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技和科普工作,始终将其置于党和国家事业的战略全局进行考量,明确科普工作的重要地位、目标任务与实施路径,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法规政策,确保科普事业行稳致远。
9月20日是全国科普日,一起回望我国科普事业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1949年9月,“科普”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被正式写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揭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事业的新篇章。
1950年8月,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召开,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全国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1958年9月,经党中央批准,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合并,正式成立全国科技工作者的统一组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1994年12月,中国发布了首个全面阐述科普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旺和民族强盛的战略高度来重视和开展科普工作”,将科普工作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印发,该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强调“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是推进科技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前提,是民族强盛的基础”,进一步夯实了科普工作在国家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
1996年,中宣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推动科普活动以灵活多样形式深入偏远地区和广大农村。与此同时,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视逐渐普及到千家万户,成为传播科学知识、开展科普宣传的重要媒介,有效拓展了科普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002年6月,世界上第一部关于科普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审议通过。
2003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科普法》颁布实施一周年之际发起了全国性系列科普活动。2004年,该活动正式命名为“全国科普日活动”。为持续做好这项群众性、社会性科普活动,2005年起定于每年9月第3周举行。
近年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先后发布,足见对科普事业的重视,更是为新时代科普事业的发展引领方向。国家也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据统计,2023年我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突破200亿元,科普专兼职人员216万人。线下各种科技馆、科普基地推进建设;科技特派员扎根基层,在田间地头传授专业知识;线上院士、医生、教师等的科普知识讲解视频大受欢迎……
2025年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5.37%。我国提前一年完成此前《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的发展目标。
2025年9月,我国迎来历史上第一个全国科普月。随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实施,原“全国科普日”升级为“全国科普月”,标志着我国科普工作迈入制度化、常态化、全民化的新阶段。
如今,科普正在以更加多元的形式融入公众日常生活中,崇尚科学、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越发浓厚。距离《纲要》提出的“2035年远景目标: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我们正越来越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技和科普工作,始终将其置于党和国家事业的战略全局进行考量,明确科普工作的重要地位、目标任务与实施路径,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法规政策,确保科普事业行稳致远。
9月20日是全国科普日,一起回望我国科普事业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1949年9月,“科普”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被正式写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揭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事业的新篇章。
1950年8月,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召开,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全国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1958年9月,经党中央批准,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合并,正式成立全国科技工作者的统一组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1994年12月,中国发布了首个全面阐述科普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旺和民族强盛的战略高度来重视和开展科普工作”,将科普工作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印发,该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强调“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是推进科技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前提,是民族强盛的基础”,进一步夯实了科普工作在国家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
1996年,中宣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推动科普活动以灵活多样形式深入偏远地区和广大农村。与此同时,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视逐渐普及到千家万户,成为传播科学知识、开展科普宣传的重要媒介,有效拓展了科普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002年6月,世界上第一部关于科普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审议通过。
2003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科普法》颁布实施一周年之际发起了全国性系列科普活动。2004年,该活动正式命名为“全国科普日活动”。为持续做好这项群众性、社会性科普活动,2005年起定于每年9月第3周举行。
近年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先后发布,足见对科普事业的重视,更是为新时代科普事业的发展引领方向。国家也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据统计,2023年我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突破200亿元,科普专兼职人员216万人。线下各种科技馆、科普基地推进建设;科技特派员扎根基层,在田间地头传授专业知识;线上院士、医生、教师等的科普知识讲解视频大受欢迎……
2025年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5.37%。我国提前一年完成此前《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的发展目标。
2025年9月,我国迎来历史上第一个全国科普月。随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实施,原“全国科普日”升级为“全国科普月”,标志着我国科普工作迈入制度化、常态化、全民化的新阶段。
如今,科普正在以更加多元的形式融入公众日常生活中,崇尚科学、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越发浓厚。距离《纲要》提出的“2035年远景目标: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我们正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