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龙凤茶楼论坛_全国名媛凤楼_快活林凤楼品茶论坛最新消息_苏州51龙凤茶楼论坛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的医疗机构

发布时间:2017-02-27 【字体:
  •  

    明末清初,来华的传教士把基督教带到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近代科学和医药学。当时主要传入的只是浅显的解剖生理知识,西医在临床治疗技术上并不优于中医,故影响不大。在清末,内蒙古地区居民看病主要求助于传统的中医和蒙医。中医均为自由执业的“坐堂先生”、“走方郎中”或“住家医生”,蒙医多是喇嘛召(庙)中曼巴扎仓的喇嘛。

    西医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主要发生在19世纪初牛痘接种法以及西医外科和眼科治疗技术传入之后。当时,内蒙古地区的西医药发展缓慢,西医医院、诊所仍在从无到有地有所发展,大多都集中于人口和交通较为稠密和发达的归绥、包头、集宁、赤峰、通辽等城镇。

    内蒙古地区最早的西医诊所,是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天主教圣母圣心会接管内蒙古地区教务以后成立的育婴院内附设的西医诊所。许多研究者视其为西医传入内蒙古地区的标志。清光绪三年(1877年),归绥道阿吉达春在现今的呼和浩特地区创建了一个牛痘局,设官医一名,主要负责施种牛痘。这是有记录的由中国人在内蒙古地区举办的第一家官办西医医疗预防机构。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前的城市西医医疗机构,主要由教会举办的医疗机构、历届统治政权官办的或军队举办的医疗机构,以及民间或私人举办的医疗机构三大部分组成。

    一、教会举办的医疗机构

    清末至民国期间,欧洲一些教会先后在内蒙古地区建立医院和诊所,借行医传教。这些教会医院或诊所主要分布在呼和浩特、包头、集宁、赤峰和东胜等城镇。其中,规模最大、设备较好的是由天主教比利时圣母圣心会在当时的归绥开设的“公教医院”。

    1.归绥公教医院

    天主教比利时圣母圣心总会举办的教会医院,是1912年由天主教比利时圣母圣心总会长吕登岸司铎提议创办的。民国12年(1923年)正式开业,建院初期称“公医院”,1937年改称“归绥公教医院”。据王守礼1939年撰写的《厚和公教医院概况》中文版记载,其基金“先是由司若翰司铎遗捐巨款,以供兴办医药之需。及以之购置基地、施工建筑、设立及开办之费,皆司司铎之款是赖”。地址位于大教场及姑子板申(现新华大街),历时2年,工程告竣。全院面积190亩(1亩合666.7平方米),分房屋与花园两大部分。房屋共有300余间及一条长百米宽三米的过道。男女病室、男女换药室、候诊室、X线诊疗室、电疗室、接生室、手术室、隔离病室、消毒室、药房、化验室、门诊室、样样俱全,建有院长楼、大夫楼、修女楼、工友家眷宿舍、工友子女初级小学,以及厨房、饭厅、浴室、厕所、洗衣房、机器房、修理厂、停尸室等,1923年开始收治病人。1924年该院成立了附设的护士养成班,男女生兼收。到1939年已毕业学生230人。1937年在护士养成班的基础上改组成立了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学制3年。该院直属比利时圣母圣心会领导,由圣母圣心会归绥分会分会长兼医院董事长,指派该会司铎任院长。

    一、归绥公教医院的行政系统

    1943年,在该院任院长的司铎被日本人拘留于山东潍县。19437月—194510月,该院院长由中国神父担任。当时医院的主要设备有:德国古利纳斯牌X线机1台,透热电疗器2台,赤内光灯2台,体拉德电流机1台,电按器1个,射热器1台,电光浴器3个,手术台2张,回光灭影灯2台,外妇科手术器械600余件,8公斤电力磁石1台,眼底仪1个,水晶体仪1个,视野仪1个,政科手术器械120余件,18马力油磨电机1台,6马力汽磨电机1台,2 500倍显微镜4台,膀胱镜1个。这些器械中的电疗及眼科器械、手术用回光灭影灯、膀胱镜等均为当时国内所罕有。

    1937年,该院改称“归绥公教医院”,抗日战争归绥沦陷时期称“厚和公教医院”,其经费来源主要由圣母圣心会资助。

    19461949年,接受善后救济总署国际救济会的资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归绥公教医院于195112月被归绥市人民政府接管后改称归绥市人民医院,1954年又改称为呼和浩特市医院。接管时归绥公教医院床位的最大容纳数为150张,实际开放病床105张;有房间303间,房屋面积105亩(1亩地合666.7平方米)。工作人员109人,其中医师9,技师1,护士9,助产士2,调剂3人,化验员3,其他技术人员1人,行政人员6人,工友45人,护生30人。

    2.鄂托克前旗新寨子教会医院

    天主教比利时圣母圣心总会举办的教会医院。1874年比利时神甫德玉明、魏登林来到伊克昭盟(现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城川传教,之后又有一个名叫闵玉清的神甫在这一带免费为群众看病,并发展教民。1882年天主教的圣母圣心会得到清政府批准,正式在城川城内盖起了教堂。19341936年在新寨子村盖了五间房办起了一座小型的教会医院。1944年这个医院交由马元牧神甫(蒙古族)和贺歌南管理的同时,派石玛德利娜(女,蒙古族)和阿成达(蒙古族)2人到归绥公教医院学习助产与护理。石玛德利娜回来后又带了数名徒弟,开展了助产与护理等业务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城川教堂的外国教士先后离去,但教堂兴办的诸如新寨子医院之类的教会医疗机构,一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才停办。

