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厂汗营是内蒙古乌兰察布凉城一带较大的集镇。镇里有酒坊、油坊、骡马店、杂货铺等各种商业字号,是远近村镇的贸易中心。厂汗营地理位置很重要,周围环绕着山梁,北高南低,人称营盘梁,南临山西左云,西隔一道山梁就是右玉,北接岱海滩,西通土默川,东隔天成川靠近天镇、大同,自古就是关隘要道。
抗战时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人员、物资等经过卓资、凉城,穿越岱海滩,再经厂汗营转运到雁北,之后送往党中央所在地——延安。走厂汗营这条路,距离近,且有马头山、蛮汗山沟沟壑壑掩护,相对安全。因此,厂汗营成为雁北与大青山连接通道的战略要地。
日本侵略者也深知厂汗营对于晋绥地区的战略意义,派出日本兵和兵强马壮的伪军骑兵连加强防守。日、伪军驻在厂汗营常肆意掠夺财产、杀害群众,群众十分憎恨他们。
第一次奔袭厂汗营
1938年春开始,八路军第120师警备6团在团长王兆湘、政委张达志、副团长孙超群带领下,在雁北、蛮汗山、大青山之间打击日、伪军。
为配合掩护八路军大青山支队进军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同时打通雁北通往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要道,1938年9月8日,警备6团从五寨出发北上,12日警备6团进入凉城县中、南水泉一带。经过周密侦查,得知厂汗营驻伪军李守信部百余人,警备6团决定奔袭厂汗营。14日拂晓,警备6团两个步兵营、一个骑兵连和一个特务连,直奔厂汗营。骑兵行军快,首先冲到目的地,迅速包围了厂汗营,步兵也很快赶到封锁了日、伪军驻地。经过猛烈战斗,八路军毙伤部分顽抗敌人,缴获数十匹战马、几十支枪和几千发子弹,还有不少其他物资,之后迅速撤离。
此次战斗规模不大,但影响很大。日、伪军收敛嚣张气焰,很长一段时间只敢白天来,不等天黑就赶快龟缩回了县城的大据点。群众看到日、伪军当了八路军的俘虏,增强了抗日信心。八路军的骁勇善战在群众中广泛传播,许多群众加入了党领导下的民兵游击队、妇联、儿童团等组织。
再攻厂汗营
日、伪军遭到八路军第一次袭击后,短时间内没敢再到厂汗营驻军。后来加强了兵力、武器装备、军事设施,重新盘踞在镇上。日、伪军将兵力从一个骑兵连增至两个骑兵连,修筑了3个碉堡,还在北山修筑工事,整个镇子都在其火力控制范围内。即便如此,日、伪军仍胆颤心惊,夜间荷枪实弹,白天人休马歇,昼夜颠倒地加以防范。
1939年初,警备6团决定第二次攻打厂汗营,严惩日、伪军,拔出这颗安插在雁北与大青山通道上的钉子。
1939年1月,正是农历腊月,警备6团冒着严寒进军至厂汗营南面一个叫保全庄的村子。八路军摸清镇内日、伪军武器、人员、活动等详细情况后,制定了内外夹攻的作战方案,组织了两个奋勇队潜入据点内部,抢占碉堡,配合大部队作战。干部战士们很清楚奋勇队深入到敌人“心脏”里去,要冒极大地生命危险,却仍然踊跃报名,抢着担负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第一队由曾是陕北红军、作战勇敢的杨号号担任队长,第二队由参谋李建顺担任队长。入夜后,大部队隐蔽进入二蛮子沟。奋勇队队员脱下军装,扮成老百姓分散隐蔽到老乡家里。
次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刚亮,赶集的人们就熙熙攘攘进入镇内置办年货。奋勇队队员按计划夹杂在预先布置好打掩护的群众中进入据点,悄悄向碉堡靠近。
日、伪军正解甲卸装,睡觉的睡觉,聚赌的聚赌,只有少数伪军在碉堡里站岗。镇外八路军已从二蛮子沟出发,赶到厂汗营外围,进入阵地。战斗原定中午十二点打响。但是,一个奋勇队队员在突遇日伪巡逻兵检查时暴露,战斗提前打响。集市人群乱成一团,群众躲藏、逃开。奋勇队队员听到枪响立即冲上碉堡,与日、伪军展开肉搏战,并很快占领了碉堡。日、伪军听到枪声,也迅速向碉堡冲击。奋勇队一次次击退敌人进攻,战斗十分激烈。
镇外第一营已进至南梁,第二营直抵东梁,骑兵连占领了北面山梁,步兵四周迂回,厂汗营已处于八路军的包围中。第一营一连冲进镇内接应奋勇队。日、伪军东冲西撞,妄想突围。一时间,人喊马嘶,枪声、手榴弹爆炸声混响,战斗更加激烈。部分日、伪军仓皇逃窜到铁沟予以为逃出,哪料遇到第三连的枪弹“合奏”,顷刻躺倒一片。
八路军指战员们一面追歼残敌,一面寻找奋勇队。战斗直到下午一点左右结束。坚守碉堡的奋勇队队员中有14名战士壮烈牺牲,其他队员身负重伤。
此次战斗,八路军全歼日、伪军两个完整连,缴获几十匹战马、200多支枪和许多手榴弹、子弹。
厂汗营再获解放,乡亲们见残害、欺压他们的日、伪军被消灭,十分高兴,拿出自家储存着过年的糕、馍馍(馒头)、炖肉慰劳指战员。厂汗营的街头巷尾站满了欢庆胜利的军民,比任何一个赶集日都热闹。
