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龙凤茶楼论坛_全国名媛凤楼_快活林凤楼品茶论坛最新消息_苏州51龙凤茶楼论坛

内蒙古气候变迁——地质时期

发布时间:2020-08-30 【字体:
  •  

    随着时代的变迁,气候也在不断地变化。在古生代,内蒙古地区的气候温暖而湿润。这可由阴山古陆的隆升,呼和浩特南部地壳下沉,“华北古海”由东向西入侵,形成“鄂尔多斯古海”,鄂尔多斯珊瑚化石的大量发现得到证明。从已发现的茂蕨类化石可以看出,当时的植物根深叶茂,躯干魁伟,鳞木、芦木等可高达30米~40米,直径达1米左右,树木生长均匀,普遍缺少年轮。说明当时的气候炎热多雨,四季不明显。现今发现并在开采的东胜煤田、准格尔煤田就是那个时期茂密的森林所形成的。杭锦旗一带发现的白垩纪初期蜥脚龙的椎体化石,体长达20米左右,据推算,这类恐龙体重可达30吨~40吨,反映在中生代的气候具有高温、高湿的特点。

    根据内蒙古地质局对内蒙古高原白垩纪地层分析,从岩性、生物环境的变化,大体上可以推测白垩纪初期阶段在内蒙分布着许多淡水湖盆,有机物质极为丰富,生物繁盛,气候是温暖湿润的;而后期气候则又逐渐向干热,甚至一度向炎热方向变化,因此沉积较为普遍的厚层紫红色及杂色砂砾岩。

    第三纪始新世初期,根据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一带各钻孔资料分析,岩阵的变化除从红色砂砾岩逐渐变为一套颜色多呈暗色、深灰、青灰的岩层外,亦发现有大量植物和短足兽、犀牛、鳄鱼化石,可知第三纪初期干热气候逐渐转变为较湿热的环境,此时还原作用强烈,湖盆中多泥岩,植物又渐繁盛,推测当时是一个淡水湖泊的湿热森林草原景观。

    第三纪中期渐新世,高原上的湖盆逐渐缩小,湖泊沉积物变粗,机械风化增强,甚至到了渐新世末期,由于湖水大量浓缩,氧化作用强烈,岩相中反映出高价铁富集,以致构成此时期的砖红色泥岩的沉积建造。说明此时气候又逐渐变干,但温度确又有大幅度上升的迹象,以致发育晚第三纪中新世的红层以及普遍夹有石膏透境的岩性特征,推测当时的气候是干旱的。

    上新世期间,气候又有缓和趋势,大体上是由中新世的干热,渐变为湿热而后成为温和的气候特征。这主要反映在当时沉积岩由红色砂砾相转变为青灰色的粉砂岩,淡水灰岩以及泥灰层的出现,高价铁的物质逐渐由钙质的结核所代替,生物由三趾马、鹿类转变为斧足类动物群系的增加。而在高原南部,岱海盆地南的紫红色晚中新世湖相沉积岩中发现的孢子花粉化石,进行分析的结果也证明这一点,其中有针叶树的云杉、冷杉、阔叶树的桦、栋、椴以及禾本科、藜科等,说明当时广大地区属于一种类似温带森林草原气候。

    第三纪末期,气候又转为干旱。在广大草原地区钙质的增加和沙漠的形成,说明这次变干程度远较现代为甚。从西辽河平原及红山老哈河谷底部第三纪地层表面均为厚约3米~5米的一层褐色风化壳,并与上覆第四纪沉积物呈不连续的接触关系这一情况看,第三纪末的气候曾一度变干,降水量剧减,遂使第三纪河湖沉积层露出地表,遭受较少时间的风化。

    第四纪初期(即早更新世),气候又转为炎热多雨。这一点从当时内蒙古地区的河流、湖泊等水系发育十分完整得到证明。此时期形成的达里淖尔湖盆,据湖滨遗迹推断,其水量最大时的水位要高出现今湖面的50米~60米,面积也要大5倍以上。

    晚更新世时,气候向干寒方向发展,近年来在二连浩特东北的哈拉图庙、萨达格庙一带,以及大青山北麓包括古图庙、巴彦哈少、哈泥河一带发现的冰川地貌及冰碛漂砾等充分证明,这一时期内蒙古地区气候普遍变得寒冷。

    全新世开始气候趋于缓和,极区冰川消退,永冻带北移,草原带重新占领本区。全新后期气候再度变干,此时由于河湖水量大规模缩减,导致某些干谷和内陆的形成,暴露于地表的冲积、湖积砂层,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砣甸地和黄土的堆积。

     

