菌1株,非典型菌4株,粗糙型菌2株,未定种55株。生物学分型有羊种1型、2型、3型,牛种1型、3型、6型、9型,猪种1型,共4个种9个生物型。
通过毒力试验对各菌型进行了毒力测定。毒力试验证明,未变异的羊种菌绝大部分是强毒菌,个别地区(如哲盟科左中旗敖本台公社)也检出了弱毒菌。已变异的羊种菌大部分是弱毒菌,也有少数强毒菌,变异菌呈强毒较为少见。牛种未变异菌多为弱毒,强毒菌多是牛3型。
2.布鲁氏菌生长特性的观察研究
通过观察研究发现,3种菌在pH值为6.6~7.2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在培养基加入羊血红蛋白溶液时,布鲁氏菌培养阳性率比常用的Castanede法提高28.9%,出菌时间平均缩短2~3天。
通过布鲁氏菌对数生长曲线研究试验证明,3种菌在
此外,在病原学研究中研究人员还进行了布鲁氏菌生存力及消毒试验,病羊排菌期试验和布氏菌噬菌体的分离等观察与研究,取得并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数据及资料。1978年全区在哲里木盟科左中旗敖本台乡检菌查源,一次由正产胎盘、流产材料中分离出羊、牛、猪、非典型布鲁氏菌142株,这在国际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二、菌苗免疫研究及成果
1.猪型2号菌苗的研制与应用
为了寻找能够适用于多种家畜免疫使用的菌苗,20世纪60年代初期,自治区布鲁氏菌病防治研究所用农业部兽医生物药品监察所(现中国兽药监察所)已经选育成功的猪型2号菌苗,对内蒙古的土种山羊进行了菌苗注射,发现其对山羊的?;ぢ蚀?SPAN lang=EN-US>82%,比19号菌苗高,对牛和绵羊的保护率不低于19号菌苗。
猪型2号菌苗注射方法不适宜内蒙古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从1967年开始,内蒙古布鲁氏菌病防治研究所、内蒙古兽医站与中国兽药监察所协作,经过4年不懈的工作,试验成功了口服免疫法。实验证明,该法的免疫?;ぢ拭嘌蛭?SPAN lang=EN-US>82.7%,山羊为78.8%,牛为71.4%,猪为70.9%,用于怀孕母畜也安全有效。1971年锡林郭勒盟正白旗用7天的时间完成了全旗416 004头(只)畜间猪型2号菌苗口服免疫任务;乌兰察布盟化德县在3天内就完成了全县167 614头(只)牲畜的畜间口服免疫任务,免疫密度达到了99.3%。从推行这种口服免免疫法至1981年,全区共免疫成年羊1.5亿只次。
1973~1975年,研究人员通过在观察地区收集胎羔、胎盘等材料,对口服免疫法预防效果进行了检测评估。通过对收集的29 258份胎羔、胎盘等材料进行布氏菌检查,1973年、1974年分别只检出5株和3株羊种布鲁氏菌,1975年一株布鲁氏菌也未分离出来,证明现场使用预防效果是有效的。
为了进一步改进猪型2号菌苗的免疫程序,1978年以后,通过进行羔羊、犊牛免疫期试验,为5~6个月龄的羔羊一次口服100亿菌体的猪型2号菌苗,使其在怀孕1~4胎时对强毒菌攻击的?;ぢ史直鸫锏搅?SPAN lang=EN-US>93%、80%、73%和66%,实现了羔羊只要服苗一次即可达到终身免疫(一般羊饲养5~6年即淘汰)。
研究人员还给6~11个月龄的犊牛一次口服500亿菌体的猪型2号菌苗,实施强毒菌攻击,在对照组全部流产的情况下,服苗牛的?;ちΦ?SPAN lang=EN-US>1胎为5/7,第2胎为4/5,第3胎为3/5,证明抗布鲁氏菌性流产的效果是明显的。自1982年推广对羔羊、犊牛实行一次免疫后,为保证幼畜免疫用苗,全区每年下发1500万头(只)份菌苗,提高了预防效果。
2.S105菌苗菌株的选育
为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免疫菌苗,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与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合作,应用硫酸二乙酯(DES)化学剂处理猪型2号菌苗菌株,减毒诱变育种,选育出了S105菌株,经用小白鼠、豚鼠、羊和猪做试验,证明该菌株的毒力较猪型2号菌苗菌株低,而且稳定性、免疫源性不低于猪型2号菌苗,给孕羊注射不会引起流产,安全有效。
3.M111菌苗菌株的选育
为区别人工免疫与自然感染的畜群,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与内蒙古兽医工作站联合研究培育出无凝集源性菌苗M111,它是由布氏菌粗糙型菌中选出的菌株,经过诱变减毒,免疫后不产生光滑型(S)抗体(自然界中布氏菌大都是光滑型菌,产生光滑型抗体),已进行了安全试验、剂量试验、大面积的免疫应用试验。
4.提取特异性布鲁氏菌免疫核糖核酸(IRNA)
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于1979年成功地提取出特异性布鲁氏菌的免疫核糖核酸(IRNA),并通过动物试验证明提取出的免疫核糖核酸(IRNA)确实具有活性和免疫信息,治疗慢性布鲁氏菌病有一定效果。
