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硝烟弥漫在大地,他们选择成为穿透迷雾的光——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让正义的声音跨越国界;用报道的力量鼓舞抗战,让不屈的斗志在人心间激荡。
2025年9月8日国际新闻工作者日,一起回望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以笔为锋、以镜为刃的身影。
见证日本投降的中国记者 朱启平
1945年8月15日,《大公报》号外用“日本投降矣”向全国人民宣告这一重大消息。1945年9月2日,密苏里号战列舰上,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签字投降。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中国随军记者朱启平写下了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名作《落日——记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文末笔力千钧的一句“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让无数中国人热泪盈眶、百感交集。
第一位报道卢沟桥事变的记者 方大曾
从卢沟桥西头到东头有266.5米,从宛平城西门到东门有640米。他随着一位军官各处拍摄战迹照片。在石狮子边,一位背着大刀巡逻的战士进入了他的取景框,成为永恒的历史。这张照片的拍摄者叫方大曾,笔名“小方”,他是卢沟桥事变报道第一人。在卢沟桥前线,方大曾采访了奋勇杀敌的二十九军将士,拍下身背大刀、步枪,守卫在卢沟桥石狮旁的中国军人英姿。他采写的《卢沟桥抗战记》及拍摄的照片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全民抗战开端的第一手图文报道。此后,方大曾冒着枪林弹雨一次次深入战场,连续发回《前线忆北平》《血战居庸关》等一系列战地通讯。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中国军民浴血抗战的壮烈场景。
第一位访问红色中国的西方新闻记者 埃德加·斯诺
1936年6月,美国人埃德加·斯诺到达陕甘宁边区,成为第一个访问红色中国的西方新闻记者。1937年,他在北平(今北京)写下游历“红色中国”的所见所闻所访,汇集成《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名为《西行漫记》,轰动西方,也轰动了全民族抗战一触即发的中国。1941年,因报道皖南事变真相,埃德加·斯诺被迫离开中国,但他关于红色中国报道的影响力,并未因此而减弱。《红星照耀中国》自面世以来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文字,几十年来在世界各地畅销不衰。
他们曾经记录的土地,如今已是海晏河清、生机盎然。那些在他们笔端流淌的抗争史诗,由他们镜头捕捉到的难忘瞬间,穿过历史的硝烟,成为中国军民百折不挠意志的永恒见证。
今天,当我们回望这些不灭的光影与文字,更懂得每一位记录者的坚守,都是在为时代存档、为真理立碑。致敬所有用热爱与勇气书写时代篇章的新闻人!
当硝烟弥漫在大地,他们选择成为穿透迷雾的光——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让正义的声音跨越国界;用报道的力量鼓舞抗战,让不屈的斗志在人心间激荡。
2025年9月8日国际新闻工作者日,一起回望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以笔为锋、以镜为刃的身影。
见证日本投降的中国记者 朱启平
1945年8月15日,《大公报》号外用“日本投降矣”向全国人民宣告这一重大消息。1945年9月2日,密苏里号战列舰上,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签字投降。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中国随军记者朱启平写下了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名作《落日——记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文末笔力千钧的一句“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让无数中国人热泪盈眶、百感交集。
第一位报道卢沟桥事变的记者 方大曾
从卢沟桥西头到东头有266.5米,从宛平城西门到东门有640米。他随着一位军官各处拍摄战迹照片。在石狮子边,一位背着大刀巡逻的战士进入了他的取景框,成为永恒的历史。这张照片的拍摄者叫方大曾,笔名“小方”,他是卢沟桥事变报道第一人。在卢沟桥前线,方大曾采访了奋勇杀敌的二十九军将士,拍下身背大刀、步枪,守卫在卢沟桥石狮旁的中国军人英姿。他采写的《卢沟桥抗战记》及拍摄的照片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全民抗战开端的第一手图文报道。此后,方大曾冒着枪林弹雨一次次深入战场,连续发回《前线忆北平》《血战居庸关》等一系列战地通讯。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中国军民浴血抗战的壮烈场景。
第一位访问红色中国的西方新闻记者 埃德加·斯诺
1936年6月,美国人埃德加·斯诺到达陕甘宁边区,成为第一个访问红色中国的西方新闻记者。1937年,他在北平(今北京)写下游历“红色中国”的所见所闻所访,汇集成《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名为《西行漫记》,轰动西方,也轰动了全民族抗战一触即发的中国。1941年,因报道皖南事变真相,埃德加·斯诺被迫离开中国,但他关于红色中国报道的影响力,并未因此而减弱?!逗煨钦找泄纷悦媸酪岳幢环氤山?0种语言文字,几十年来在世界各地畅销不衰。
他们曾经记录的土地,如今已是海晏河清、生机盎然。那些在他们笔端流淌的抗争史诗,由他们镜头捕捉到的难忘瞬间,穿过历史的硝烟,成为中国军民百折不挠意志的永恒见证。
今天,当我们回望这些不灭的光影与文字,更懂得每一位记录者的坚守,都是在为时代存档、为真理立碑。致敬所有用热爱与勇气书写时代篇章的新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