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龙凤茶楼论坛_全国名媛凤楼_快活林凤楼品茶论坛最新消息_苏州51龙凤茶楼论坛

汪朝光主讲方志大讲堂第18讲

发布时间:2020-06-09 【字体:
  • 201868日下午,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中指办)主办的“方志大讲堂”第18讲在国家方志馆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汪朝光主讲,题目为“最近以来抗战史研究的概况、进展和问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中指办党组书记、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冀祥德主持讲座并点评。

     

    汪朝光授课

     

    汪朝光从一批抗战时期的照片、宣传画、油画等讲起,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全方位、多角度的图景。他着重讲述了目前抗战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的可能,认为最近以来有关抗战的研究著述众多,论题广泛,得益于史料的高度开放,研究新见迭出,国际合作也日趋广泛深入,取得了诸多新进展。但受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抗战史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得到学界广泛认可的综合性、高水准论著不多,对于重庆国民政府综合研究和沦陷区的分类研究比较薄弱,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缺乏国际视野,政治史、军事史研究有低落之势等问题。谈到未来抗战史研究的走向,他认为要广泛搜集各种档案史料,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建立基础数据库,注重对宏观脉络和微观个案的研究,同时应继续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推动中国抗战史的研究成果走向世界,不断扩大国际学术影响力。

     

    冀祥德主持并点评

     

    冀祥德在点评中指出,发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经历14年的抗日战争,具有场域的广阔性、时间上的持久性、影响力上的广泛性等特点,一方面值得记述和研究,另一方面如何记述与研究本身,也值得研究。他认为此次讲座具有五个特点:一是开篇新颖、形式灵活;二是知识性强、信息量多;三是深入浅出、注重结合;四是层次清楚、内容丰富;五是语言优美、可听性强。冀祥德评价汪朝光带来的不仅是一场抗战历史的知识性讲座,还是一场学术研究的方法论讲座,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武斌摄影)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科研处  彭川)

     

上一篇:
方志史
下一篇:
宋元之际四明地区佛教的发展*——以延祐 《四明志》为中心的考察(一)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史志研究  /  方志研究  /  编纂理论

汪朝光主讲方志大讲堂第18讲

发布时间:2020-06-09 来源:方志中国        【字体:
  • 201868日下午,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中指办)主办的“方志大讲堂”第18讲在国家方志馆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汪朝光主讲,题目为“最近以来抗战史研究的概况、进展和问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中指办党组书记、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冀祥德主持讲座并点评。

     

    汪朝光授课

     

    汪朝光从一批抗战时期的照片、宣传画、油画等讲起,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全方位、多角度的图景。他着重讲述了目前抗战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的可能,认为最近以来有关抗战的研究著述众多,论题广泛,得益于史料的高度开放,研究新见迭出,国际合作也日趋广泛深入,取得了诸多新进展。但受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抗战史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得到学界广泛认可的综合性、高水准论著不多,对于重庆国民政府综合研究和沦陷区的分类研究比较薄弱,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缺乏国际视野,政治史、军事史研究有低落之势等问题。谈到未来抗战史研究的走向,他认为要广泛搜集各种档案史料,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建立基础数据库,注重对宏观脉络和微观个案的研究,同时应继续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推动中国抗战史的研究成果走向世界,不断扩大国际学术影响力。

     

    冀祥德主持并点评

     

    冀祥德在点评中指出,发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经历14年的抗日战争,具有场域的广阔性、时间上的持久性、影响力上的广泛性等特点,一方面值得记述和研究,另一方面如何记述与研究本身,也值得研究。他认为此次讲座具有五个特点:一是开篇新颖、形式灵活;二是知识性强、信息量多;三是深入浅出、注重结合;四是层次清楚、内容丰富;五是语言优美、可听性强。冀祥德评价汪朝光带来的不仅是一场抗战历史的知识性讲座,还是一场学术研究的方法论讲座,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武斌摄影)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科研处  彭川)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