三、实验诊断新技术试验研究
1979年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成功地提取了辣根过氧化物酶,并用其分别对256例临床已经确诊的布鲁氏菌病患者和170名疑似布鲁氏菌病患者进行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查,结果阳性率分别为93%和61.2%,说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查布鲁氏菌病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所还应用葡萄球菌A蛋白(SPA)代替抗人球蛋白做抗体检查试验,在为587名布鲁氏菌病患者应用葡萄球菌A蛋白(SPA)做抗体检查后发现,两种方法总符合率基本一致,说明葡萄球菌A蛋白(SPA)完全可以代替抗人球蛋白做抗体检查。而葡萄球菌A蛋白(SPA)制备方法简单,价格低廉,使用方便,易于推广,并能缩短检查所需的时间。
四、发病机理研究及成果
多年来,全区的地方病防治和科研人员应用细菌学、血清学,免疫学等方法,对布鲁氏菌病的发病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1.体液免疫在发病机理中的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急性期和慢性期布鲁氏菌病患者总补体(CH50)的含量和补体3(C3)的含量较正常人低,血清溶菌酶含量变化曲线与检出菌结果一致。这说明,机体带菌时血清溶菌酶活性升高,疾病处于恢复阶段时溶菌酶下降。也就是说,溶菌酶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机体疾病状态及变化的一种反映。
通过测定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发现特异性抗布氏菌IgG、IgM、和IgA都具有凝集活性,其中IgM型抗体首先出现,接着出现的是IgM型抗体,IgG型抗体出现较晚,它和血清总凝集活性下降相一致。
通过观察血清杀菌力,证实了实验性豚鼠布鲁氏菌病阳性血清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2.细胞免疫在发病机理中的地位
以下试验研究显示:细胞免疫在布鲁氏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察研究发现,急慢性期布鲁氏菌病患者,淋巴细胞转化率较正常人低,E玫瑰花形成率基本上在正常范围,致敏的淋巴细胞和特异性转移因子可成功地转移给阴性受体,致敏的淋巴细胞在特异抗原刺激下可释放移动抑制因子和有丝分裂因子。
实验动物和布鲁氏菌病患者免疫机体状态研究显示,布鲁氏菌病患者淋巴细胞的数量虽无明显变化,但其功能显著降低。
为了深入研究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和特点,研究人员用刀豆蛋白A(ConA)和花豆血凝素(PHA)激活T细胞位点不同的原理,测定了慢性期布鲁氏菌病患者T细胞的亚群,证实抑制型和辅助型T细胞功能呈等比例降低。
五、病理学研究及成果
20世纪50年代后期,内蒙古医学院对死于布鲁氏菌性心脏病和布鲁氏菌性神经系统病患者尸体进行了解剖,证实布鲁氏菌病患者可发生溃疡性疣赘性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包炎,血管炎,脑脊髓膜炎和脑脊髓实质性改变。
20世纪70年代以后,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内蒙古农牧学院等单位先后进行了布鲁氏菌强毒菌和菌苗菌株感染豚鼠的病理形态动态观察,猪型2号菌苗免疫牛、羊和实验对照动物的病理改变比较,并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体,对猪型2号菌苗免疫羔羊组织内免疫球蛋白的定位及形态学观察,以及家兔感染牛、羊、猪种布氏菌后病理改变等项工作,证实了强毒菌株和菌苗菌均能引起本质上相同的病理变化,但在病变程度上有差异。豚鼠的病变是经过变质、渗出、增生和硬化这样一个过程而告终,这与临床经过一致;猪型2号菌苗免疫牛羊,机体可产生良好的组织学反应,不引起严重的病理损伤,所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G型;三种菌对家兔所致病理损伤以猪种菌最为明显,并多有严重的坏死和化脓。
1978~2005年,全区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者围绕布鲁氏菌病防控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或实验调查,共计有16项获省部级以上表彰奖励或科技进步成果奖。
一、病原学研究及成果
1.布鲁氏菌菌型分布研究
