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龙凤茶楼论坛_全国名媛凤楼_快活林凤楼品茶论坛最新消息_苏州51龙凤茶楼论坛

满族旗袍

发布时间:2018-03-25 【字体:
  •    

    旗袍是满族男女老幼、贫富贵贱都喜穿的服装,满语称为“衣介”,因它是旗人的常服,故被世人称为“旗袍”。它的样式和结构较为简单,圆口领、大襟、窄袖、左衽、束腰带。有扣绊,衣摆四面开衩。以清代内蒙古绥远城满族为例:男子所穿之袍,长至脚面,下摆肥大,四面开衩,窄袖而束腰,其最大优点就是适合于马上的骑射。窄袖口上一般加有一个半圆形的袖头,为了冬季御寒?;な直骋岳谏浼?,故称“箭袖”;又因其形似马蹄,又俗称为“马蹄袖”。清朝中后期,箭袖失去了原有的射猎功能,而作为官吏“掸袖”施礼之用而流行。旗袍因季节不同,有皮、棉、单、夹、纱各种,因时而异。清朝以开衩之袍为贵,视其为官服和礼服;不开衩之袍为便服,一般为旗民的日常之服。穿著男子旗袍,很讲究所戴佩饰,常见之物有荷包、解食刀、火镰、扇套、匙、箸、牙签等物品。旗袍的式样也随着社会的环境及发展而不断变化。清代内蒙古满族农家,因长期与蒙古族、汉族杂处混居,深受汉族大领大袖服饰之影响,加之窄袖长袍不适于农田耕作,于是窄袖多变成喇叭袖,四开衩演变为左右开衩或不开衩,且以肥大为美。在清代内蒙古地区,尤以绥远城满族男子的旗袍最为典型。

     

    清代,满族妇女的服装与男装一样,以袍服为主,但式样为直立式宽襟大袖长袍,且在领口、袖口、衣襟等处,镶嵌有数道花纹纹式,与汉女装保持着泾渭分明的形制。清初的妇女旗袍具有简约和实用的特点,外部轮廓呈长方形直筒式,为圆领口,窄袖,有扣绊,衣襟左衽,两腋部分明显收缩,袍下部开衩,下摆宽大;袍长垂至脚踝,袖口平面大,从上至下由成块衣料剪成;衣领和袖口处镶边较窄,颜色较素。清朝中期,女袍的样式有所变化,袍身和袍袖比清初期宽大,除传统的圆领外,又出现了狭窄的立领。清朝后期,旗袍的样式又有发展,袍身较为宽博,肥袖过肘,扣绊右侧,下摆开衩,造型线条平直硬朗,外形以直线为主,两腋的收缩不很明显,多喜用高领,领高及腮可碰到耳垂;袍身之上多绣有各色花纹,领、袖、襟、裾都饰有多重宽阔的滚边,最多达“十八镶滚”。这种重视镶滚装饰的风气是清末满族妇女服饰的一大特色。衣襟前挂有金或银制的装饰物,如耳挖子、镊子、牙签等,有的还挂有装香料的小香囊、荷包等。在清代内蒙古地区,尤以绥远城满族和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妇女的旗袍最为典型。

     

    民国年间,男子旗袍仍为直筒式宽襟水袖长袍,袍之下摆及脚踝,无纹饰。20世纪50年代,由于满族社会变迁及新式服装的影响,男子旗袍逐渐废弃。满族妇女旗袍在辛亥革命后又有发展,多改为胸襟宽松、腰身微紧、臀部稍宽、下摆略收的式样。总体风格为上下一体,线条弯曲流畅,使穿者显得亭亭玉立。这种贴身合体的旗袍,更能显示出妇女端庄典雅及身段之美。在内蒙古尤以绥远城满族妇女最为典型。该袍至今在喜庆之日不但满族妇女仍旧喜穿,而且其他民族妇女也多穿着,成为我国传统女装的代表。