近代以来,厂汗营是内蒙古乌兰察布凉城一带较大的集镇。镇里有酒坊、油坊、骡马店、杂货铺等各种商业字号,是远近村镇的贸易中心。厂汗营地理位置很重要,周围环绕着山梁,北高南低,人称营盘梁,南临山西左云,西隔一道山梁就是右玉,北接岱海滩,西通土默川,东隔天成川靠近天镇、大同,自古就是关隘要道。
抗战时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人员、物资等经过卓资、凉城,穿越岱海滩,再经厂汗营转运到雁北,之后送往党中央所在地——延安。走厂汗营这条路,距离近,且有马头山、蛮汗山沟沟壑壑掩护,相对安全。因此,厂汗营成为雁北与大青山连接通道的战略要地。
日本侵略者也深知厂汗营对于晋绥地区的战略意义,派出日本兵和兵强马壮的伪军骑兵连加强防守。日、伪军驻在厂汗营常肆意掠夺财产、杀害群众,群众十分憎恨他们。
第一次奔袭厂汗营
1938年春开始,八路军第120师警备6团在团长王兆湘、政委张达志、副团长孙超群带领下,在雁北、蛮汗山、大青山之间打击日、伪军。
为配合掩护八路军大青山支队进军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同时打通雁北通往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要道,1938年9月8日,警备6团从五寨出发北上,12日警备6团进入凉城县中、南水泉一带。经过周密侦查,得知厂汗营驻伪军李守信部百余人,警备6团决定奔袭厂汗营。14日拂晓,警备6团两个步兵营、一个骑兵连和一个特务连,直奔厂汗营。骑兵行军快,首先冲到目的地,迅速包围了厂汗营,步兵也很快赶到封锁了日、伪军驻地。经过猛烈战斗,八路军毙伤部分顽抗敌人,缴获数十匹战马、几十支枪和几千发子弹,还有不少其他物资,之后迅速撤离。
此次战斗规模不大,但影响很大。日、伪军收敛嚣张气焰,很长一段时间只敢白天来,不等天黑就赶快龟缩回了县城的大据点。群众看到日、伪军当了八路军的俘虏,增强了抗日信心。八路军的骁勇善战在群众中广泛传播,许多群众加入了党领导下的民兵游击队、妇联、儿童团等组织。
再攻厂汗营
日、伪军遭到八路军第一次袭击后,短时间内没敢再到厂汗营驻军。后来加强了兵力、武器装备、军事设施,重新盘踞在镇上。日、伪军将兵力从一个骑兵连增至两个骑兵连,修筑了3个碉堡,还在北山修筑工事,整个镇子都在其火力控制范围内。即便如此,日、伪军仍胆颤心惊,夜间荷枪实弹,白天人休马歇,昼夜颠倒地加以防范。
1939年初,警备6团决定第二次攻打厂汗营,严惩日、伪军,拔出这颗安插在雁北与大青山通道上的钉子。
1939年1月,正是农历腊月,警备6团冒着严寒进军至厂汗营南面一个叫保全庄的村子。八路军摸清镇内日、伪军武器、人员、活动等详细情况后,制定了内外夹攻的作战方案,组织了两个奋勇队潜入据点内部,抢占碉堡,配合大部队作战。干部战士们很清楚奋勇队深入到敌人“心脏”里去,要冒极大地生命危险,却仍然踊跃报名,抢着担负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第一队由曾是陕北红军、作战勇敢的杨号号担任队长,第二队由参谋李建顺担任队长。入夜后,大部队隐蔽进入二蛮子沟。奋勇队队员脱下军装,扮成老百姓分散隐蔽到老乡家里。
次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刚亮,赶集的人们就熙熙攘攘进入镇内置办年货。奋勇队队员按计划夹杂在预先布置好打掩护的群众中进入据点,悄悄向碉堡靠近。
日、伪军正解甲卸装,睡觉的睡觉,聚赌的聚赌,只有少数伪军在碉堡里站岗。镇外八路军已从二蛮子沟出发,赶到厂汗营外围,进入阵地。战斗原定中午十二点打响。但是,一个奋勇队队员在突遇日伪巡逻兵检查时暴露,战斗提前打响。集市人群乱成一团,群众躲藏、逃开。奋勇队队员听到枪响立即冲上碉堡,与日、伪军展开肉搏战,并很快占领了碉堡。日、伪军听到枪声,也迅速向碉堡冲击。奋勇队一次次击退敌人进攻,战斗十分激烈。
镇外第一营已进至南梁,第二营直抵东梁,骑兵连占领了北面山梁,步兵四周迂回,厂汗营已处于八路军的包围中。第一营一连冲进镇内接应奋勇队。日、伪军东冲西撞,妄想突围。一时间,人喊马嘶,枪声、手榴弹爆炸声混响,战斗更加激烈。部分日、伪军仓皇逃窜到铁沟予以为逃出,哪料遇到第三连的枪弹“合奏”,顷刻躺倒一片。
八路军指战员们一面追歼残敌,一面寻找奋勇队。战斗直到下午一点左右结束。坚守碉堡的奋勇队队员中有14名战士壮烈牺牲,其他队员身负重伤。
此次战斗,八路军全歼日、伪军两个完整连,缴获几十匹战马、200多支枪和许多手榴弹、子弹。
厂汗营再获解放,乡亲们见残害、欺压他们的日、伪军被消灭,十分高兴,拿出自家储存着过年的糕、馍馍(馒头)、炖肉慰劳指战员。厂汗营的街头巷尾站满了欢庆胜利的军民,比任何一个赶集日都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