上一篇:
阿拉善:耐盐碱柽柳新品种治理沙化地和盐碱地成效初显
下一篇:
包头市三大战役保卫蓝天碧水净土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区情纵览  /  生态环境

内蒙古气候变迁——地质时期

发布时间:2020-08-30 来源:《气象志》        【字体:
  •  

    随着时代的变迁,气候也在不断地变化。在古生代,内蒙古地区的气候温暖而湿润。这可由阴山古陆的隆升,呼和浩特南部地壳下沉,“华北古海”由东向西入侵,形成“鄂尔多斯古海”,鄂尔多斯珊瑚化石的大量发现得到证明。从已发现的茂蕨类化石可以看出,当时的植物根深叶茂,躯干魁伟,鳞木、芦木等可高达30米~40米,直径达1米左右,树木生长均匀,普遍缺少年轮。说明当时的气候炎热多雨,四季不明显。现今发现并在开采的东胜煤田、准格尔煤田就是那个时期茂密的森林所形成的。杭锦旗一带发现的白垩纪初期蜥脚龙的椎体化石,体长达20米左右,据推算,这类恐龙体重可达30吨~40吨,反映在中生代的气候具有高温、高湿的特点。

    根据内蒙古地质局对内蒙古高原白垩纪地层分析,从岩性、生物环境的变化,大体上可以推测白垩纪初期阶段在内蒙分布着许多淡水湖盆,有机物质极为丰富,生物繁盛,气候是温暖湿润的;而后期气候则又逐渐向干热,甚至一度向炎热方向变化,因此沉积较为普遍的厚层紫红色及杂色砂砾岩。

    第三纪始新世初期,根据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一带各钻孔资料分析,岩阵的变化除从红色砂砾岩逐渐变为一套颜色多呈暗色、深灰、青灰的岩层外,亦发现有大量植物和短足兽、犀牛、鳄鱼化石,可知第三纪初期干热气候逐渐转变为较湿热的环境,此时还原作用强烈,湖盆中多泥岩,植物又渐繁盛,推测当时是一个淡水湖泊的湿热森林草原景观。

    第三纪中期渐新世,高原上的湖盆逐渐缩小,湖泊沉积物变粗,机械风化增强,甚至到了渐新世末期,由于湖水大量浓缩,氧化作用强烈,岩相中反映出高价铁富集,以致构成此时期的砖红色泥岩的沉积建造。说明此时气候又逐渐变干,但温度确又有大幅度上升的迹象,以致发育晚第三纪中新世的红层以及普遍夹有石膏透境的岩性特征,推测当时的气候是干旱的。

    上新世期间,气候又有缓和趋势,大体上是由中新世的干热,渐变为湿热而后成为温和的气候特征。这主要反映在当时沉积岩由红色砂砾相转变为青灰色的粉砂岩,淡水灰岩以及泥灰层的出现,高价铁的物质逐渐由钙质的结核所代替,生物由三趾马、鹿类转变为斧足类动物群系的增加。而在高原南部,岱海盆地南的紫红色晚中新世湖相沉积岩中发现的孢子花粉化石,进行分析的结果也证明这一点,其中有针叶树的云杉、冷杉、阔叶树的桦、栋、椴以及禾本科、藜科等,说明当时广大地区属于一种类似温带森林草原气候。

    第三纪末期,气候又转为干旱。在广大草原地区钙质的增加和沙漠的形成,说明这次变干程度远较现代为甚。从西辽河平原及红山老哈河谷底部第三纪地层表面均为厚约3米~5米的一层褐色风化壳,并与上覆第四纪沉积物呈不连续的接触关系这一情况看,第三纪末的气候曾一度变干,降水量剧减,遂使第三纪河湖沉积层露出地表,遭受较少时间的风化。

    第四纪初期(即早更新世),气候又转为炎热多雨。这一点从当时内蒙古地区的河流、湖泊等水系发育十分完整得到证明。此时期形成的达里淖尔湖盆,据湖滨遗迹推断,其水量最大时的水位要高出现今湖面的50米~60米,面积也要大5倍以上。

    晚更新世时,气候向干寒方向发展,近年来在二连浩特东北的哈拉图庙、萨达格庙一带,以及大青山北麓包括古图庙、巴彦哈少、哈泥河一带发现的冰川地貌及冰碛漂砾等充分证明,这一时期内蒙古地区气候普遍变得寒冷。

    全新世开始气候趋于缓和,极区冰川消退,永冻带北移,草原带重新占领本区。全新后期气候再度变干,此时由于河湖水量大规模缩减,导致某些干谷和内陆的形成,暴露于地表的冲积、湖积砂层,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砣甸地和黄土的堆积。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