1953~2005年全区对分离出的2 126株布鲁氏菌进行了菌型鉴定,其中羊种菌1 604株,牛种菌445株,猪种菌15株,犬种菌1株,非典型菌4株,粗糙型菌2株,未定种55株。生物学分型有羊种1型、2型、3型,牛种1型、3型、6型、9型,猪种1型,共4个种9个生物型。
通过毒力试验对各菌型进行了毒力测定。毒力试验证明,未变异的羊种菌绝大部分是强毒菌,个别地区(如哲盟科左中旗敖本台公社)也检出了弱毒菌。已变异的羊种菌大部分是弱毒菌,也有少数强毒菌,变异菌呈强毒较为少见。牛种未变异菌多为弱毒,强毒菌多是牛3型。
2.布鲁氏菌生长特性的观察研究
通过观察研究发现,3种菌在pH值为6.6~7.2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在培养基加入羊血红蛋白溶液时,布鲁氏菌培养阳性率比常用的Castanede法提高28.9%,出菌时间平均缩短2~3天。
通过布鲁氏菌对数生长曲线研究试验证明,3种菌在
此外,在病原学研究中研究人员还进行了布鲁氏菌生存力及消毒试验,病羊排菌期试验和布氏菌噬菌体的分离等观察与研究,取得并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数据及资料。1978年全区在哲里木盟科左中旗敖本台乡检菌查源,一次由正产胎盘、流产材料中分离出羊、牛、猪、非典型布鲁氏菌142株,这在国际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二、菌苗免疫研究及成果
1.猪型2号菌苗的研制与应用
为了寻找能够适用于多种家畜免疫使用的菌苗,20世纪60年代初期,自治区布鲁氏菌病防治研究所用农业部兽医生物药品监察所(现中国兽药监察所)已经选育成功的猪型2号菌苗,对内蒙古的土种山羊进行了菌苗注射,发现其对山羊的?;ぢ蚀?SPAN lang=EN-US>82%,比19号菌苗高,对牛和绵羊的?;ぢ什坏陀?SPAN lang=EN-US>19号菌苗。
猪型2号菌苗注射方法不适宜内蒙古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从1967年开始,内蒙古布鲁氏菌病防治研究所、内蒙古兽医站与中国兽药监察所协作,经过4年不懈的工作,试验成功了口服免疫法。实验证明,该法的免疫?;ぢ拭嘌蛭?SPAN lang=EN-US>82.7%,山羊为78.8%,牛为71.4%,猪为70.9%,用于怀孕母畜也安全有效。1971年锡林郭勒盟正白旗用7天的时间完成了全旗416 004头(只)畜间猪型2号菌苗口服免疫任务;乌兰察布盟化德县在3天内就完成了全县167 614头(只)牲畜的畜间口服免疫任务,免疫密度达到了99.3%。从推行这种口服免免疫法至1981年,全区共免疫成年羊1.5亿只次。
1973~1975年,研究人员通过在观察地区收集胎羔、胎盘等材料,对口服免疫法预防效果进行了检测评估。通过对收集的29 258份胎羔、胎盘等材料进行布氏菌检查,1973年、1974年分别只检出5株和3株羊种布鲁氏菌,1975年一株布鲁氏菌也未分离出来,证明现场使用预防效果是有效的。
为了进一步改进猪型2号菌苗的免疫程序,1978年以后,通过进行羔羊、犊牛免疫期试验,为5~6个月龄的羔羊一次口服100亿菌体的猪型2号菌苗,使其在怀孕1~4胎时对强毒菌攻击的?;ぢ史直鸫锏搅?SPAN lang=EN-US>93%、80%、73%和66%,实现了羔羊只要服苗一次即可达到终身免疫(一般羊饲养5~6年即淘汰)。
研究人员还给6~11个月龄的犊牛一次口服500亿菌体的猪型2号菌苗,实施强毒菌攻击,在对照组全部流产的情况下,服苗牛的?;ちΦ?SPAN lang=EN-US>1胎为5/7,第2胎为4/5,第3胎为3/5,证明抗布鲁氏菌性流产的效果是明显的。自1982年推广对羔羊、犊牛实行一次免疫后,为保证幼畜免疫用苗,全区每年下发1500万头(只)份菌苗,提高了预防效果。
2.S105菌苗菌株的选育
为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免疫菌苗,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与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合作,应用硫酸二乙酯(DES)化学剂处理猪型2号菌苗菌株,减毒诱变育种,选育出了S105菌株,经用小白鼠、豚鼠、羊和猪做试验,证明该菌株的毒力较猪型2号菌苗菌株低,而且稳定性、免疫源性不低于猪型2号菌苗,给孕羊注射不会引起流产,安全有效。
3.M111菌苗菌株的选育
为区别人工免疫与自然感染的畜群,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与内蒙古兽医工作站联合研究培育出无凝集源性菌苗M111,它是由布氏菌粗糙型菌中选出的菌株,经过诱变减毒,免疫后不产生光滑型(S)抗体(自然界中布氏菌大都是光滑型菌,产生光滑型抗体),已进行了安全试验、剂量试验、大面积的免疫应用试验。
4.提取特异性布鲁氏菌免疫核糖核酸(IRNA)
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于1979年成功地提取出特异性布鲁氏菌的免疫核糖核酸(IRNA),并通过动物试验证明提取出的免疫核糖核酸(IRNA)确实具有活性和免疫信息,治疗慢性布鲁氏菌病有一定效果。