    3.哲里木天主教堂医院

    一个由加拿大神父主持的教会医院。

    二、官办或军队办医疗机构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的历代统治政权(包括东北沦陷时期),都或多或少地在内蒙古版图地域内举办过一些大大小小的官办医疗机构。其中,民国政府举办的旗县卫生院中,只有3所卫生院拥有少数病床,其他旗县卫生院只相当于一个没设病床的门诊部。无论城市医院还是旗县卫生院,基础设施都很差,医务人员都严重不足。除个别医院有上下水外,大多数医院和卫生院几乎全是利用旧房建立起来的。只有少数单位拥有小型X线机,简单的化验室设备和一般手术器械。这些医疗机构业务技术的开展也仅限于内科、儿科能诊治一般的常见病、传染病,外科能开展普通的腹部手术、骨折处理,妇产科可进行子宫切除和难产处理,眼科能做白内障切除术,口腔科可实行填充、镶复。

    抗日战争沦陷期间,在现今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的太仆寺旗、镶黄旗、西乌珠穆沁旗、东乌珠穆沁旗、四子王旗、准格尔旗、贝子庙、西苏尼特旗,以及丰镇、集宁、兴和陶林、凉城、武川、托克托、和林、清水河、萨拉齐、固阳、多伦、化德、商都、宝昌等旗县,设立过官办保健所或官办诊疗所。在现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地区,日伪统治者除满洲里卫生检疫所和赤峰、通辽、扎兰屯等地设置的几所公立医院外,也先后在科右前旗、开鲁县、喀拉沁旗、敖汉旗等地建立过几家公医诊所。这些诊所除从事一般医疗事务外,承担公共卫生事务的指导和调查工作。

    以下是西医传入后,内蒙古地区举办过的一些主要的官办西医医疗机构:

    1.归绥道牛痘局

    清朝政府举建的官办医疗预防机构,由归绥道阿吉达春于清光绪三年(1877)创建。是内蒙古地区有文字记载的官方开办的第一所医疗预防机构。地址设在现今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当时称归化城)旧城区牛桥西河沿绥远道道台衙门内(现呼和浩特市八中所在地)。

    2.绥远平民医院

    民国政府举办的官办医疗机构,直属绥远省会警察局管辖。民国14年(1925年),由绥远警察厅长门致中在现今的呼和浩特市旧城十王庙(现呼和浩特市小北街小学)创建。初名“绥远省警察厅官医院”,后来改名为“绥远平民医院”,并接管了牛痘局的工作业务。该院开设有病房一处,是民国时期呼和浩特地区开办较早的一所官办医疗机构。

    3.蒙古卫生院

    民国政府举办的官办医疗机构,民国24年(1935年)南京政府行政院批准,并派员参与筹建的“蒙古卫生院”在绥远省归绥市成立。桑沛恩任首任院长。该院是兼有卫生行政管理职能的卫生事业机构,直属南京国民政府卫生署领导。院址设在新城水源街3号,占房约20间,主要为行政办公室及宿舍。另在现新城后街1号及旧城小召东街分别开设了两个门诊部,分别占房12间和13间。全院总共有卫生行政管理及医护人员26人,内设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防疫科及药房。医护人员除负责完成病房的医疗任务外,每天上下午要分别在新城和旧城的门诊应诊,面向社会实行救济性免费医疗。医院设备简陋,但技术水平较高,能开展阑尾切除术、肠梗阻及疝修补等手术。1937年日军进犯归绥,该院于10月迁至山西后,又辗转西迁至西安、兰州等地,抗日战争后期又迁回到现今的内蒙古西部地区。民国29年(1940年),蒙古卫生院扩编,下面又增设了伊克昭盟(现鄂尔多斯市)和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两个卫生所。民国32年(1943年)蒙古卫生院撤销,伊克昭盟和乌兰察布盟两个盟卫生所直属国民政府领导。是年,伊克昭盟卫生所由石咀山迁到扎莎克旗(今伊金霍洛旗),建门诊部及病房15间,组编了三个巡回医疗队。1946年伊克昭盟卫生所又迁至包头。民国35年(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卫生署又在阿拉善定远营设立了阿拉善和硕旗卫生所。

    4.归绥铁路医院

    归绥铁路医院(现内蒙古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的前身)创建于何年无详细的资料,1938年日本侵华后改名为“厚和铁路医院”。地址在铁道北老官房东,有五排平房,分设门诊、住院两部分??枘诳啤⑼饪?、妇科、儿科、药房、X线室、化验室等,有住院病床10余张。工作人员20余人,其中有日本医师4名,护士5名。主要技术科室由日本人控制。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日本人全部撤走,医院被国民党接收,恢复了归绥铁路医院的院名。医院设备在日本人撤走时大部分被破坏。

    5.乌兰察布盟卫生所

    民国政府举办的官办医疗机构。成立于民国29年(1940年),原属蒙古卫生院扩编后下设在乌兰察布盟地区的一个兼有卫生行政管理职能的卫生事业官办机构。刚成立时在陕坝(现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当时只开设有门诊,未设病床。民国32年(1943)蒙古卫生院撤销后,该所直属国民政府领导??谷照秸だ笠欢茸ぴ诎?。

