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期,个别围绕抗战话题的错误论调混淆视听,妨碍正确的历史记忆传递,影响民众的抗战历史认识,干扰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尊重历史事实,是维护正义的基石。关于纪念抗战,以下重要事实不容模糊和篡改。
1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痹诩杩嘧烤目拐嚼讨校泄膊骋跃韧鐾即嫖喝?,于民族危亡之际毅然奋起,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始终战斗在抗战最前线,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原所长朱佳木在《学术前沿》杂志刊文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至少体现在八个方面。
第一,最早发出抗日号召并进行武装抵抗。“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是中国共产党首先并始终高举坚决抵抗日本侵略的大旗,第一时间作出和发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军事侵略和占领东三省的决议、宣言,坚决反对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同时,主张组织民众开展游击战争,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有力支援和鼓舞了关内抗战和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
第二,率先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积极推动国共合作。1935年华北事变发生后,是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全国性的“一二九”爱国运动,揭露了日本吞并华北、独占中国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的妥协退让政策。又是中国共产党最先发表宣言,主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第三,正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中国共产党对战争形势及其演变作出了正确判断,形成了全面抗战的路线,保证了全民族抗战的持续进行。与此同时,毛泽东同志针对弥漫全国的“亡国论”和“速胜论”,撰写了《论持久战》,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和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相持、反攻的三大阶段,系统提出对日实行持久战的思想和一整套关于持久战的理论、战略及作战方针,为争取全国各阶层人民参加抗战指明了正确道路。
第四,积极壮大抗日武装并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面对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败退的局面,是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打破了侵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四军后,迅速开赴抗日前线。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通过平型关战役、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等一系列对日作战的胜利,以及敌后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歼灭了大量日伪军,打乱了日军的侵华部署,牵制了日伪军的兵力,使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同时通过与国民党军队主导的正面战场的互相配合、共同抗敌,促进国民党政府将抗战坚持到了最后胜利。
第五,坚持抗战、团结、进步方针,动员一切力量投入抗战。中国共产党通过广泛发动民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越来越多的人把实现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国家富强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形成了全民抗战的浩大声势,为战胜日本侵略者构筑了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从而有效压制了国民党的投降暗流,迎来了全国上下的抗战高潮。
第六,正确处理国共矛盾,坚决打退和制止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从抗日战争一开始,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顽固派便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民族矛盾放在第一位,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在政治上取攻势、在军事上取守势,执行与国民党“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坚决抵制其对全民族抗战的动摇,揭露了其对日妥协的严重性。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的鲜明立场,得到了全国人民、中间势力、国民党内正义人士以及国际舆论的广泛同情和支持,数百位文化界人士发表宣言,反对国民党枪口对内。
第七,努力进行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起到了树立救亡图存示范区的作用,为全民族抗战撑起了希望。在抗日战争中,是中国共产党通过武装斗争和密切联系群众,陆续建立起总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亿人、遍布敌后的19块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支撑持久、广泛的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基地。
第八,涌现出无数抗日的英雄人物和事迹,为抗战胜利凝练出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抗日战争中,是中国共产党模范发挥了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作用,以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扎根群众、官兵平等、严守纪律、顾全大局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延安精神、抗联精神。这些精神不仅大大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纪检监察学院教授何虎生在《学术前沿》杂志刊文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有效凝聚社会共识,夯实了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吸收最广大的群众到斗争中来”,推动形成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工商业者及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抗战联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根据地不断探索政治、经济与社会建设,为现代化发展积累宝贵经验。党在根据地推行民主建设与改革实践,“三三制”原则既保障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又兼顾不同阶层的政治诉求,为根据地政权建设提供经验范本。减租减息运动与大生产运动有效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打破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夯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基点,推动经济社会有序发展。