三、实验诊断新技术试验研究
1979年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成功地提取了辣根过氧化物酶,并用其分别对256例临床已经确诊的布鲁氏菌病患者和170名疑似布鲁氏菌病患者进行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查,结果阳性率分别为93%和61.2%,说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查布鲁氏菌病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所还应用葡萄球菌A蛋白(SPA)代替抗人球蛋白做抗体检查试验,在为587名布鲁氏菌病患者应用葡萄球菌A蛋白(SPA)做抗体检查后发现,两种方法总符合率基本一致,说明葡萄球菌A蛋白(SPA)完全可以代替抗人球蛋白做抗体检查。而葡萄球菌A蛋白(SPA)制备方法简单,价格低廉,使用方便,易于推广,并能缩短检查所需的时间。
四、发病机理研究及成果
多年来,全区的地方病防治和科研人员应用细菌学、血清学,免疫学等方法,对布鲁氏菌病的发病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1.体液免疫在发病机理中的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急性期和慢性期布鲁氏菌病患者总补体(CH50)的含量和补体3(C3)的含量较正常人低,血清溶菌酶含量变化曲线与检出菌结果一致。这说明,机体带菌时血清溶菌酶活性升高,疾病处于恢复阶段时溶菌酶下降。也就是说,溶菌酶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机体疾病状态及变化的一种反映。
通过测定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发现特异性抗布氏菌IgG、IgM、和IgA都具有凝集活性,其中IgM型抗体首先出现,接着出现的是IgM型抗体,IgG型抗体出现较晚,它和血清总凝集活性下降相一致。
通过观察血清杀菌力,证实了实验性豚鼠布鲁氏菌病阳性血清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2.细胞免疫在发病机理中的地位
以下试验研究显示:细胞免疫在布鲁氏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察研究发现,急慢性期布鲁氏菌病患者,淋巴细胞转化率较正常人低,E玫瑰花形成率基本上在正常范围,致敏的淋巴细胞和特异性转移因子可成功地转移给阴性受体,致敏的淋巴细胞在特异抗原刺激下可释放移动抑制因子和有丝分裂因子。
实验动物和布鲁氏菌病患者免疫机体状态研究显示,布鲁氏菌病患者淋巴细胞的数量虽无明显变化,但其功能显著降低。
为了深入研究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和特点,研究人员用刀豆蛋白A(ConA)和花豆血凝素(PHA)激活T细胞位点不同的原理,测定了慢性期布鲁氏菌病患者T细胞的亚群,证实抑制型和辅助型T细胞功能呈等比例降低。
五、病理学研究及成果
20世纪50年代后期,内蒙古医学院对死于布鲁氏菌性心脏病和布鲁氏菌性神经系统病患者尸体进行了解剖,证实布鲁氏菌病患者可发生溃疡性疣赘性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包炎,血管炎,脑脊髓膜炎和脑脊髓实质性改变。
20世纪70年代以后,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内蒙古农牧学院等单位先后进行了布鲁氏菌强毒菌和菌苗菌株感染豚鼠的病理形态动态观察,猪型2号菌苗免疫牛、羊和实验对照动物的病理改变比较,并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体,对猪型2号菌苗免疫羔羊组织内免疫球蛋白的定位及形态学观察,以及家兔感染牛、羊、猪种布氏菌后病理改变等项工作,证实了强毒菌株和菌苗菌均能引起本质上相同的病理变化,但在病变程度上有差异。豚鼠的病变是经过变质、渗出、增生和硬化这样一个过程而告终,这与临床经过一致;猪型2号菌苗免疫牛羊,机体可产生良好的组织学反应,不引起严重的病理损伤,所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G型;三种菌对家兔所致病理损伤以猪种菌最为明显,并多有严重的坏死和化脓。
1978~2005年,全区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者围绕布鲁氏菌病防控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或实验调查,共计有16项获省部级以上表彰奖励或科技进步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