    6.伊克昭盟卫生所

    民国政府举办的官办医疗机构。民国29年(1940年)成立于宁夏石嘴山,是蒙古卫生院扩编后下属的一个兼有卫生行政管理职能的卫生事业官办机构。第一任所长由蒙古卫生院院长桑沛恩兼任。医疗服务对象主要是傅作义部的眷属团。是年,该所由石嘴山迁到内蒙古伊克昭盟的扎莎克旗(今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建门诊部及病房15间,组编了三个巡回医疗队。民国32年(1943年)蒙古卫生院撤销后,伊克昭盟卫生所直属南京国民政府领导??谷照秸だ?,伊克昭盟卫生所于19465月又迁至包头。

    7.阿拉善和硕旗卫生所

    民国政府举办的官办医疗机构。成立于民国35年(1946年),直属南京国民政府卫生署。

    8.官立“厚和市”医院

    抗日战争绥远省沦陷期间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建立的官办医疗机构。举办于1940年,地址在“厚和豪特市”(现今呼和浩特市)旧城,后搬至大马路新建医院(现呼和浩特市医院旧址),是一所综合性医院。有床位90张,医师7名,护士16名,助产士3名,药剂师2名。院内设置有内科、外科、耳鼻眼科、皮肤科、泌尿科、小儿科、检验室等八科一室,病房分一、二、三等。19458月被南京国民政府接受后改为绥远省立医院。

    9.官立包头医院

    抗日战争绥远省内蒙古中西部沦陷期间伪蒙疆政府建立的官办医疗机构。该医院的前身是1939年初日本占领军在包头中山路北口(现砂布厂址)开设的“官立保健所”。

    1940年底,在恒兴长粮店院内(现包头市第五医院址)开始筹建“官立包头医院”,1941年底竣工,1942年正式开诊。医院设病床28张。病房分一、二、三等,一等病房每个房间设病床两张,是专为日本人准备的;二等病房每个房间设病床4张,是收治伪公职人员的;三等病房每个房间设病床4张,为男女混合病房,是收治普通中国老百姓的。门诊设有内儿科、外妇科、眼耳鼻喉科、齿科、药房等,到1944年时工作人员发展到54名,每个科室都有12名日本人。该院拥有的医疗器械设备较好,药品也比较齐全,其医疗技术水平在当时的包头地区首屈一指。外科能做阑尾炎、疝及四肢石膏固定、截肢术,妇科能做剖腹产、子宫肌瘤摘除、眼科能做眼外科手术。1945年日本投降后,该院被国民党政府接收,先改为包头市立医院,后改为“绥远省立包头医院”。

    10.绥远省立医院

    又称“绥远省立归绥医院”,其前身系抗日战争沦陷期间伪蒙疆政府建立的官立“厚和市”医院??谷照秸だ蟊还裾邮蘸?,于1946年改为绥远省立归绥医院。1949919日,绥远省和平解放时有病床90张,职工6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2人。

    11.绥远省立包头医院

    其前身为抗日战争沦陷时期日本及伪蒙疆政府建立的官立包头医院。日本投降后,官立包头医院于民国34年(1946年)2月被国民政府接收,改称绥远省立包头医院,直属绥远省政府民政厅领导。1948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解放包头后,该院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蒙绥军区卫生部接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院一度依然沿用绥远省立包头医院的名称,于195131日改称为包头市人民医院。

    12.归绥市卫生事务所

    负责对归绥全市医疗机构和开业个体中西医、助产士核发行医执照及进行某些预防接种、学校卫生工作的卫生行政管理兼医疗机构。系民国36年(1947年)由归绥市政府卫生科和绥远省归绥医院合并而成。受归绥市政府直接领导,所址在今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新生街西巷2号。内设秘书室、保健股、医疗股及少量病床。主要收治产妇或戒烟者,全所有20多名卫生工作人员,有医师3人,护士4人,助产士2,药剂师1人。大部分人员从事医疗工作,少部分人员从事卫生行政和防疫保健工作。

    13.绥远省立陕坝医院

    1945年日本投降前后至1949年绥远省和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国民党政府在绥远全省的陕坝、集宁、商都、兴和、武川、莎县、东胜县、丰镇和平地泉车站陆续建立官办的医院、卫生院(卫生所)共计9个,这些医院的设备都十分简陋。其中,唯有1945年在陕坝(现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东郊建立的绥远省立陕坝医院稍具规模,能开展一些下腹部手术。该院刚建立时只有新建的砖木结构平房一所,后发展改建为巴彦淖尔盟杭锦后旗医院。

    14.通辽公医院

    民国23年(1934年),日伪统治者实行公医制度后成立的官办医疗机构,设病床30张。与此同时,日伪统治者分别在奈曼旗、科左中旗、扎鲁特旗、科左后旗、库伦旗开设了大沁他拉福民诊所、巴彦他拉福民诊所、鲁北福民诊所、吉尔嘎郎福民诊所和库伦福民诊所。民国29年(1940)前后,通辽“康生医院”成立,有病床30张;民国31年(1942年),通辽县立医院成立。

    15.满铁通辽医院

    铁路系统官办医院。建立于1935年,最多时拥有的病床接近100张,是哲里木盟地区第一所官办的铁路员工医院。1945年日本投降后解体。

    16.满铁赤峰医院

    铁路系统官办医院。建立于1934年,院址在赤峰南箭亭子庙内。伪满洲国建立初期,南满株式会社伴随着叶赤铁路的修建,在南箭亭子拆庙建医院。新建的满铁赤峰医院一片红砖大瓦房,规模外观仅次于翁牛特右旗旗立医院。到叶赤铁路开通正式运行前已经开业。除面向铁路职工服务外,也接纳平民就医。除少数勤杂工作人员外,从院长到医护人员,大多为日本人。1945年日本投降后,医院人员和贵重设备、仪器全部随专用列车撤走,房屋等剩余物资多毁于战争。

