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龙凤茶楼论坛_全国名媛凤楼_快活林凤楼品茶论坛最新消息_苏州51龙凤茶楼论坛

古代应对洪涝灾害有啥“妙招”?

发布时间:2025-07-25 【字体:
  • 每年7月16日至8月15日是“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也是每年防汛形势最为严峻的时期,如何做好防汛关键期洪涝防范应对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753413500123522.png

     

    中国古代在应对洪涝灾害方面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其防灾治水措施历经长期探索与实践不断完善,对于现代排洪防灾意义重大。

    都江堰、大运河等,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典范,其“因势利导”的设计理念,开创性地解决了灌溉、运输与防洪排涝难题。其“旱则引灌、涝则疏导”的调节机制,在促进农业灌溉和交通运输发展的同时,也构建起可持续的防洪排涝体系。《王祯农书》载:“沟洫之于田野,可决而决,则无水溢之害;可塞而塞,则无旱干之患”,通过修建堤防、疏浚河道、设置溢洪道等措施,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民众损失显著降低。现代大坝工程在加固堤防的同时注重河道疏浚,正是对“治水之道,疏胜于堵”这一传统智慧的延续。

    古人通过选育抗涝作物与创新耕作技术应对洪涝灾害?!妒芳?/span>·夏本纪》载:“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湿”,说明水稻具有耐涝的特性。《吕氏春秋》《齐民要术》《马首农言》等古代文献详细记载了轮作、深耕细耙、中耕除草等耕作措施,以及因地因时耕作的规律、翻耕与免耕相结合的轮耕方式、水田整地排水技术等。此外,古人还积极推广抗涝作物种植技术,如选育耐旱、耐涝的品种等,北魏《齐民要术·种谷篇》中提到:“种谷必杂五谷,以备灾害?!?/span>

    古代中国注重修建与维护道路、桥梁、堤防等基础设施。早在先秦,中国就已经有了修建堤防以防御洪水的做法,《礼记·月令》载:“循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堤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使交通运输效率大大提高,也使地区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总体来看,中国古代在长期应对洪涝灾害的实践中,形成了完整的防灾减灾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古代水位标记、雨量测量等方法,为现代卫星遥感、雷达测雨等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借鉴古代防洪经验时,我们应避免盲从,而应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际情况加以创新、优化。

     


上一篇:
绰勒水利枢纽下游 内蒙古灌区工程竣工
下一篇:
返回列表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区情纵览  /  生态环境

古代应对洪涝灾害有啥“妙招”?

发布时间:2025-07-25 来源:方志内蒙古微信公众号        【字体:
  • 每年7月16日至8月15日是“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也是每年防汛形势最为严峻的时期,如何做好防汛关键期洪涝防范应对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753413500123522.png

     

    中国古代在应对洪涝灾害方面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其防灾治水措施历经长期探索与实践不断完善,对于现代排洪防灾意义重大。

    都江堰、大运河等,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典范,其“因势利导”的设计理念,开创性地解决了灌溉、运输与防洪排涝难题。其“旱则引灌、涝则疏导”的调节机制,在促进农业灌溉和交通运输发展的同时,也构建起可持续的防洪排涝体系?!锻蹯跖┦椤吩兀骸肮典谔镆?,可决而决,则无水溢之害;可塞而塞,则无旱干之患”,通过修建堤防、疏浚河道、设置溢洪道等措施,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民众损失显著降低。现代大坝工程在加固堤防的同时注重河道疏浚,正是对“治水之道,疏胜于堵”这一传统智慧的延续。

    古人通过选育抗涝作物与创新耕作技术应对洪涝灾害?!妒芳?/span>·夏本纪》载:“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湿”,说明水稻具有耐涝的特性?!堵朗洗呵铩贰镀朊褚酢贰堵硎着┭浴返裙糯南紫晗讣窃亓寺肿?、深耕细耙、中耕除草等耕作措施,以及因地因时耕作的规律、翻耕与免耕相结合的轮耕方式、水田整地排水技术等。此外,古人还积极推广抗涝作物种植技术,如选育耐旱、耐涝的品种等,北魏《齐民要术·种谷篇》中提到:“种谷必杂五谷,以备灾害?!?/span>

    古代中国注重修建与维护道路、桥梁、堤防等基础设施。早在先秦,中国就已经有了修建堤防以防御洪水的做法,《礼记·月令》载:“循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堤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使交通运输效率大大提高,也使地区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总体来看,中国古代在长期应对洪涝灾害的实践中,形成了完整的防灾减灾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古代水位标记、雨量测量等方法,为现代卫星遥感、雷达测雨等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借鉴古代防洪经验时,我们应避免盲从,而应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际情况加以创新、优化。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