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楼,51龙凤茶楼论坛怎么用,与你号品茶

内蒙古“十四五”规划实施取得决定性成果 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发布时间:2025-11-06 【字体:
  • 2025年11月4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完成‘十四五’规划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首场——“践行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绘制现代化宏伟蓝图”专场发布会。

    发布会介绍,五年来,全区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聚焦"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十四五"规划实施取得决定性成果。 

     

    1762825083467798.png

    发布会现场。(摄影:马羚)

     

    高质量发展实现“三个新跃升”,现代化建设根基更加牢固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跃升。经济实力接连迈上关键台阶,体现在“总量跨越、增速稳健、人均提升、投资强劲”四个方面:从总量看,自2021年经济总量首次突破2万亿大关后,自治区经济总量持续攀升,2024年更是突破2.6万亿,时隔5年重新回到全国中游;从速度看,“十四五”前4年GDP年均增速6.1%,比全国高0.6个百分点,在复杂环境下保持了稳健增长;从人均看,2024年人均GDP突破11万元大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5倍;再看投资,2022-2024年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增速排名从2020年的全国倒数第3位跃升至正数第2位,一大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项目、惠及千家万户的优质工程集中落地,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驱动实现新跃升。“科技兴蒙”行动深入实施,2022年,全区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水平首次进入全国中等创新地区行列,科技投入、科技产出、产业创新这些关键指标增速都冲进全国前10。成功研制全球最大容量构网型储能样机、全国首台“零碳排放”重型矿用卡车、首套煤矿5G智能控制终端等,国内首条年产20万吨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生产线全线贯通,全球最大绿色氢氨项目在赤峰实现100%绿电制氢,全球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稀土冶炼分离项目在包头投入运行,全球最大BDO一体化生产基地在乌海加速建设,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产业结构优化实现新跃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基本确立,能源保供彰显担当,全力释放煤炭优质产能,煤炭年产量稳定在10亿吨以上,外送占比稳定在60%以上,保障了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省份的煤炭供应;外送电量占比稳定在40%以上、占全国外送电量六分之一以上,连续20年居全国首位,“温暖千座城,点亮万家灯”,新能源发展跑出“加速度”,抢抓“双碳”机遇,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全球最大规模的“沙戈荒”风电光伏基地在库布齐沙漠深处拔地而起;乌兰察布“草原云谷”不仅汇聚数据,更成为绿电消纳的典范;全国首个万吨级新能源制氢项目在鄂尔多斯成功投产,打通了“绿电”到“绿氢”的转化链条。2024年底,自治区新能源总装机达到1.35亿千瓦、超过火电装机,新能源新增装机、总装机、发电量均稳居全国第一。战略资源韧性持续增强,新发现铁、金、锂、锡等9种大中型矿产地42处,包头稀土高新区加速向“世界稀土之都”迈进,稀土新材料产值占全国比重持续领先,产业链不断向下游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质增效,在粮食安全、肉类供给、奶业振兴等多个领域展现新作为,绿色、有机、纯天然的“蒙”字标产品市场美誉度和竞争力与日俱增。2024年,粮食产量达到820亿斤,全国排名第六,可满足4亿人1年的口粮消费;牛奶产量全国第一,伊利、蒙牛两大世界级乳企引领发展,实现了“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牛羊肉产量稳居全国首位,“锡林郭勒羊”、“科尔沁牛”成为高品质生活的代名词;全国近一半的羊绒出自内蒙古。更值得一提的是,农业从种植到收割九成靠机械完成,在巴彦淖尔国家级农高区,无人机精准高效作业,硬质小麦实现了从优质品种培育到高端面粉、烘焙食品的全产业链发展,现代化科技为充盈“中国饭碗”的担当更有底气、更可持续。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精心谋划了10大产业集群、21条产业链,钢铁、有色、化工等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蹄疾步稳;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加速布局,算力和智算规模居全国首位,生物医药、现代装备制造、低空经济不断拓展新赛道,新质生产力正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生态屏障筑就“三个持续向好”,万里绿色长城更加巍峨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平持续向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冲锋号”吹响以来,聚焦三大标志性战役,向沙海宣战,为绿色拓土,“十四五”前四年,累计完成造林2202万亩、种草8000万亩、防沙治沙4319万亩,规模均居全国首位,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实现“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守绿、扩绿已成为全区人民的共识。深化重点行业治理,实施生态补水、内源治理、生物多样性恢复等系统工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6%,乌海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黄河干流内蒙古段水质连续5年稳定在Ⅱ类优良水平,“一湖两海”重现碧波荡漾。