上一篇:
回族主体服饰
下一篇:
蒙古族饮食——艾日格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区情纵览  /  内蒙古印象  /  民俗风情

满族旗袍

发布时间:2018-03-25 来源:《民俗志>>第二篇生活民俗>>第二章服饰民俗>>第六节满族服饰习俗》        【字体:
  •    

    旗袍是满族男女老幼、贫富贵贱都喜穿的服装,满语称为“衣介”,因它是旗人的常服,故被世人称为“旗袍”。它的样式和结构较为简单,圆口领、大襟、窄袖、左衽、束腰带。有扣绊,衣摆四面开衩。以清代内蒙古绥远城满族为例:男子所穿之袍,长至脚面,下摆肥大,四面开衩,窄袖而束腰,其最大优点就是适合于马上的骑射。窄袖口上一般加有一个半圆形的袖头,为了冬季御寒?;な直骋岳谏浼?,故称“箭袖”;又因其形似马蹄,又俗称为“马蹄袖”。清朝中后期,箭袖失去了原有的射猎功能,而作为官吏“掸袖”施礼之用而流行。旗袍因季节不同,有皮、棉、单、夹、纱各种,因时而异。清朝以开衩之袍为贵,视其为官服和礼服;不开衩之袍为便服,一般为旗民的日常之服。穿著男子旗袍,很讲究所戴佩饰,常见之物有荷包、解食刀、火镰、扇套、匙、箸、牙签等物品。旗袍的式样也随着社会的环境及发展而不断变化。清代内蒙古满族农家,因长期与蒙古族、汉族杂处混居,深受汉族大领大袖服饰之影响,加之窄袖长袍不适于农田耕作,于是窄袖多变成喇叭袖,四开衩演变为左右开衩或不开衩,且以肥大为美。在清代内蒙古地区,尤以绥远城满族男子的旗袍最为典型。

     

    清代,满族妇女的服装与男装一样,以袍服为主,但式样为直立式宽襟大袖长袍,且在领口、袖口、衣襟等处,镶嵌有数道花纹纹式,与汉女装保持着泾渭分明的形制。清初的妇女旗袍具有简约和实用的特点,外部轮廓呈长方形直筒式,为圆领口,窄袖,有扣绊,衣襟左衽,两腋部分明显收缩,袍下部开衩,下摆宽大;袍长垂至脚踝,袖口平面大,从上至下由成块衣料剪成;衣领和袖口处镶边较窄,颜色较素。清朝中期,女袍的样式有所变化,袍身和袍袖比清初期宽大,除传统的圆领外,又出现了狭窄的立领。清朝后期,旗袍的样式又有发展,袍身较为宽博,肥袖过肘,扣绊右侧,下摆开衩,造型线条平直硬朗,外形以直线为主,两腋的收缩不很明显,多喜用高领,领高及腮可碰到耳垂;袍身之上多绣有各色花纹,领、袖、襟、裾都饰有多重宽阔的滚边,最多达“十八镶滚”。这种重视镶滚装饰的风气是清末满族妇女服饰的一大特色。衣襟前挂有金或银制的装饰物,如耳挖子、镊子、牙签等,有的还挂有装香料的小香囊、荷包等。在清代内蒙古地区,尤以绥远城满族和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妇女的旗袍最为典型。

     

    民国年间,男子旗袍仍为直筒式宽襟水袖长袍,袍之下摆及脚踝,无纹饰。20世纪50年代,由于满族社会变迁及新式服装的影响,男子旗袍逐渐废弃。满族妇女旗袍在辛亥革命后又有发展,多改为胸襟宽松、腰身微紧、臀部稍宽、下摆略收的式样。总体风格为上下一体,线条弯曲流畅,使穿者显得亭亭玉立。这种贴身合体的旗袍,更能显示出妇女端庄典雅及身段之美。在内蒙古尤以绥远城满族妇女最为典型。该袍至今在喜庆之日不但满族妇女仍旧喜穿,而且其他民族妇女也多穿着,成为我国传统女装的代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