再次,抗日战争是淬炼中华民族精神的熔炉,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英勇抗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重塑与升华。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有效打击了日本侵略者,重塑了中华民族坚韧、勇敢、团结的精神品格,正是这种在抗战中淬炼出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战胜一切困难、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2正确认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在认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问题上存在各种偏见,除了以1939年德国发动侵略波兰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外,还有两种倾向性的错误观点。一是论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只强调欧洲战场,忽视甚至不提中国战场,把东方战场置于无关紧要的地位;二是夸大西方国家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的作用,无视东方战场中国抗战作出的重大贡献。这不仅是对中国抗战的不尊重,更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非理性认识的表现。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齐卫平在《学术前沿》杂志刊文指出,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地位显著。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抗战使日军深陷泥潭而难于自拔,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野心勃勃的阴谋。发动“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的侵华战争过程中,丧心病狂的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快速打败中国,然后与德、意结盟,或南进同美、英等决战,或北上进攻苏联。但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总战略从实施开始就受到挫折,“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被中国抗战所击破,日本侵略军既攻占不了中国,也无法派兵到其他国家多线作战。2014年9月1日《人民日报》刊文资料显示:1938年10月日本陆军总兵力为34个师团,其中日本本土1个,朝鲜1个,中国32个,把军事力量集中部署在中国,因此中国抗战作为东方主战场抵抗了日本陆军总兵力的94%。上述数据表明,日本全部军队绝大多数集中在中国,东方主战场的日军陷入困兽之斗的全面困境,中国抗战使日本帝国主义难以推行其扩张侵略的计划。
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抗战给予盟国以有力支持,欧洲等战场一些重大战役取得胜利有中国抗战的贡献。中国抗战制约着日本的“北进”战略和“南进”战略实施,有力遏制了日本争霸世界总战略的展开。中国派出远征军开赴缅甸,与盟军共同对日作战,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援了同盟国的反法西斯斗争。1943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转入战略防御,急需陆军主力支援,但主力部队因陷于中国抗战的东方战场而无法如愿,这对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反攻作战形成有力支持。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体观看,中国抗战把东方与西方连接起来融为一体,成为伸张正义、保卫和平、珍惜生命、反对暴力、战胜邪恶的力量联合体。中国战事牵动着欧洲等战场的战事,西方战局影响着中国战局,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中国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中华民族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持续14年之久的英勇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奋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打破了德、意、日轴心国配合作战的抱团计划,阻止了法西斯邪恶势力争霸世界的阴谋;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抗战肩负着推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任,以出色表现和实际效果为其他区域的重大战役开展和取得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积极支持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斗争,成为同盟国在亚太地区对日作战的战略基地;中国抗日战争影响着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和走向,是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作出了显著贡献,中国率先倡导、积极推动、不懈努力,使国际社会摆脱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矛盾、殖民国家与殖民地国家区别、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差异等方面的阻碍因素,携手走上共同抗击法西斯邪恶势力的道路;中国为建立公平合理的战后世界秩序,主张建立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得到同盟国家赞同和支持,并在建立联合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上中国贡献不仅是国内的共识,而且为国外许多政治家和历史研究者所认同。
3正确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纪念意义
近日,“人民日报评论”发表《警惕关于纪念抗战的几种错误论调》一文。文章指出,认为回望过去是在“宣扬仇恨”、认为铭记历史是在“走向封闭”、认为纪念胜利是在“夸大贡献”等错误论调混淆视听,值得警惕。文章认为,要坚持正确二战史观,用实际行动捍卫正义、维护和平,才能共创光明未来。
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长、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林利民近日在《人民论坛》杂志刊文指出,当前,个别国家对中国人民抗战的正义性、进步性、人民性视而不见,其“唯武器论”“物质主义”的战争观充满偏见。我们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破除这种偏见,弘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所展示的正义性、进步性、人民性,彰显中国以人民战争撑起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的历史地位。
历史、现实与未来紧密相连。坚持正确二战史观,正是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避免悲剧重演。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齐卫平在《学术前沿》杂志刊文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最好的纪念是珍惜和平,让战争远离世界、远离人民。二战后80年来,世界形势和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仍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地区性的局部战争时有发生,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单边主义以及政治控制、民族冲突、利益争夺潜伏战争隐患。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是各国各民族共同的责任担当。以史为鉴,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汲取前进动力,必须努力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自觉和精神主动维护世界和平,坚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发展人类文明。
正如《人民日报》刊发的《汲取历史智慧 共筑和平未来》一文中指出,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站在这一历史坐标上,回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弘扬正确二战史观,更是为了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共同创造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期,个别围绕抗战话题的错误论调混淆视听,妨碍正确的历史记忆传递,影响民众的抗战历史认识,干扰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尊重历史事实,是维护正义的基石。关于纪念抗战,以下重要事实不容模糊和篡改。
