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龙凤茶楼论坛_全国名媛凤楼_快活林凤楼品茶论坛最新消息_苏州51龙凤茶楼论坛

中国史学通史精神别具民族特色(三)

发布时间:2020-06-19 【字体:
  • 会通之义大矣哉

    南宋史学家郑樵主张“会通”,他在《通志总序》中写道:“百川异趋,必会于海,然后九州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下,然后八荒无壅塞之忧?;嵬ㄖ宕笠釉?!”郑樵提出,“深于博雅,而尽见天下之书”“同天下之文”,这样才“能极古今之变”,强调了汇总天下文献,会集历史资料并作长时段的贯通之意。

    “会通之义”也体现为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及其贯通性的动态变化。郑樵认为孔子“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所说的就是历史发展的“相因”之意。他批评班固断代为史“无复相因之义”,失去了史书编纂的“会通之道”。他指出“史家据一代之史,不能通前代之史,本一书而修,不能会天下之书而修,故后代与前代之事不相因依”,因而损益失当,造成一帝数纪,一人数传,世世作《天文志》,世世序《五行传》的烦琐文字。截断历史,还会造成“前王不列于后王,后事不接于前事”“郡县各为区域”“礼乐自为更张”,无法弄清历代典章制度的因革和政治主张的变迁。这一思想也被此后的另一位撰写典章制度通史的学者马端临所继承,他在《文献通考》中主张“会通因仍之道”。

     

    转载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
任璀洛:方志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性发展探讨
下一篇:
中国史学通史精神别具民族特色(四)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内蒙古区情网  /  史志研究  /  方志研究  /  编纂理论

中国史学通史精神别具民族特色(三)

发布时间:2020-06-19 来源:方志内蒙古微信公众号        【字体:
  • 会通之义大矣哉

    南宋史学家郑樵主张“会通”,他在《通志总序》中写道:“百川异趋,必会于海,然后九州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下,然后八荒无壅塞之忧?;嵬ㄖ宕笠釉?!”郑樵提出,“深于博雅,而尽见天下之书”“同天下之文”,这样才“能极古今之变”,强调了汇总天下文献,会集历史资料并作长时段的贯通之意。

    “会通之义”也体现为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及其贯通性的动态变化。郑樵认为孔子“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所说的就是历史发展的“相因”之意。他批评班固断代为史“无复相因之义”,失去了史书编纂的“会通之道”。他指出“史家据一代之史,不能通前代之史,本一书而修,不能会天下之书而修,故后代与前代之事不相因依”,因而损益失当,造成一帝数纪,一人数传,世世作《天文志》,世世序《五行传》的烦琐文字。截断历史,还会造成“前王不列于后王,后事不接于前事”“郡县各为区域”“礼乐自为更张”,无法弄清历代典章制度的因革和政治主张的变迁。这一思想也被此后的另一位撰写典章制度通史的学者马端临所继承,他在《文献通考》中主张“会通因仍之道”。

     

    转载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区情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