    17.通辽治安部病院

    1936年,伪满洲国兴安总省治安部在通辽设立的官办医院。

    18.通辽医院

    创办于1942年,是哲里木盟地区第一所官办的地方性医院。创立时有医护人员50多名,病床30张。首任院长是个日本人。医院设内、外、妇、儿科。药费和手术费用昂贵(做一例阑尾炎手术200元,折合40石高粱米),就诊患者多为军政要员或地方富豪。该院于19458月日本投降后解散。

    19.赤峰公医院

    东北沦陷期间伪满洲国赤峰县公署成立的为其下属各机关职员公费医疗的官办医院,不对平民开放。医院院址在赤峰三东街杨子彬外院。除开展正常医疗业务外,负责在每年夏季配合伪满军医给适龄壮丁检查身体,有时也定期为娼妓检疫。

    20.翁牛特右旗旗立医院

    东北沦陷期间伪满洲国翁牛特右旗为其下属各机关职员治病就医建立的官办医院。院址在赤峰县公署旧址,建设时将旧址的房屋建筑全部拆除。在当时属于一所比较现代化的新建医院,门诊、病房及科室设置齐全,并有X线机等检测诊疗设备。院长为日本人,全院有职工六七十人。该院成立后,赤峰公医院撤销。该院除公费医疗外,也对平民开放。加上语言不通,服务态度蛮横,经常与患者发生冲突。一般平民或轻症患者很少前往就医。19458月日本战败投降后,该医院解体,医院不动产亦毁于战争。

    21.晋北镇守使驻包军队医院

    晋北镇守使孔庚率部队驻守包头期间组织的医院,大约建立在民国元年(1912年)。《包头市简志》对此虽有记载,但对这所医院的规模和建立始末都没有详细的记载,只提到“孔去后只留下一些护士出身的医生,有张献亭者很受群众欢迎”。

    22.安惠医院

    晋军70师驻包头时师长王靖国在包头西前街开设的医院。由该师军医处长任院长,有医护人员10多人。院内设内、外两科和一个混合病房。被褥由住院患者自备。收治的病人多为70师的部属和家眷。该院在日本军队侵占包头前随军离去。

    23.通辽陆军医院

    建立于1935年,是东北沦陷时期兴安总省第九军管区在通辽建立的部队医院。1945年日本投降前关闭。

    24.蒙古军医院

    内蒙古中西部沦陷期间伪蒙疆政府建立的军队医院。成立于193710月,院址在包头中山路西侧。设病床50张,有医护人员30多名。主要为蒙古军队服务。1945年日本投降前关闭。

    25.善邻协会医院

    1938年由日本占领军特务组织善邻协会在包头西前街建立。有工作人员20多名,其中除两名蒙古族外,其余全是日本人。医院设内科、外科、花柳科、眼科、齿科、药房、化验室、放射科等,放射科配备有X线机,是包头地区使用X线机最早的医院。主要为盘踞在包头地区的日本军政人员、商人及其家属,以及随军妓女服务。随着日本战败投降而倒闭。日本投降前夕,医院的日本人全部逃离包头。

    26.包头陆军医院

    为日本侵略军服务的军队医院,1939年建立在东河区东门外(现解放军291医院),开设病床300张左右。医疗设备、技术力量都比较强。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国民党军队接收,改为国民党十二战区兵站总监部的“三十七医院”。

    三、民间或私人办的医疗机构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民间或私人办的医疗机构大都设在归绥、包头、赤峰、通辽等城镇或铁路、公路通衢要道??柙谙纸窈艉秃铺厥械拿窦浠蛩饺税斓囊搅苹褂泄埠鸵皆?、芸勤产院、塞北医院、首善医院、协和医院、清晓医院、同仁医院、劳动产院、宝九医院、美利斯诊疗所、博爱产院、博济医院等。开设在现今包头市的民间或私人办的医疗机构有万古医院、鸿德医院、明达医院、济众医院、孙潭元医院、两北医院、民生医院、延龄医院等。开设在现今赤峰市的民间或私人办的医疗机构有景融医院、党中央药房、亚东医院、民生医院、晨光医院等。开设在现今通辽市的民间或私人办的医疗机构有新民医院、博爱医院、仁民医院、西田齿科医院等。1925年前后,现今巴彦淖尔市地区开办的西医诊所有:陕坝的会生医院、仁德星诊所和五原隆兴长的董秉山诊所、鸣歧诊所、捷山诊所等。

    当时的私立医院,名为“医院”,大多数一无病床,二无设备,实际都是个体诊疗所而已。当地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只负责发开业执照,对其是否具备医院条件则很少过问。许多个体开业医生的技术水平十分低下。在当时整个社会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这些民间或私人办的医疗机构对各地区人民群众的疾病防治、健康保健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间也有一些江湖游医药贩,乘人之危,高价收费,以假充真,骗取钱财。

    19498月,包头市卫生事务委员会对全市的个体开业医进行过一次甄审和考试,批准在包个体执业者172人,包括中医、西医、助产、药剂、齿科、镶牙等6个专业,其中西医72人。同期的呼和浩特市,当时持有国民政府颁发的执业证书的个体开业医务人员有169人,其中西医76人。

     