    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持续向好。坚持“双碳”引领,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聚焦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实施一系列节能改造和清洁能源替代,统筹节能降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前四年,自治区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6.8%,以年均1.4%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GDP增长。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在全国零碳园区建设中走在前列,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和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选国家碳达峰试点,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探索新路径。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持续向好。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率先推进可再生能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林沙产业、生态旅游、碳汇经济,为永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建立覆盖全区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体系,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管控制度,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格局基本形成。

    民生福祉取得“四个显著提升”,各族人民获得感成色更足

    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效能显著提升。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强化产业、就业、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关键举措,全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实现了从“巩固输血”到“强化造血”的根本性转变。兴安盟发展肉牛养殖、民族手工艺品等特色产业,带动脱贫群众稳定增收;乌兰察布创新“防贫保”举措,筑牢防返贫“安全网”。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协同发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协同推进。

    基本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实施一系列稳就业、提收入、惠民生、促消费政策,实实在在帮老百姓解决难题。“十四五”以来,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03.8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了2.26,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区基本民生保障标准全部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615.3亿元,较2020年增长了854.8亿元。为了让教育更加公平普及,加大对特殊群体的关爱力度,让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实现了“零门槛”、“无障碍”入学。为了让群众就地就近就医,落户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投用8个国家级和25个自治区级临床重点专科,“流动诊疗车”、“远程会诊”成为农村牧区新场景,“距离”在健康内蒙古的版图上正被重新定义。在“老有颐养、幼有善育”方面,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95%以上,呼和浩特的“积分制养老”、呼伦贝尔的“银发代办员”,让养老服务更智慧、更温暖;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从“十三五”末的0.8个跃升至现在的4.5个以上,增长率全国领先,年轻人“带娃难”的问题正在得到缓解。

    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显著提升。“四横十二纵”综合交通主骨架建成率达到84.3%,综合交通网里程达到23.8万公里,自治区东西高速公路大通道全线贯通;集大原高铁开通运行,包银高铁开通运营进入倒计时,群众的出行效率大大提高;呼和浩特盛乐国际机场即将建成完工,民用机场达到46个,覆盖全部盟市,“空中道路网”越织越密。建成17条新能源外送通道,6条“沙戈荒”大基地配套外送通道纳规,电力外送能力达到7500万千瓦,居全国第一位。引绰济辽工程隧洞段全线贯通,主要支流、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扎实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支撑的跃迁。新型基础设施加速布局,边境线上的农牧民彻底告别了“信息孤岛”时代,“东数西算”、“东数西训”等场景加速落地,5G、大数据释放出巨大的乘数效应。

    文化体育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坚持“以文化人、以体育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城乡,三级公共体育设施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旗县级全民健身中心全覆盖。乌兰牧骑将党的声音和关怀送到草原深处;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内蒙古段)、红山遗址群、万里茶道(内蒙古段)让历史文脉在北疆大地焕发新生;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点燃全区人民的冰雪热情;蒙超联赛实现赛事引流到消费升温的全链条发展。

