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洞内温度常年高达40摄氏度,相对湿度达90%,进隧洞就像蒸桑拿。时间一长,工人们个个满身湿疹。祖小斌回忆:“我一天要喝七八升水。在安全的施工区,我们就只穿一条短裤干活,干累了把头伸进通风管里凉快凉快,有时候甚至会躺在水里降温休息?!?/div>
“干成了,就值得!”这个汉子朴实地说。过几天,祖小斌与工友们将前往西藏,建设下一个隧洞工程?!拔颐窃谇亓胧渌矶椿哿舜罅勘缶椋蛳乱桓瞿烟夥⑵鹛粽??!敝刑淼谰忠杭梦枷钅坎康匙槭榧俏獯炙怠?/div>
秦岭输水隧洞穿越了3条区域性大断裂带、4条次一级断层和33条一般断层,涉及岩性20余种。长距离硬岩掘进、高频高强岩爆、各类型突涌水等,在隧道施工中遇到其中一种都非常困难,而秦岭输水隧洞是多种难度叠加,难上加难。
在秦岭输水隧洞5号支洞外,近一抱粗的圆形刀盘堆叠成山,或裂开、或残破,“战”痕累累。
“硬岩隧道掘进机(简称TBM)是三层楼高的‘地下长龙’,这些刀盘便是‘龙牙’,秦岭地下的超硬岩就是靠它们一寸寸‘啃’下来的?!敝刑司忠杭梦剂氡盩BM项目经理宋伟介绍,秦岭岩石抗压强度最高达306兆帕,TBM刀头如同在高耐磨钢板上掘进,平均每前进一米,就要报废0.7个刀盘,有时候一天只能掘进2米。
智慧工程,超前谋划。在引汉济渭工程总调中心指挥大厅,大屏上全天候实时显示着水利枢纽、输水隧洞、配水枢纽等关键部位的综合信息,通过计算机监控系统可控制各闸、阀、泵站,实现总调中心与分调中心的数据交换。
秦岭隧洞中敷设了500公里大对数通信海底光缆,建成贯通岭南、岭北的调度指挥通信中枢。“我们为引汉济渭工程配套建设高标准数字孪生平台,可以实现对工程水雨情、工情、设备设施状态的全面信息集成和风险感知,还能实现对调度方案的仿真预演、优化调度和调水过程的全程监控。用数字化手段为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保驾护航?!鄙挛饕杭梦脊拘畔⒌鞫戎行闹魅瓮踔茄艚樯?。
无人驾驶碾压摊铺智能筑坝技术、无人巡检和自主导航等功能的水下机器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混凝土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加持下的引汉济渭工程,为我国水利建设事业闯过一个个“无人区”。
在工程建设中,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攻关项目130多项,隧洞超硬岩掘进、强岩爆预测防治、超长距离通风与贯通测量以及大坝混凝土温控防裂等技术难关被一一攻克,共申请专利116项,牵头编制各类标准12项,输水线也是“科技线”。
生态优先 送一江清水
陕西洋县,黄金峡水利枢纽横亘于汉江之上,这里便是引汉济渭工程的“水龙头”。洋县是“朱鹮之乡”,保护好汉江鱼类就是?;ず弥禧q的栖息地生态。在黄金峡水利枢纽的东侧,一条近2公里的生态鱼道沿着边坡穿坝而过,汉江干流中的鱼类可以通过这条鱼道洄游产卵。
“鱼道内部建有‘栅格板’和41个‘休息室’?!じ癜濉芗趸核牧魉?,让鱼类更省力地洄游?!菹⑹摇晒└骼嘤阒中菹ⅲ盟悄芄凰忱丶摇毖芟乱淮?。最大限度减少工程对鱼类活动造成的影响。”引汉济渭公司黄金峡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谷振东介绍。
从黄金峡水利枢纽向北走1公里,便是鱼儿们的“月子中心”——引汉济渭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鱼儿不仅在这里出生,成鱼后还要驯化学习野外生存技能,才能被放流到汉江。
“我们主要放流草鱼、鲢鱼、翘嘴鲌等12种鱼类,还实验性放流汉水扁尾薄鳅等4种鱼类,年放流能力达65万尾。我们会对投放鱼类开展科学监测,跟踪放流鱼类的生长情况,通过数据采集、分析,为?;ず航憷嘧试刺峁┎慰挤桨??!痹鲋撤帕髡鞠喙馗涸鹑顺路哺账?。
7月15日,一台无人机正停留在洋县汉江江心上方采取水样,它的操作者是朱鹮无人机中队队长张雨晨。无人机搭载有光谱摄像头和远程水质取样装置,可以就地分析判断施工区排水是否达标?;谑致仙际酰奕嘶杉氖莼箍梢宰筛呔仁稻叭P?,对工程建设管理运行进行数字化映射和智能化模拟。
“我们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将生态环保工作融入工程建设,用技术创新为环保施工和水质安全守牢底线,努力把引汉济渭工程打造成绿色工程、生态工程,确保一江清水送关中。”引汉济渭公司党委书记董鹏说。
记者:原韬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