上一篇:
内蒙古盟市妇幼保健机构
下一篇:
内蒙古的药政管理机构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区情纵览  /  社会事业  /  卫生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的医疗机构

发布时间:2017-02-27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志•卫生志        【字体:
  •  

    明末清初,来华的传教士把基督教带到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近代科学和医药学。当时主要传入的只是浅显的解剖生理知识,西医在临床治疗技术上并不优于中医,故影响不大。在清末,内蒙古地区居民看病主要求助于传统的中医和蒙医。中医均为自由执业的“坐堂先生”、“走方郎中”或“住家医生”,蒙医多是喇嘛召(庙)中曼巴扎仓的喇嘛。

    西医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主要发生在19世纪初牛痘接种法以及西医外科和眼科治疗技术传入之后。当时,内蒙古地区的西医药发展缓慢,西医医院、诊所仍在从无到有地有所发展,大多都集中于人口和交通较为稠密和发达的归绥、包头、集宁、赤峰、通辽等城镇。

    内蒙古地区最早的西医诊所,是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天主教圣母圣心会接管内蒙古地区教务以后成立的育婴院内附设的西医诊所。许多研究者视其为西医传入内蒙古地区的标志。清光绪三年(1877年),归绥道阿吉达春在现今的呼和浩特地区创建了一个牛痘局,设官医一名,主要负责施种牛痘。这是有记录的由中国人在内蒙古地区举办的第一家官办西医医疗预防机构。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前的城市西医医疗机构,主要由教会举办的医疗机构、历届统治政权官办的或军队举办的医疗机构,以及民间或私人举办的医疗机构三大部分组成。

    一、教会举办的医疗机构

    清末至民国期间,欧洲一些教会先后在内蒙古地区建立医院和诊所,借行医传教。这些教会医院或诊所主要分布在呼和浩特、包头、集宁、赤峰和东胜等城镇。其中,规模最大、设备较好的是由天主教比利时圣母圣心会在当时的归绥开设的“公教医院”。

    1.归绥公教医院

    天主教比利时圣母圣心总会举办的教会医院,是1912年由天主教比利时圣母圣心总会长吕登岸司铎提议创办的。民国12年(1923年)正式开业,建院初期称“公医院”,1937年改称“归绥公教医院”。据王守礼1939年撰写的《厚和公教医院概况》中文版记载,其基金“先是由司若翰司铎遗捐巨款,以供兴办医药之需。及以之购置基地、施工建筑、设立及开办之费,皆司司铎之款是赖”。地址位于大教场及姑子板申(现新华大街),历时2年,工程告竣。全院面积190亩(1亩合666.7平方米),分房屋与花园两大部分。房屋共有300余间及一条长百米宽三米的过道。男女病室、男女换药室、候诊室、X线诊疗室、电疗室、接生室、手术室、隔离病室、消毒室、药房、化验室、门诊室、样样俱全,建有院长楼、大夫楼、修女楼、工友家眷宿舍、工友子女初级小学,以及厨房、饭厅、浴室、厕所、洗衣房、机器房、修理厂、停尸室等,1923年开始收治病人。1924年该院成立了附设的护士养成班,男女生兼收。到1939年已毕业学生230人。1937年在护士养成班的基础上改组成立了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学制3年。该院直属比利时圣母圣心会领导,由圣母圣心会归绥分会分会长兼医院董事长,指派该会司铎任院长。

    一、归绥公教医院的行政系统

    1943年,在该院任院长的司铎被日本人拘留于山东潍县。19437月—194510月,该院院长由中国神父担任。当时医院的主要设备有:德国古利纳斯牌X线机1台,透热电疗器2台,赤内光灯2台,体拉德电流机1台,电按器1个,射热器1台,电光浴器3个,手术台2张,回光灭影灯2台,外妇科手术器械600余件,8公斤电力磁石1台,眼底仪1个,水晶体仪1个,视野仪1个,政科手术器械120余件,18马力油磨电机1台,6马力汽磨电机1台,2 500倍显微镜4台,膀胱镜1个。这些器械中的电疗及眼科器械、手术用回光灭影灯、膀胱镜等均为当时国内所罕有。

    1937年,该院改称“归绥公教医院”,抗日战争归绥沦陷时期称“厚和公教医院”,其经费来源主要由圣母圣心会资助。

    19461949年,接受善后救济总署国际救济会的资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归绥公教医院于195112月被归绥市人民政府接管后改称归绥市人民医院,1954年又改称为呼和浩特市医院。接管时归绥公教医院床位的最大容纳数为150张,实际开放病床105张;有房间303间,房屋面积105亩(1亩地合666.7平方米)。工作人员109人,其中医师9,技师1,护士9,助产士2,调剂3人,化验员3,其他技术人员1人,行政人员6人,工友45人,护生30人。

    2.鄂托克前旗新寨子教会医院

    天主教比利时圣母圣心总会举办的教会医院。1874年比利时神甫德玉明、魏登林来到伊克昭盟(现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城川传教,之后又有一个名叫闵玉清的神甫在这一带免费为群众看病,并发展教民。1882年天主教的圣母圣心会得到清政府批准,正式在城川城内盖起了教堂。19341936年在新寨子村盖了五间房办起了一座小型的教会医院。1944年这个医院交由马元牧神甫(蒙古族)和贺歌南管理的同时,派石玛德利娜(女,蒙古族)和阿成达(蒙古族)2人到归绥公教医院学习助产与护理。石玛德利娜回来后又带了数名徒弟,开展了助产与护理等业务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城川教堂的外国教士先后离去,但教堂兴办的诸如新寨子医院之类的教会医疗机构,一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才停办。