    改革开放活力竞相迸发,发展内生动力更加强劲

    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成立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以“尊重”、“信任”护航民企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56%。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全区政务事项支持全程网办率从2020年的52%上升至97.4%,“一网通办”、“蒙速办”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坚决打破要素流通隐性壁垒,多边交易机制不断完善,电力市场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稳步推进。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202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比2020年翻了近一番,中欧班列运行线路覆盖国内22个省区市的64个城市,连接境外10个国家的22个终点城市。“十四五”以来累积到发中欧(亚)班列1900列,一趟趟奔驰的“钢铁驼队”,不仅是物流通道,更是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口岸变化日新月异,全区12个公路口岸,实现了海关、边检等部门监管信息“一体化采集、一站式查验”,货物进出境进入“读秒”通关阶段,策克口岸AGV无人驾驶跨境运输,成为全国智能化跨境运输新模式的成功典范。2024年,口岸货运量达到1.23亿吨,创下历史新高,继续领跑全国边境陆路口岸。中国(内蒙古)自由贸易试验区申建取得实质性进展,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成功获批。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从城乡看,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20年的67.48%提高到2024年的70.73%,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更多的农牧业转移人口实现了“愿落尽落、能转尽转”。从区域看,对内,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呼包鄂乌高质量发展步入快车道、东部盟市振兴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西部盟市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对外,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以京蒙全面合作为抓手,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坚定当好京津冀的“护城河”“菜篮子”“能源库”和“后花园”;全面深化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开创了“绿电跨区直供”新模式,区域间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深化拓展。

    安全稳定大局持续巩固,“模范自治区”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大力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让各族群众邻里相亲,共同编织安居乐业的幸福网。兴边富民行动深入开展,守边戍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巩固和发展了民族团结进步、边防稳定安宁的局面。

    社会治理效能持续提升。平安内蒙古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较“十三五”提高7.8个百分点,群众日子过得踏实安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更加健全,信访总量稳步下降,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边境地区“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高效运行,筑牢了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风险防范化解有力有效。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将全区近一半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这些高标准农田贡献了全区73%的粮食产量;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3767万亩次,占黑土耕地面积的85%;近五分之一的盐碱化耕地经过改造,从“不毛地”变成“希望田”。积极稳妥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实现了全区债务风险降级,金融领域改革化险深入推进,房地产历史遗留问题加快处理,这道坚实的安全稳定屏障是我们心无旁骛谋发展的最大底气。

     


上一篇:
王伟中包钢赴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对接工作
下一篇:
返回列表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时政动态  /  区内要闻

内蒙古“十四五”规划实施取得决定性成果 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发布时间:2025-11-06 来源:方志内蒙古微信公众号        【字体:
  • 2025年11月4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完成‘十四五’规划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首场——“践行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绘制现代化宏伟蓝图”专场发布会。

    发布会介绍,五年来,全区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聚焦"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十四五"规划实施取得决定性成果。 

     

    1762825083467798.png

    发布会现场。(摄影:马羚)

     

