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龙凤茶楼论坛_全国名媛凤楼_快活林凤楼品茶论坛最新消息_苏州51龙凤茶楼论坛

回望2024内蒙古|北疆文化建设 熠熠生辉

发布时间:2025-02-05 【字体:
  • 2024年,内蒙古北疆文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共同描绘出一幅独具特色、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彰显出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成为北疆大地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红色文化:闪耀北疆的精神旗帜

    为了更好地展示内蒙古红色历史,内蒙古自治区各部门积极行动。在人才培养方面,高度重视红色故事讲解员的培育工作,通过组织各类培训活动,精心选拔优秀人才,并组建起志愿者队伍,使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红色文化的传播事业中,成为红色基因的忠实传承者。

    2024年6月24日起,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开展了全区“红色讲解员讲百年党史”百场宣讲活动,相继走进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民主党派内蒙古自治区委机关、内蒙古大学10余家单位开展专场宣讲活动,现场听众累计达1500余人,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让红色精神深入人心。

    8月26日,包头市文化旅游广电局联合包头博物馆、王若飞纪念馆等场馆的6名讲解员组成红色故事宣讲团,分别走进包头博物馆、昆都仑区武装部、包钢工业旅游景区等多地,开展了多场红色故事主题宣讲活动。

    乌兰牧骑作为红色文艺轻骑兵,始终坚守在传播红色文化的第一线。他们深入基层,走进乡村、牧区、学校和部队,用精彩的文艺表演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11月1217日,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乌兰牧骑、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来到北京市西城区德胜街道办事处及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

    (提到上一行空一格的位置)乌兰牧骑在北京”——北疆文化神舟行文艺演出活动。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在2024年也先后6次走进部队开展慰问演出,将红色文化与草原文化相结合,精心编创演出剧目,如歌曲《美丽富饶的内蒙古》、舞蹈《春雨》等,向部队官兵传递党的声音和红色文化。

    此外,内蒙古还注重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各地加大对革命遗址、遗迹的修缮和?;ちΧ龋浯蛟斐晌焐幕逃?。同时,通过举办红色文化主题展览、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和时代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内蒙古的红色文化。

    草原文化:北疆大地的璀璨明珠

    内蒙古高度重视草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各地积极采取措施,不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建立了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和传承人认定制度,为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自2024年初起,通过加大非遗项目?;ぷㄏ罹淹度牒驼叻龀郑ㄉ枇俗ㄒ敌哉构?、非遗传习所、民俗展厅,为非遗项目的展示和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此外,还建设了自治区级非遗工坊3个、市级非遗工坊5个,其中最大的自治区级非遗工坊占地面积达到了3000平方米,拥有专业的制作设备和工具,为非遗项目的生产和传承提供了有力保障,带动了当地近200人就业,实现了非遗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为草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那达慕大会作为草原文化的璀璨明珠,在2024年依旧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从辽阔草原锡林郭勒到天边草原乌拉盖,各地的那达慕大会精彩纷呈,热闹非凡。

    同时,那达慕大会也与现代旅游深度融合,除了传统项目,还增加了旅游文化节、草原音乐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8月15日,鄂尔多斯举办那达慕大会的同时举办了国际草原文化旅游节,通过民俗表演、手工艺品展示、美食节等形式,让游客全方位感受草原文化的魅力。

    携程平台数据显示,截至7月13日,“内蒙古自治区第34届草原那达慕”跃升携程旅行热点榜全国第一。今夏得益于草原那达慕的热点营销吸引,7月114日期间,全国通过携程预订到锡林郭勒盟的游客约40.62万人。

    据统计,7月1416日,锡林浩特市累计接待游客23.09万人次。7月14日,内蒙古自治区第34届草原那达慕开幕式获全网关注,热度攀升,全网总观看量达到500万+。截至8月初,锡林浩特市累计接待全国各地游客46.9万人次,累计带动消费3.13亿元。2024兴安盟那达慕季活动期间,旅游人数达到了120万人,旅游收入实现12.2亿元,带动就业1.3万人,创造了历年那达慕之最。7月29日晚,乌兰察布市第十三届“草原之旅”游客那达慕开幕,现场吸引了14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当地群众……

    在新时代,内蒙古将继续弘扬草原文化,守护好北疆生态家园,让草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农耕文化:耕耘北疆文化新田

    内蒙古的农耕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草原文明相互交融的产物。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体系,包括丰富的农作物品种、传统的农耕技艺、独特的乡村民俗等。