    3.哲里木天主教堂医院

    一个由加拿大神父主持的教会医院。

    二、官办或军队办医疗机构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的历代统治政权(包括东北沦陷时期),都或多或少地在内蒙古版图地域内举办过一些大大小小的官办医疗机构。其中,民国政府举办的旗县卫生院中,只有3所卫生院拥有少数病床,其他旗县卫生院只相当于一个没设病床的门诊部。无论城市医院还是旗县卫生院,基础设施都很差,医务人员都严重不足。除个别医院有上下水外,大多数医院和卫生院几乎全是利用旧房建立起来的。只有少数单位拥有小型X线机,简单的化验室设备和一般手术器械。这些医疗机构业务技术的开展也仅限于内科、儿科能诊治一般的常见病、传染病,外科能开展普通的腹部手术、骨折处理,妇产科可进行子宫切除和难产处理,眼科能做白内障切除术,口腔科可实行填充、镶复。

    抗日战争沦陷期间,在现今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的太仆寺旗、镶黄旗、西乌珠穆沁旗、东乌珠穆沁旗、四子王旗、准格尔旗、贝子庙、西苏尼特旗,以及丰镇、集宁、兴和陶林、凉城、武川、托克托、和林、清水河、萨拉齐、固阳、多伦、化德、商都、宝昌等旗县,设立过官办保健所或官办诊疗所。在现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地区,日伪统治者除满洲里卫生检疫所和赤峰、通辽、扎兰屯等地设置的几所公立医院外,也先后在科右前旗、开鲁县、喀拉沁旗、敖汉旗等地建立过几家公医诊所。这些诊所除从事一般医疗事务外,承担公共卫生事务的指导和调查工作。

    以下是西医传入后,内蒙古地区举办过的一些主要的官办西医医疗机构:

    1.归绥道牛痘局

    清朝政府举建的官办医疗预防机构,由归绥道阿吉达春于清光绪三年(1877)创建。是内蒙古地区有文字记载的官方开办的第一所医疗预防机构。地址设在现今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当时称归化城)旧城区牛桥西河沿绥远道道台衙门内(现呼和浩特市八中所在地)。

    2.绥远平民医院

    民国政府举办的官办医疗机构,直属绥远省会警察局管辖。民国14年(1925年),由绥远警察厅长门致中在现今的呼和浩特市旧城十王庙(现呼和浩特市小北街小学)创建。初名“绥远省警察厅官医院”,后来改名为“绥远平民医院”,并接管了牛痘局的工作业务。该院开设有病房一处,是民国时期呼和浩特地区开办较早的一所官办医疗机构。

    3.蒙古卫生院

    民国政府举办的官办医疗机构,民国24年(1935年)南京政府行政院批准,并派员参与筹建的“蒙古卫生院”在绥远省归绥市成立。桑沛恩任首任院长。该院是兼有卫生行政管理职能的卫生事业机构,直属南京国民政府卫生署领导。院址设在新城水源街3号,占房约20间,主要为行政办公室及宿舍。另在现新城后街1号及旧城小召东街分别开设了两个门诊部,分别占房12间和13间。全院总共有卫生行政管理及医护人员26人,内设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防疫科及药房。医护人员除负责完成病房的医疗任务外,每天上下午要分别在新城和旧城的门诊应诊,面向社会实行救济性免费医疗。医院设备简陋,但技术水平较高,能开展阑尾切除术、肠梗阻及疝修补等手术。1937年日军进犯归绥,该院于10月迁至山西后,又辗转西迁至西安、兰州等地,抗日战争后期又迁回到现今的内蒙古西部地区。民国29年(1940年),蒙古卫生院扩编,下面又增设了伊克昭盟(现鄂尔多斯市)和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两个卫生所。民国32年(1943年)蒙古卫生院撤销,伊克昭盟和乌兰察布盟两个盟卫生所直属国民政府领导。是年,伊克昭盟卫生所由石咀山迁到扎莎克旗(今伊金霍洛旗),建门诊部及病房15间,组编了三个巡回医疗队。1946年伊克昭盟卫生所又迁至包头。民国35年(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卫生署又在阿拉善定远营设立了阿拉善和硕旗卫生所。

    4.归绥铁路医院

    归绥铁路医院(现内蒙古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的前身)创建于何年无详细的资料,1938年日本侵华后改名为“厚和铁路医院”。地址在铁道北老官房东,有五排平房,分设门诊、住院两部分??枘诳啤⑼饪?、妇科、儿科、药房、X线室、化验室等,有住院病床10余张。工作人员20余人,其中有日本医师4名,护士5名。主要技术科室由日本人控制。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日本人全部撤走,医院被国民党接收,恢复了归绥铁路医院的院名。医院设备在日本人撤走时大部分被破坏。

    5.乌兰察布盟卫生所

    民国政府举办的官办医疗机构。成立于民国29年(1940年),原属蒙古卫生院扩编后下设在乌兰察布盟地区的一个兼有卫生行政管理职能的卫生事业官办机构。刚成立时在陕坝(现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当时只开设有门诊,未设病床。民国32年(1943)蒙古卫生院撤销后,该所直属国民政府领导。抗日战争胜利后一度驻扎在包头。