    高质量发展实现“三个新跃升”,现代化建设根基更加牢固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跃升。经济实力接连迈上关键台阶,体现在“总量跨越、增速稳健、人均提升、投资强劲”四个方面:从总量看,自2021年经济总量首次突破2万亿大关后,自治区经济总量持续攀升,2024年更是突破2.6万亿,时隔5年重新回到全国中游;从速度看,“十四五”前4年GDP年均增速6.1%,比全国高0.6个百分点,在复杂环境下保持了稳健增长;从人均看,2024年人均GDP突破11万元大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5倍;再看投资,2022-2024年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增速排名从2020年的全国倒数第3位跃升至正数第2位,一大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项目、惠及千家万户的优质工程集中落地,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驱动实现新跃升。“科技兴蒙”行动深入实施,2022年,全区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水平首次进入全国中等创新地区行列,科技投入、科技产出、产业创新这些关键指标增速都冲进全国前10。成功研制全球最大容量构网型储能样机、全国首台“零碳排放”重型矿用卡车、首套煤矿5G智能控制终端等,国内首条年产20万吨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生产线全线贯通,全球最大绿色氢氨项目在赤峰实现100%绿电制氢,全球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稀土冶炼分离项目在包头投入运行,全球最大BDO一体化生产基地在乌海加速建设,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产业结构优化实现新跃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基本确立,能源保供彰显担当,全力释放煤炭优质产能,煤炭年产量稳定在10亿吨以上,外送占比稳定在60%以上,保障了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省份的煤炭供应;外送电量占比稳定在40%以上、占全国外送电量六分之一以上,连续20年居全国首位,“温暖千座城,点亮万家灯”,新能源发展跑出“加速度”,抢抓“双碳”机遇,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全球最大规模的“沙戈荒”风电光伏基地在库布齐沙漠深处拔地而起;乌兰察布“草原云谷”不仅汇聚数据,更成为绿电消纳的典范;全国首个万吨级新能源制氢项目在鄂尔多斯成功投产,打通了“绿电”到“绿氢”的转化链条。2024年底,自治区新能源总装机达到1.35亿千瓦、超过火电装机,新能源新增装机、总装机、发电量均稳居全国第一。战略资源韧性持续增强,新发现铁、金、锂、锡等9种大中型矿产地42处,包头稀土高新区加速向“世界稀土之都”迈进,稀土新材料产值占全国比重持续领先,产业链不断向下游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质增效,在粮食安全、肉类供给、奶业振兴等多个领域展现新作为,绿色、有机、纯天然的“蒙”字标产品市场美誉度和竞争力与日俱增。2024年,粮食产量达到820亿斤,全国排名第六,可满足4亿人1年的口粮消费;牛奶产量全国第一,伊利、蒙牛两大世界级乳企引领发展,实现了“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牛羊肉产量稳居全国首位,“锡林郭勒羊”、“科尔沁牛”成为高品质生活的代名词;全国近一半的羊绒出自内蒙古。更值得一提的是,农业从种植到收割九成靠机械完成,在巴彦淖尔国家级农高区,无人机精准高效作业,硬质小麦实现了从优质品种培育到高端面粉、烘焙食品的全产业链发展,现代化科技为充盈“中国饭碗”的担当更有底气、更可持续。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精心谋划了10大产业集群、21条产业链,钢铁、有色、化工等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蹄疾步稳;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加速布局,算力和智算规模居全国首位,生物医药、现代装备制造、低空经济不断拓展新赛道,新质生产力正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生态屏障筑就“三个持续向好”,万里绿色长城更加巍峨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平持续向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冲锋号”吹响以来,聚焦三大标志性战役,向沙海宣战,为绿色拓土,“十四五”前四年,累计完成造林2202万亩、种草8000万亩、防沙治沙4319万亩,规模均居全国首位,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实现“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守绿、扩绿已成为全区人民的共识。深化重点行业治理,实施生态补水、内源治理、生物多样性恢复等系统工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6%,乌海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黄河干流内蒙古段水质连续5年稳定在Ⅱ类优良水平,“一湖两海”重现碧波荡漾。

    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持续向好。坚持“双碳”引领,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聚焦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实施一系列节能改造和清洁能源替代,统筹节能降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前四年,自治区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6.8%,以年均1.4%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GDP增长。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在全国零碳园区建设中走在前列,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和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选国家碳达峰试点,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探索新路径。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持续向好。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率先推进可再生能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林沙产业、生态旅游、碳汇经济,为永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建立覆盖全区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体系,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管控制度,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格局基本形成。

    民生福祉取得“四个显著提升”,各族人民获得感成色更足

    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效能显著提升。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强化产业、就业、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关键举措,全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实现了从“巩固输血”到“强化造血”的根本性转变。兴安盟发展肉牛养殖、民族手工艺品等特色产业,带动脱贫群众稳定增收;乌兰察布创新“防贫保”举措,筑牢防返贫“安全网”。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协同发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协同推进。

    基本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实施一系列稳就业、提收入、惠民生、促消费政策,实实在在帮老百姓解决难题。“十四五”以来,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03.8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了2.26,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区基本民生保障标准全部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615.3亿元,较2020年增长了854.8亿元。为了让教育更加公平普及,加大对特殊群体的关爱力度,让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实现了“零门槛”、“无障碍”入学。为了让群众就地就近就医,落户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投用8个国家级和25个自治区级临床重点专科,“流动诊疗车”、“远程会诊”成为农村牧区新场景,“距离”在健康内蒙古的版图上正被重新定义。在“老有颐养、幼有善育”方面,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95%以上,呼和浩特的“积分制养老”、呼伦贝尔的“银发代办员”,让养老服务更智慧、更温暖;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从“十三五”末的0.8个跃升至现在的4.5个以上,增长率全国领先,年轻人“带娃难”的问题正在得到缓解。