1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痹诩杩嘧烤目拐嚼讨?,中国共产党以救亡图存为己任,于民族危亡之际毅然奋起,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始终战斗在抗战最前线,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原所长朱佳木在《学术前沿》杂志刊文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至少体现在八个方面。
第一,最早发出抗日号召并进行武装抵抗。“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是中国共产党首先并始终高举坚决抵抗日本侵略的大旗,第一时间作出和发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军事侵略和占领东三省的决议、宣言,坚决反对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同时,主张组织民众开展游击战争,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有力支援和鼓舞了关内抗战和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
第二,率先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积极推动国共合作。1935年华北事变发生后,是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全国性的“一二九”爱国运动,揭露了日本吞并华北、独占中国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的妥协退让政策。又是中国共产党最先发表宣言,主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第三,正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中国共产党对战争形势及其演变作出了正确判断,形成了全面抗战的路线,保证了全民族抗战的持续进行。与此同时,毛泽东同志针对弥漫全国的“亡国论”和“速胜论”,撰写了《论持久战》,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和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相持、反攻的三大阶段,系统提出对日实行持久战的思想和一整套关于持久战的理论、战略及作战方针,为争取全国各阶层人民参加抗战指明了正确道路。
第四,积极壮大抗日武装并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面对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败退的局面,是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打破了侵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四军后,迅速开赴抗日前线。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通过平型关战役、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等一系列对日作战的胜利,以及敌后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歼灭了大量日伪军,打乱了日军的侵华部署,牵制了日伪军的兵力,使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同时通过与国民党军队主导的正面战场的互相配合、共同抗敌,促进国民党政府将抗战坚持到了最后胜利。
第五,坚持抗战、团结、进步方针,动员一切力量投入抗战。中国共产党通过广泛发动民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越来越多的人把实现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国家富强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形成了全民抗战的浩大声势,为战胜日本侵略者构筑了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从而有效压制了国民党的投降暗流,迎来了全国上下的抗战高潮。
第六,正确处理国共矛盾,坚决打退和制止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从抗日战争一开始,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顽固派便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民族矛盾放在第一位,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在政治上取攻势、在军事上取守势,执行与国民党“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坚决抵制其对全民族抗战的动摇,揭露了其对日妥协的严重性。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的鲜明立场,得到了全国人民、中间势力、国民党内正义人士以及国际舆论的广泛同情和支持,数百位文化界人士发表宣言,反对国民党枪口对内。
第七,努力进行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起到了树立救亡图存示范区的作用,为全民族抗战撑起了希望。在抗日战争中,是中国共产党通过武装斗争和密切联系群众,陆续建立起总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亿人、遍布敌后的19块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支撑持久、广泛的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基地。
第八,涌现出无数抗日的英雄人物和事迹,为抗战胜利凝练出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抗日战争中,是中国共产党模范发挥了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作用,以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扎根群众、官兵平等、严守纪律、顾全大局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延安精神、抗联精神。这些精神不仅大大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纪检监察学院教授何虎生在《学术前沿》杂志刊文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有效凝聚社会共识,夯实了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吸收最广大的群众到斗争中来”,推动形成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工商业者及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抗战联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根据地不断探索政治、经济与社会建设,为现代化发展积累宝贵经验。党在根据地推行民主建设与改革实践,“三三制”原则既保障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又兼顾不同阶层的政治诉求,为根据地政权建设提供经验范本。减租减息运动与大生产运动有效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打破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夯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基点,推动经济社会有序发展。