    6.伊克昭盟卫生所

    民国政府举办的官办医疗机构。民国29年(1940年)成立于宁夏石嘴山,是蒙古卫生院扩编后下属的一个兼有卫生行政管理职能的卫生事业官办机构。第一任所长由蒙古卫生院院长桑沛恩兼任。医疗服务对象主要是傅作义部的眷属团。是年,该所由石嘴山迁到内蒙古伊克昭盟的扎莎克旗(今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建门诊部及病房15间,组编了三个巡回医疗队。民国32年(1943年)蒙古卫生院撤销后,伊克昭盟卫生所直属南京国民政府领导??谷照秸だ?,伊克昭盟卫生所于19465月又迁至包头。

    7.阿拉善和硕旗卫生所

    民国政府举办的官办医疗机构。成立于民国35年(1946年),直属南京国民政府卫生署。

    8.官立“厚和市”医院

    抗日战争绥远省沦陷期间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建立的官办医疗机构。举办于1940年,地址在“厚和豪特市”(现今呼和浩特市)旧城,后搬至大马路新建医院(现呼和浩特市医院旧址),是一所综合性医院。有床位90张,医师7名,护士16名,助产士3名,药剂师2名。院内设置有内科、外科、耳鼻眼科、皮肤科、泌尿科、小儿科、检验室等八科一室,病房分一、二、三等。19458月被南京国民政府接受后改为绥远省立医院。

    9.官立包头医院

    抗日战争绥远省内蒙古中西部沦陷期间伪蒙疆政府建立的官办医疗机构。该医院的前身是1939年初日本占领军在包头中山路北口(现砂布厂址)开设的“官立保健所”。

    1940年底,在恒兴长粮店院内(现包头市第五医院址)开始筹建“官立包头医院”,1941年底竣工,1942年正式开诊。医院设病床28张。病房分一、二、三等,一等病房每个房间设病床两张,是专为日本人准备的;二等病房每个房间设病床4张,是收治伪公职人员的;三等病房每个房间设病床4张,为男女混合病房,是收治普通中国老百姓的。门诊设有内儿科、外妇科、眼耳鼻喉科、齿科、药房等,到1944年时工作人员发展到54名,每个科室都有12名日本人。该院拥有的医疗器械设备较好,药品也比较齐全,其医疗技术水平在当时的包头地区首屈一指。外科能做阑尾炎、疝及四肢石膏固定、截肢术,妇科能做剖腹产、子宫肌瘤摘除、眼科能做眼外科手术。1945年日本投降后,该院被国民党政府接收,先改为包头市立医院,后改为“绥远省立包头医院”。

    10.绥远省立医院

    又称“绥远省立归绥医院”,其前身系抗日战争沦陷期间伪蒙疆政府建立的官立“厚和市”医院。抗日战争胜利后被国民政府接收后,于1946年改为绥远省立归绥医院。1949919日,绥远省和平解放时有病床90张,职工6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2人。

    11.绥远省立包头医院

    其前身为抗日战争沦陷时期日本及伪蒙疆政府建立的官立包头医院。日本投降后,官立包头医院于民国34年(1946年)2月被国民政府接收,改称绥远省立包头医院,直属绥远省政府民政厅领导。1948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解放包头后,该院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蒙绥军区卫生部接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院一度依然沿用绥远省立包头医院的名称,于195131日改称为包头市人民医院。

    12.归绥市卫生事务所

    负责对归绥全市医疗机构和开业个体中西医、助产士核发行医执照及进行某些预防接种、学校卫生工作的卫生行政管理兼医疗机构。系民国36年(1947年)由归绥市政府卫生科和绥远省归绥医院合并而成。受归绥市政府直接领导,所址在今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新生街西巷2号。内设秘书室、保健股、医疗股及少量病床。主要收治产妇或戒烟者,全所有20多名卫生工作人员,有医师3人,护士4人,助产士2,药剂师1人。大部分人员从事医疗工作,少部分人员从事卫生行政和防疫保健工作。

    13.绥远省立陕坝医院

    1945年日本投降前后至1949年绥远省和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国民党政府在绥远全省的陕坝、集宁、商都、兴和、武川、莎县、东胜县、丰镇和平地泉车站陆续建立官办的医院、卫生院(卫生所)共计9个,这些医院的设备都十分简陋。其中,唯有1945年在陕坝(现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东郊建立的绥远省立陕坝医院稍具规模,能开展一些下腹部手术。该院刚建立时只有新建的砖木结构平房一所,后发展改建为巴彦淖尔盟杭锦后旗医院。

    14.通辽公医院

    民国23年(1934年),日伪统治者实行公医制度后成立的官办医疗机构,设病床30张。与此同时,日伪统治者分别在奈曼旗、科左中旗、扎鲁特旗、科左后旗、库伦旗开设了大沁他拉福民诊所、巴彦他拉福民诊所、鲁北福民诊所、吉尔嘎郎福民诊所和库伦福民诊所。民国29年(1940)前后,通辽“康生医院”成立,有病床30张;民国31年(1942年),通辽县立医院成立。

    15.满铁通辽医院

    铁路系统官办医院。建立于1935年,最多时拥有的病床接近100张,是哲里木盟地区第一所官办的铁路员工医院。1945年日本投降后解体。

    16.满铁赤峰医院

    铁路系统官办医院。建立于1934年,院址在赤峰南箭亭子庙内。伪满洲国建立初期,南满株式会社伴随着叶赤铁路的修建,在南箭亭子拆庙建医院。新建的满铁赤峰医院一片红砖大瓦房,规模外观仅次于翁牛特右旗旗立医院。到叶赤铁路开通正式运行前已经开业。除面向铁路职工服务外,也接纳平民就医。除少数勤杂工作人员外,从院长到医护人员,大多为日本人。1945年日本投降后,医院人员和贵重设备、仪器全部随专用列车撤走,房屋等剩余物资多毁于战争。

