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龙凤茶楼论坛_全国名媛凤楼_快活林凤楼品茶论坛最新消息_苏州51龙凤茶楼论坛

布鲁氏菌病防治历程(1953—2005)(一)

发布时间:2020-05-08 【字体:
  • 一、调查与防治(1953—1956)

    1953—2005年,布鲁氏菌?。虺撇疾。┑姆乐未筇寰鞑橐咔樘剿鞣乐畏椒ǎ蛊詹槠罩?,全面推进综合防治,再次全面落实以畜间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及遏制布鲁氏菌病回升和蔓延等几个阶段。

    1953年,内蒙古东部区卫生防疫站在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科尔沁右翼前旗发现有布鲁氏菌病流行后,自治区卫生厅、畜牧厅立即组织力量来到疫区,从调查疫情入手逐步开展防治工作。至1956年底,在全区41个旗县证实了人、畜间布鲁氏菌病的发生与流行。

    1954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布鲁氏菌病防治站在通辽成立。该站由自治区卫生厅和畜牧厅在东部地区参加布鲁氏菌病防治的人员共同组建而成,由两个厅局共同领导。

    1955年,自治区卫生厅和畜牧厅在哲里木盟(今通辽市)开鲁县增盛屯进行了布鲁氏菌病防治试点,通过采取将家畜移至村外集中饲养,优先淘汰病畜,加强居民卫生防护和消毒工作等防治措施,对发现的布鲁氏菌病患者进行治疗。

    布鲁氏菌病的严重流行引起自治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6年召开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代表会议,在通过的决议中庄严地保证:“对危害全区人畜两旺的布氏菌病必须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坚决予以消灭。”同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加强布氏菌病防治”的文件。

    1956年,为切断布鲁氏菌病的传染途径,学习前苏联防治布鲁氏菌病的经验,自治区在科尔沁右翼中旗杜尔基乡和扎赉特旗必希乡同时建立了布鲁氏菌病病畜牧场,通过划分草场,固定水源,病、健畜分群放牧,制订和采取各项管理措施,初步总结摸索出一些防治布鲁氏菌病的经验和办法。同年,为预防布鲁氏菌病在人间的流行,通辽、开鲁、扎鲁特旗等地还在人间试行了布鲁氏菌菌苗预防接种。

    二、普查普治(1957—1960)

    1957年开始,布鲁氏菌病防治在全区范围内进入了普查普治阶段。即在重点推行畜间检疫分群,隔离放牧,淘汰病畜等综合性防治措施的同时,卫生部门与畜牧部门密切协作,通过广泛发动群众,技术下放,群众自报互报与专业人员检查相结合等查病方法,开展并完成人畜间布鲁氏菌病病情的普遍调查和全面防治。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牲畜由各家各户分散饲养,逐步发展为由集体集中饲养放牧。牲畜的多次分群合群,给布鲁氏菌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不少地区先后出现布鲁氏菌病暴发流行。针对疫情,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又一次发出“关于大力开展人畜间布病防治工作”的指示,并从卫生和畜牧部门抽调专人成立了布鲁氏菌病防治联合办公室,以便统一计划,统一行动,分工协作,有组织、有领导地全面开展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

    各级卫生部门在开展人间布鲁氏菌病调查时,常常将布病防治与性病防治结合在一起,通过“一血两验”(检验布病和性?。┯肓俅布觳橄嘟岷系陌旆ɡ捶⑾植悸呈暇』颊吆托圆〔∪?。至1959年上半年,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及56个旗县,对154000余人和562000余头(只)牲畜(羊、牛、猪)进行了抽检、普查,并采用中、蒙、西医药对16000余名患者进行了治疗。为此,自治区每年下拨布鲁氏菌病治疗减免经费20余万元。

    1959年,全区在杭锦后旗召开以防治布鲁氏菌病为中心的除害灭病现场会议,全区各盟市、旗县卫生部门、畜牧部门的负责人,党中央卫生部、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研究所及北方9个省区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嵋樽芙嵬乒懔朔⒍褐诳共悸呈暇》乐喂ぷ鞯木椤?/span>

    这期间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今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盟(今巴彦淖尔市)的一些重病旗县,也通过在畜间开展检疫分群,病畜隔离放牧,为健康家畜试行布氏菌19号菌苗预防接种,结合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加强个人对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防护,以及推行布氏菌牛19-BA活菌苗皮下注射免疫等,使布鲁氏菌病的普查普治有了较大的发展。