再次,抗日战争是淬炼中华民族精神的熔炉,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英勇抗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重塑与升华。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有效打击了日本侵略者,重塑了中华民族坚韧、勇敢、团结的精神品格,正是这种在抗战中淬炼出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战胜一切困难、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2正确认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在认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问题上存在各种偏见,除了以1939年德国发动侵略波兰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外,还有两种倾向性的错误观点。一是论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只强调欧洲战场,忽视甚至不提中国战场,把东方战场置于无关紧要的地位;二是夸大西方国家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的作用,无视东方战场中国抗战作出的重大贡献。这不仅是对中国抗战的不尊重,更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非理性认识的表现。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齐卫平在《学术前沿》杂志刊文指出,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地位显著。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抗战使日军深陷泥潭而难于自拔,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野心勃勃的阴谋。发动“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的侵华战争过程中,丧心病狂的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快速打败中国,然后与德、意结盟,或南进同美、英等决战,或北上进攻苏联。但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总战略从实施开始就受到挫折,“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被中国抗战所击破,日本侵略军既攻占不了中国,也无法派兵到其他国家多线作战。2014年9月1日《人民日报》刊文资料显示:1938年10月日本陆军总兵力为34个师团,其中日本本土1个,朝鲜1个,中国32个,把军事力量集中部署在中国,因此中国抗战作为东方主战场抵抗了日本陆军总兵力的94%。上述数据表明,日本全部军队绝大多数集中在中国,东方主战场的日军陷入困兽之斗的全面困境,中国抗战使日本帝国主义难以推行其扩张侵略的计划。
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抗战给予盟国以有力支持,欧洲等战场一些重大战役取得胜利有中国抗战的贡献。中国抗战制约着日本的“北进”战略和“南进”战略实施,有力遏制了日本争霸世界总战略的展开。中国派出远征军开赴缅甸,与盟军共同对日作战,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援了同盟国的反法西斯斗争。1943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转入战略防御,急需陆军主力支援,但主力部队因陷于中国抗战的东方战场而无法如愿,这对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反攻作战形成有力支持。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体观看,中国抗战把东方与西方连接起来融为一体,成为伸张正义、保卫和平、珍惜生命、反对暴力、战胜邪恶的力量联合体。中国战事牵动着欧洲等战场的战事,西方战局影响着中国战局,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中国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中华民族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持续14年之久的英勇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奋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打破了德、意、日轴心国配合作战的抱团计划,阻止了法西斯邪恶势力争霸世界的阴谋;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抗战肩负着推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任,以出色表现和实际效果为其他区域的重大战役开展和取得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积极支持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斗争,成为同盟国在亚太地区对日作战的战略基地;中国抗日战争影响着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和走向,是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作出了显著贡献,中国率先倡导、积极推动、不懈努力,使国际社会摆脱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矛盾、殖民国家与殖民地国家区别、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差异等方面的阻碍因素,携手走上共同抗击法西斯邪恶势力的道路;中国为建立公平合理的战后世界秩序,主张建立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得到同盟国家赞同和支持,并在建立联合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上中国贡献不仅是国内的共识,而且为国外许多政治家和历史研究者所认同。
3正确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纪念意义
近日,“人民日报评论”发表《警惕关于纪念抗战的几种错误论调》一文。文章指出,认为回望过去是在“宣扬仇恨”、认为铭记历史是在“走向封闭”、认为纪念胜利是在“夸大贡献”等错误论调混淆视听,值得警惕。文章认为,要坚持正确二战史观,用实际行动捍卫正义、维护和平,才能共创光明未来。
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长、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林利民近日在《人民论坛》杂志刊文指出,当前,个别国家对中国人民抗战的正义性、进步性、人民性视而不见,其“唯武器论”“物质主义”的战争观充满偏见。我们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破除这种偏见,弘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所展示的正义性、进步性、人民性,彰显中国以人民战争撑起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的历史地位。
历史、现实与未来紧密相连。坚持正确二战史观,正是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避免悲剧重演。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齐卫平在《学术前沿》杂志刊文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最好的纪念是珍惜和平,让战争远离世界、远离人民。二战后80年来,世界形势和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仍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地区性的局部战争时有发生,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单边主义以及政治控制、民族冲突、利益争夺潜伏战争隐患。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是各国各民族共同的责任担当。以史为鉴,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汲取前进动力,必须努力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自觉和精神主动维护世界和平,坚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发展人类文明。
正如《人民日报》刊发的《汲取历史智慧 共筑和平未来》一文中指出,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站在这一历史坐标上,回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弘扬正确二战史观,更是为了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共同创造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