    17.通辽治安部病院

    1936年,伪满洲国兴安总省治安部在通辽设立的官办医院。

    18.通辽医院

    创办于1942年,是哲里木盟地区第一所官办的地方性医院。创立时有医护人员50多名,病床30张。首任院长是个日本人。医院设内、外、妇、儿科。药费和手术费用昂贵(做一例阑尾炎手术200元,折合40石高粱米),就诊患者多为军政要员或地方富豪。该院于19458月日本投降后解散。

    19.赤峰公医院

    东北沦陷期间伪满洲国赤峰县公署成立的为其下属各机关职员公费医疗的官办医院,不对平民开放。医院院址在赤峰三东街杨子彬外院。除开展正常医疗业务外,负责在每年夏季配合伪满军医给适龄壮丁检查身体,有时也定期为娼妓检疫。

    20.翁牛特右旗旗立医院

    东北沦陷期间伪满洲国翁牛特右旗为其下属各机关职员治病就医建立的官办医院。院址在赤峰县公署旧址,建设时将旧址的房屋建筑全部拆除。在当时属于一所比较现代化的新建医院,门诊、病房及科室设置齐全,并有X线机等检测诊疗设备。院长为日本人,全院有职工六七十人。该院成立后,赤峰公医院撤销。该院除公费医疗外,也对平民开放。加上语言不通,服务态度蛮横,经常与患者发生冲突。一般平民或轻症患者很少前往就医。19458月日本战败投降后,该医院解体,医院不动产亦毁于战争。

    21.晋北镇守使驻包军队医院

    晋北镇守使孔庚率部队驻守包头期间组织的医院,大约建立在民国元年(1912年)。《包头市简志》对此虽有记载,但对这所医院的规模和建立始末都没有详细的记载,只提到“孔去后只留下一些护士出身的医生,有张献亭者很受群众欢迎”。

    22.安惠医院

    晋军70师驻包头时师长王靖国在包头西前街开设的医院。由该师军医处长任院长,有医护人员10多人。院内设内、外两科和一个混合病房。被褥由住院患者自备。收治的病人多为70师的部属和家眷。该院在日本军队侵占包头前随军离去。

    23.通辽陆军医院

    建立于1935年,是东北沦陷时期兴安总省第九军管区在通辽建立的部队医院。1945年日本投降前关闭。

    24.蒙古军医院

    内蒙古中西部沦陷期间伪蒙疆政府建立的军队医院。成立于193710月,院址在包头中山路西侧。设病床50张,有医护人员30多名。主要为蒙古军队服务。1945年日本投降前关闭。

    25.善邻协会医院

    1938年由日本占领军特务组织善邻协会在包头西前街建立。有工作人员20多名,其中除两名蒙古族外,其余全是日本人。医院设内科、外科、花柳科、眼科、齿科、药房、化验室、放射科等,放射科配备有X线机,是包头地区使用X线机最早的医院。主要为盘踞在包头地区的日本军政人员、商人及其家属,以及随军妓女服务。随着日本战败投降而倒闭。日本投降前夕,医院的日本人全部逃离包头。

    26.包头陆军医院

    为日本侵略军服务的军队医院,1939年建立在东河区东门外(现解放军291医院),开设病床300张左右。医疗设备、技术力量都比较强。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国民党军队接收,改为国民党十二战区兵站总监部的“三十七医院”。

    三、民间或私人办的医疗机构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民间或私人办的医疗机构大都设在归绥、包头、赤峰、通辽等城镇或铁路、公路通衢要道??柙谙纸窈艉秃铺厥械拿窦浠蛩饺税斓囊搅苹褂泄埠鸵皆?、芸勤产院、塞北医院、首善医院、协和医院、清晓医院、同仁医院、劳动产院、宝九医院、美利斯诊疗所、博爱产院、博济医院等??柙谙纸癜肥械拿窦浠蛩饺税斓囊搅苹褂型蚬乓皆骸⒑璧乱皆?、明达医院、济众医院、孙潭元医院、两北医院、民生医院、延龄医院等??柙谙纸癯喾迨械拿窦浠蛩饺税斓囊搅苹褂芯叭谝皆骸⒌持醒胍┓?、亚东医院、民生医院、晨光医院等。开设在现今通辽市的民间或私人办的医疗机构有新民医院、博爱医院、仁民医院、西田齿科医院等。1925年前后,现今巴彦淖尔市地区开办的西医诊所有:陕坝的会生医院、仁德星诊所和五原隆兴长的董秉山诊所、鸣歧诊所、捷山诊所等。

    当时的私立医院,名为“医院”,大多数一无病床,二无设备,实际都是个体诊疗所而已。当地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只负责发开业执照,对其是否具备医院条件则很少过问。许多个体开业医生的技术水平十分低下。在当时整个社会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这些民间或私人办的医疗机构对各地区人民群众的疾病防治、健康保健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间也有一些江湖游医药贩,乘人之危,高价收费,以假充真,骗取钱财。

    19498月,包头市卫生事务委员会对全市的个体开业医进行过一次甄审和考试,批准在包个体执业者172人,包括中医、西医、助产、药剂、齿科、镶牙等6个专业,其中西医72人。同期的呼和浩特市,当时持有国民政府颁发的执业证书的个体开业医务人员有169人,其中西医76人。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