     

上一篇:
蒙医药传统教育
下一篇:
布鲁氏菌病防治历程(1953—2005)(二)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区情纵览  /  社会事业  /  卫生

布鲁氏菌病防治历程(1953—2005)(一)

发布时间:2020-05-08 来源:《卫生志》        【字体:
  • 一、调查与防治(1953—1956)

    1953—2005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姆乐未筇寰鞑橐咔樘剿鞣乐畏椒ǎ蛊詹槠罩?,全面推进综合防治,再次全面落实以畜间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及遏制布鲁氏菌病回升和蔓延等几个阶段。

    1953年,内蒙古东部区卫生防疫站在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科尔沁右翼前旗发现有布鲁氏菌病流行后,自治区卫生厅、畜牧厅立即组织力量来到疫区,从调查疫情入手逐步开展防治工作。至1956年底,在全区41个旗县证实了人、畜间布鲁氏菌病的发生与流行。

    1954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布鲁氏菌病防治站在通辽成立。该站由自治区卫生厅和畜牧厅在东部地区参加布鲁氏菌病防治的人员共同组建而成,由两个厅局共同领导。

    1955年,自治区卫生厅和畜牧厅在哲里木盟(今通辽市)开鲁县增盛屯进行了布鲁氏菌病防治试点,通过采取将家畜移至村外集中饲养,优先淘汰病畜,加强居民卫生防护和消毒工作等防治措施,对发现的布鲁氏菌病患者进行治疗。

    布鲁氏菌病的严重流行引起自治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6年召开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代表会议,在通过的决议中庄严地保证:“对危害全区人畜两旺的布氏菌病必须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坚决予以消灭。”同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加强布氏菌病防治”的文件。

    1956年,为切断布鲁氏菌病的传染途径,学习前苏联防治布鲁氏菌病的经验,自治区在科尔沁右翼中旗杜尔基乡和扎赉特旗必希乡同时建立了布鲁氏菌病病畜牧场,通过划分草场,固定水源,病、健畜分群放牧,制订和采取各项管理措施,初步总结摸索出一些防治布鲁氏菌病的经验和办法。同年,为预防布鲁氏菌病在人间的流行,通辽、开鲁、扎鲁特旗等地还在人间试行了布鲁氏菌菌苗预防接种。

    二、普查普治(1957—1960)

    1957年开始,布鲁氏菌病防治在全区范围内进入了普查普治阶段。即在重点推行畜间检疫分群,隔离放牧,淘汰病畜等综合性防治措施的同时,卫生部门与畜牧部门密切协作,通过广泛发动群众,技术下放,群众自报互报与专业人员检查相结合等查病方法,开展并完成人畜间布鲁氏菌病病情的普遍调查和全面防治。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牲畜由各家各户分散饲养,逐步发展为由集体集中饲养放牧。牲畜的多次分群合群,给布鲁氏菌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不少地区先后出现布鲁氏菌病暴发流行。针对疫情,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又一次发出“关于大力开展人畜间布病防治工作”的指示,并从卫生和畜牧部门抽调专人成立了布鲁氏菌病防治联合办公室,以便统一计划,统一行动,分工协作,有组织、有领导地全面开展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

    各级卫生部门在开展人间布鲁氏菌病调查时,常常将布病防治与性病防治结合在一起,通过“一血两验”(检验布病和性?。┯肓俅布觳橄嘟岷系陌旆ɡ捶⑾植悸呈暇』颊吆托圆〔∪?。至1959年上半年,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及56个旗县,对154000余人和562000余头(只)牲畜(羊、牛、猪)进行了抽检、普查,并采用中、蒙、西医药对16000余名患者进行了治疗。为此,自治区每年下拨布鲁氏菌病治疗减免经费20余万元。

    1959年,全区在杭锦后旗召开以防治布鲁氏菌病为中心的除害灭病现场会议,全区各盟市、旗县卫生部门、畜牧部门的负责人,党中央卫生部、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研究所及北方9个省区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嵋樽芙嵬乒懔朔⒍褐诳共悸呈暇》乐喂ぷ鞯木?。

    这期间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今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盟(今巴彦淖尔市)的一些重病旗县,也通过在畜间开展检疫分群,病畜隔离放牧,为健康家畜试行布氏菌19号菌苗预防接种,结合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加强个人对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防护,以及推行布氏菌牛19-BA活菌苗皮下注射免疫等,使布鲁氏菌病的普查普治有了较大的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