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龙凤茶楼论坛_全国名媛凤楼_快活林凤楼品茶论坛最新消息_苏州51龙凤茶楼论坛

中国史学通史精神别具民族特色(一)

发布时间:2020-06-17 【字体:
  •  

     

    山西省夏县司马温公祠前的司马光像  资料图片

     

    中国传统史学演进的过程中,按照史书的体裁和内容,可将史书分为通史和断代史两类。两汉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编纂学的确立时期,以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荀悦《汉纪》为代表的纪传体通史、纪传体断代史和编年体断代史著作都出现在这一时期。由于班、荀断代史彰显了“尊汉”宗旨,更适合中国古代王朝更替,因此并驾齐驱,“角力争先”,代不乏作,通史著述则显寥寥。直至南朝梁武帝时,命吴均纂辑《通史》,起三皇,讫齐代,出现了明确以“通史”署名的著作。自此,通史之作“源流渐别”。唐德宗年间,杜佑纂成《通典》,叙述上起黄帝下至唐天宝末年的制度沿革变迁,开制度通史的先例。

    编年体通史之例,则创始于北宋司马光。他主编的《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下迄五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南宋绍兴年间,郑樵撰成《通志》,这是继《史记》后流传下来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唐宋时期的通史撰述在历史编纂学上取得很大成就,章学诚《文史通义·释通》称:“史部之通,于斯为极盛也。”元马端临仿照杜佑、郑樵之作,又撰成另一部典制体通史——《文献通考》,与《通典》《通志》并称“三通”。明清时期,“续三通”(《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又接续编纂,中国史学形成了通史撰述的优良传统。刘家和先生有《论通史》一文,其中所论,中国的“通史”撰述源自先秦反实质倾向、具有“变通”思想的通史意识。而西方史学中,实则不以“通”名史,其普世史传统是一种实质主义。因此,中国通史撰述中贯通古今的学术思想孕育出的通史精神,为中国所独有,别具民族特色。

     

    转载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
论历史编纂的通与断(三)
下一篇:
中国史学通史精神别具民族特色(二)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史志研究  /  方志研究  /  编纂理论

中国史学通史精神别具民族特色(一)

发布时间:2020-06-17 来源:方志内蒙古微信公众号        【字体:
  •  

     

    山西省夏县司马温公祠前的司马光像  资料图片

     

    中国传统史学演进的过程中,按照史书的体裁和内容,可将史书分为通史和断代史两类。两汉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编纂学的确立时期,以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荀悦《汉纪》为代表的纪传体通史、纪传体断代史和编年体断代史著作都出现在这一时期。由于班、荀断代史彰显了“尊汉”宗旨,更适合中国古代王朝更替,因此并驾齐驱,“角力争先”,代不乏作,通史著述则显寥寥。直至南朝梁武帝时,命吴均纂辑《通史》,起三皇,讫齐代,出现了明确以“通史”署名的著作。自此,通史之作“源流渐别”。唐德宗年间,杜佑纂成《通典》,叙述上起黄帝下至唐天宝末年的制度沿革变迁,开制度通史的先例。

    编年体通史之例,则创始于北宋司马光。他主编的《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下迄五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南宋绍兴年间,郑樵撰成《通志》,这是继《史记》后流传下来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唐宋时期的通史撰述在历史编纂学上取得很大成就,章学诚《文史通义·释通》称:“史部之通,于斯为极盛也。”元马端临仿照杜佑、郑樵之作,又撰成另一部典制体通史——《文献通考》,与《通典》《通志》并称“三通”。明清时期,“续三通”(《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又接续编纂,中国史学形成了通史撰述的优良传统。刘家和先生有《论通史》一文,其中所论,中国的“通史”撰述源自先秦反实质倾向、具有“变通”思想的通史意识。而西方史学中,实则不以“通”名史,其普世史传统是一种实质主义。因此,中国通史撰述中贯通古今的学术思想孕育出的通史精神,为中国所独有,别具民族特色。

     

    转载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