    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各地积极开展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让这一古老而富有活力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传承农耕文化方面,杭锦后旗团结镇农耕文化陈列馆于6月正式开馆,成为展示当地农耕文化的重要窗口。

    丰收节庆则成为展示农耕文化魅力的广阔舞台。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内蒙古主会场活动于9月21日在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稻谷景区举行,活动以“学用‘千万工程’礼赞丰收中国”为主题,突出农民主体、农业主线、农村主场。主场活动由“展丰收”“唱丰收”“舞丰收”和“秀丰收”四部分组成,让人们在欢庆丰收的同时,深刻感受到农耕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9月22日,在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赤峰市巴林右旗举办“丰收之歌响巴林农情诗意绘新图”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全方位展现农牧业发展的丰硕成果。

    在未来的发展中,内蒙古将继续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潜力,推动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北疆文化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黄河文化:书写北疆发展新篇

    内蒙古作为黄河流经的重要区域,其黄河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老的河套文明到如今的沿黄经济带建设,广泛涉及农业、水利、民俗、艺术等诸多领域,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更是其中的璀璨明珠,是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文化的典型代表。

    12月27日,经评定,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正式迈入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行列。如今,首府机场和高铁站直达景区的旅游专线已顺利开通,游客中心、景交车换乘站、码头等一系列重点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景区实现了移动通信信号和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核心区“三线入地”工程完美收官,景区风貌焕然一新。

    3月17日,包头市成功举办了首届黄河开河观凌周文化旅游活动,巧妙地将黄河文化、壮美景观与当地的人文历史、工业文明等元素有机融合,打造出一场独具特色的文化盛宴。

    活动期间,一周内吸引游客数量高达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逾1100万元,成绩斐然。同时,还精心策划了“包头韵 黄河情”

    (接到上一行)等沉浸式实景演出以及“黄河观凌周”等31项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游客在欣赏黄河自然景观的同时,能够深入领略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当地的风土人情。

    长城文化:文化传承与时代新篇

    在文化旅游的浪潮中,长城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

    同时,长城也为现代文学、影视、绘画、摄影等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艺术家们以长城为题材,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创作出了大量丰富多彩的作品。这些作品或展现长城的雄浑壮美,或挖掘长城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广泛传播,使长城的文化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扩大了长城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让古老的长城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上一篇:
弘扬劳模精神 唱响北疆文化 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内蒙古职工文艺演出精彩上演
下一篇:
返回列表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区情纵览  /  社会事业  /  文旅

回望2024内蒙古|北疆文化建设 熠熠生辉

发布时间:2025-02-05 来源:内蒙古晨报        【字体:
  • 2024年,内蒙古北疆文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共同描绘出一幅独具特色、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彰显出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成为北疆大地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红色文化:闪耀北疆的精神旗帜

    为了更好地展示内蒙古红色历史,内蒙古自治区各部门积极行动。在人才培养方面,高度重视红色故事讲解员的培育工作,通过组织各类培训活动,精心选拔优秀人才,并组建起志愿者队伍,使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红色文化的传播事业中,成为红色基因的忠实传承者。

    2024年6月24日起,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开展了全区“红色讲解员讲百年党史”百场宣讲活动,相继走进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民主党派内蒙古自治区委机关、内蒙古大学10余家单位开展专场宣讲活动,现场听众累计达1500余人,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让红色精神深入人心。

    8月26日,包头市文化旅游广电局联合包头博物馆、王若飞纪念馆等场馆的6名讲解员组成红色故事宣讲团,分别走进包头博物馆、昆都仑区武装部、包钢工业旅游景区等多地,开展了多场红色故事主题宣讲活动。

    乌兰牧骑作为红色文艺轻骑兵,始终坚守在传播红色文化的第一线。他们深入基层,走进乡村、牧区、学校和部队,用精彩的文艺表演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11月1217日,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乌兰牧骑、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来到北京市西城区德胜街道办事处及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

    (提到上一行空一格的位置)乌兰牧骑在北京”——北疆文化神舟行文艺演出活动。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在2024年也先后6次走进部队开展慰问演出,将红色文化与草原文化相结合,精心编创演出剧目,如歌曲《美丽富饶的内蒙古》、舞蹈《春雨》等,向部队官兵传递党的声音和红色文化。

    此外,内蒙古还注重对红色文化资源的?;ず屠谩8鞯丶哟蠖愿锩胖?、遗迹的修缮和?;ちΧ?,将其打造成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同时,通过举办红色文化主题展览、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和时代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内蒙古的红色文化。