    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显著提升。“四横十二纵”综合交通主骨架建成率达到84.3%,综合交通网里程达到23.8万公里,自治区东西高速公路大通道全线贯通;集大原高铁开通运行,包银高铁开通运营进入倒计时,群众的出行效率大大提高;呼和浩特盛乐国际机场即将建成完工,民用机场达到46个,覆盖全部盟市,“空中道路网”越织越密。建成17条新能源外送通道,6条“沙戈荒”大基地配套外送通道纳规,电力外送能力达到7500万千瓦,居全国第一位。引绰济辽工程隧洞段全线贯通,主要支流、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扎实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支撑的跃迁。新型基础设施加速布局,边境线上的农牧民彻底告别了“信息孤岛”时代,“东数西算”、“东数西训”等场景加速落地,5G、大数据释放出巨大的乘数效应。

    文化体育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坚持“以文化人、以体育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城乡,三级公共体育设施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旗县级全民健身中心全覆盖。乌兰牧骑将党的声音和关怀送到草原深处;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内蒙古段)、红山遗址群、万里茶道(内蒙古段)让历史文脉在北疆大地焕发新生;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点燃全区人民的冰雪热情;蒙超联赛实现赛事引流到消费升温的全链条发展。

    改革开放活力竞相迸发,发展内生动力更加强劲

    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成立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以“尊重”、“信任”护航民企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56%。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全区政务事项支持全程网办率从2020年的52%上升至97.4%,“一网通办”、“蒙速办”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坚决打破要素流通隐性壁垒,多边交易机制不断完善,电力市场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稳步推进。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202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比2020年翻了近一番,中欧班列运行线路覆盖国内22个省区市的64个城市,连接境外10个国家的22个终点城市。“十四五”以来累积到发中欧(亚)班列1900列,一趟趟奔驰的“钢铁驼队”,不仅是物流通道,更是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口岸变化日新月异,全区12个公路口岸,实现了海关、边检等部门监管信息“一体化采集、一站式查验”,货物进出境进入“读秒”通关阶段,策克口岸AGV无人驾驶跨境运输,成为全国智能化跨境运输新模式的成功典范。2024年,口岸货运量达到1.23亿吨,创下历史新高,继续领跑全国边境陆路口岸。中国(内蒙古)自由贸易试验区申建取得实质性进展,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成功获批。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从城乡看,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20年的67.48%提高到2024年的70.73%,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更多的农牧业转移人口实现了“愿落尽落、能转尽转”。从区域看,对内,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呼包鄂乌高质量发展步入快车道、东部盟市振兴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西部盟市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对外,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以京蒙全面合作为抓手,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坚定当好京津冀的“护城河”“菜篮子”“能源库”和“后花园”;全面深化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开创了“绿电跨区直供”新模式,区域间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深化拓展。

    安全稳定大局持续巩固,“模范自治区”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大力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让各族群众邻里相亲,共同编织安居乐业的幸福网。兴边富民行动深入开展,守边戍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巩固和发展了民族团结进步、边防稳定安宁的局面。

    社会治理效能持续提升。平安内蒙古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较“十三五”提高7.8个百分点,群众日子过得踏实安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更加健全,信访总量稳步下降,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边境地区“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高效运行,筑牢了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风险防范化解有力有效。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将全区近一半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这些高标准农田贡献了全区73%的粮食产量;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3767万亩次,占黑土耕地面积的85%;近五分之一的盐碱化耕地经过改造,从“不毛地”变成“希望田”。积极稳妥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实现了全区债务风险降级,金融领域改革化险深入推进,房地产历史遗留问题加快处理,这道坚实的安全稳定屏障是我们心无旁骛谋发展的最大底气。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渭县| 盖州市| 阿拉善盟| 宽城| 平武县| 房山区| 攀枝花市| 莒南县| 谢通门县| 靖宇县| 平湖市| 岑溪市| 宁强县| 乌苏市| 庆阳市| 错那县| 宁陕县| 五家渠市| 印江| 绿春县| 定陶县| 陵川县| 中方县| 时尚| 湖口县| 靖远县| 梧州市| 曲阜市| 临沧市| 高雄县| 大埔县| 万全县| 巨鹿县| 宁夏| 兰西县| 郑州市| 大田县| 阳高县| 徐水县| 资中县| 灵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