    草原文化:北疆大地的璀璨明珠

    内蒙古高度重视草原文化遗产的?;ず痛泄ぷ?,各地积极采取措施,不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ちΧ?,建立了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和传承人认定制度,为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自2024年初起,通过加大非遗项目保护专项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建设了专业性展馆、非遗传习所、民俗展厅,为非遗项目的展示和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此外,还建设了自治区级非遗工坊3个、市级非遗工坊5个,其中最大的自治区级非遗工坊占地面积达到了3000平方米,拥有专业的制作设备和工具,为非遗项目的生产和传承提供了有力保障,带动了当地近200人就业,实现了非遗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为草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那达慕大会作为草原文化的璀璨明珠,在2024年依旧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从辽阔草原锡林郭勒到天边草原乌拉盖,各地的那达慕大会精彩纷呈,热闹非凡。

    同时,那达慕大会也与现代旅游深度融合,除了传统项目,还增加了旅游文化节、草原音乐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8月15日,鄂尔多斯举办那达慕大会的同时举办了国际草原文化旅游节,通过民俗表演、手工艺品展示、美食节等形式,让游客全方位感受草原文化的魅力。

    携程平台数据显示,截至7月13日,“内蒙古自治区第34届草原那达慕”跃升携程旅行热点榜全国第一。今夏得益于草原那达慕的热点营销吸引,7月114日期间,全国通过携程预订到锡林郭勒盟的游客约40.62万人。

    据统计,7月1416日,锡林浩特市累计接待游客23.09万人次。7月14日,内蒙古自治区第34届草原那达慕开幕式获全网关注,热度攀升,全网总观看量达到500万+。截至8月初,锡林浩特市累计接待全国各地游客46.9万人次,累计带动消费3.13亿元。2024兴安盟那达慕季活动期间,旅游人数达到了120万人,旅游收入实现12.2亿元,带动就业1.3万人,创造了历年那达慕之最。7月29日晚,乌兰察布市第十三届“草原之旅”游客那达慕开幕,现场吸引了14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当地群众……

    在新时代,内蒙古将继续弘扬草原文化,守护好北疆生态家园,让草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农耕文化:耕耘北疆文化新田

    内蒙古的农耕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草原文明相互交融的产物。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体系,包括丰富的农作物品种、传统的农耕技艺、独特的乡村民俗等。

    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各地积极开展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让这一古老而富有活力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传承农耕文化方面,杭锦后旗团结镇农耕文化陈列馆于6月正式开馆,成为展示当地农耕文化的重要窗口。

    丰收节庆则成为展示农耕文化魅力的广阔舞台。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内蒙古主会场活动于9月21日在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稻谷景区举行,活动以“学用‘千万工程’礼赞丰收中国”为主题,突出农民主体、农业主线、农村主场。主场活动由“展丰收”“唱丰收”“舞丰收”和“秀丰收”四部分组成,让人们在欢庆丰收的同时,深刻感受到农耕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9月22日,在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赤峰市巴林右旗举办“丰收之歌响巴林农情诗意绘新图”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全方位展现农牧业发展的丰硕成果。

    在未来的发展中,内蒙古将继续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潜力,推动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北疆文化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黄河文化:书写北疆发展新篇

    内蒙古作为黄河流经的重要区域,其黄河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老的河套文明到如今的沿黄经济带建设,广泛涉及农业、水利、民俗、艺术等诸多领域,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更是其中的璀璨明珠,是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文化的典型代表。

    12月27日,经评定,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正式迈入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行列。如今,首府机场和高铁站直达景区的旅游专线已顺利开通,游客中心、景交车换乘站、码头等一系列重点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景区实现了移动通信信号和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核心区“三线入地”工程完美收官,景区风貌焕然一新。

    3月17日,包头市成功举办了首届黄河开河观凌周文化旅游活动,巧妙地将黄河文化、壮美景观与当地的人文历史、工业文明等元素有机融合,打造出一场独具特色的文化盛宴。

    活动期间,一周内吸引游客数量高达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逾1100万元,成绩斐然。同时,还精心策划了“包头韵 黄河情”

    (接到上一行)等沉浸式实景演出以及“黄河观凌周”等31项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游客在欣赏黄河自然景观的同时,能够深入领略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当地的风土人情。

    长城文化:文化传承与时代新篇

    在文化旅游的浪潮中,长城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

    同时,长城也为现代文学、影视、绘画、摄影等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艺术家们以长城为题材,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创作出了大量丰富多彩的作品。这些作品或展现长城的雄浑壮美,或挖掘长城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广泛传播,使长城的文化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扩大了长城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让古老的长城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