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卷
【领导名录】
县委书记:云 淮(蒙古族)
副书记:冯 超
马世茂
何廷元(纪委书记)
李 贞
人大常委会主任:施拴元
副主任:卜世兰(女蒙古族)
王万和
张大海
王继忠
县 长:冯 超
副县长:胡登龙(蒙古族)
张国斌
郭全胜
袁晓东
刘 颖(女)
于富军(回族)
政协主席:刘常在
副主席:付桂芳(女蒙古族)
孙苏文
张国全
姚占奎
法院院长:杜富平
检察院检察长:张冠雄
武装部长:周 飞
政 委:孙 补
【概况】凉城县地处阴山南麓和山西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坐落在内蒙古高原东南端,地形总体特征为四面环山、中怀滩川(盆地),素有“七山一水二分滩”之称。全县辖11个乡、3个镇、151个村(居)民委员会、871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23.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8万人,农村人口20万人,人口密度为70人/平方公里,有蒙、汉、满、回等15个民族。全县土地总面积3 458.3平方公里,耕地6.33万公顷。
2003年,县委、县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各种机遇,经受了“非典”和特大洪涝灾害带来的严峻考验,以建设生态大县、工业大县、文化旅游大县为目标,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进程,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综合实力上了一个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亿元,比上年增长31.9%;财政收入达6 404万元,比上年增加48%;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达6.4亿元和5.9亿元;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比重由1998年的56∶23∶21,调整到36∶45∶19。
【农牧业】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滩川区种玉米养奶牛、山丘区规模种薯、种草养寒羊”的格局,农牧业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优质、专用、特色、绿色农畜产品比重明显上升。全县粮食总产达1.765亿公斤,比1998年增长16.5%,6月末,牲畜总头数达到44.65万头(只),比1998年增长7.2%。特别是奶牛、寒羊、马铃薯、林草等优势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奶牛饲养量达2.5万头,进站奶牛1.1万头,年纯收入达6 466.4万元;寒羊饲养量达30万只,基础母寒羊达16万只,年纯收入达2 896万元,农民人均来自奶牛、寒羊产业的收入达到320元和145元。在奶牛、寒羊产业的拉动下,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玉米面积达2.33万公顷,其中草玉米达到0.67万公顷。马铃薯面积达2.33万公顷,优质化、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坚持生态建设和禁牧舍饲同步实施,全县累计退耕种树种草55.5万亩,林草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提高58.8%和26.4%。坚持城乡统筹、“三化”互动,积极引联挂靠各类“农字号”龙头企业,农牧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化经营、规?;⒄埂⑹谐』俗?、社会化服务成为农牧业发展的新趋势。
【工业】按照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和建设“工业大县”目标,着力培育壮大电力、制酒、农畜产品加工、矿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工业经济走出困境,走上健康发展得快车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67亿元,比1998年增长115.8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90。岱海电厂于7月1日开工建设,年内完成投资8.5亿元,新增税收1 200多万元。以鸿茅集团为主的企业改革效果明显,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以石材为主的矿产开采加工业发展势头强劲,规模不断扩大?;⒄垢吆哪芄ひ?,引进2家硅铁和硅钙生产企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联引挂靠一大批龙头企业。兴发机械厂、化工厂、精淀粉厂等小型企业效益稳中有增,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旅游业】以旅游和流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健康发展,对经济社会的拉动力明显增强。不断创新旅游经营管理机制,景区基础建设累计投资6 000多万元,旅游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累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旅游业直接收入达3 000万元以上,带动餐饮、建材等产业的发展。
【流通业】流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县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达1 300户和28家,从业人员分别达1 800人和300人。农民经纪人队伍达200多人,农畜产品年销售额达4亿多元,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5亿元,比1998年增加1.482亿元,年均递增19.7%。
【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5亿元,新建商品楼120栋、25万平方米,新修市政油路7.6公里,硬化小街小巷10条,排洪排污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区面积由1998年的4.2平方公里扩大到8.47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2.14万平方米。城镇面貌大为改观,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公路建设先后修通了麦丰二级和六苏木乡致电厂三级油路,全县黑色路面达到180多公里,乡村公路实现村村通。电力建设步伐加快,两期农电网改造项目完成投资7 837.8万元,城乡实现同网同价,用电条件得到彻底改善,实现全部行政村通电。220千伏变电站立项上马。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迅速,14个乡镇全部开通程控电话,各类通讯基站达79座,现代化通讯网联系全国和世界各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近五年共投资近1亿元,开工各类水利工程500多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 000多公顷,新建人畜饮水工程120多项,解决5万多人、8万多头(只)畜的饮水困难。
【社会保障】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社会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障功能日趋完善,社会养老和失业保险覆盖率、社会化发放率均达100%?;箍乖志燃霉ぷ?,有效解决了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
【改革开放】各项改革进展顺利,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改革进展顺利,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撤乡并镇、政府机构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积极成效,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税费改革成效显著。农民人均负担由119元减少到49元,减负率达到58.4%。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近五年,共引进到位资金13.5亿元,其中境外资金226.75万美元,出口创汇623万美元。
【社会事业】科技工作得到加强,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30多项,科技培训6万多人(次),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认真实施农牧业“种子工程”,马铃薯、玉米良种使用率达92%,全县牲畜良种改良种率达92.5%。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校舍砖瓦化比例达到98%以上?;〗逃玫焦?,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质量明显提高,顺利实现“普九”,凉城一中、职中高考成绩连续五年位居全盟同类学校前列。文化建设和文物?;すぷ魅〉眯陆?,岱海遗址群被列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卫生、体育和广播电视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全县电视覆盖率达80%,地方病和疾病防控体系不断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城乡居民健康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全县人口出生率6.06‰,计划生育率98.75%。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成效显著,公民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民兵预备役工作扎实有效,国防教育得到加强,“双拥”工作深入开展,获得自治区“双拥模范县”称号。普法教育广泛开展,公民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力度加大,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健全基层群防群治网络,有力地维护社会稳定。
【人民生活】认真实施“千村扶贫开发工程”、生态移民工程和城镇扶困工程,使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3年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5 358元和2 10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亿元。
【存在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工业经济总量小、城镇化水平低,农业人口仍占较大比例;农牧业生产基础条件差,畜牧业园区化集约化养殖水平低,还没有形成具有强势带动力的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抗御灾害和风险的能力有限;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落后,投资硬环境较差;对外开放领域不广,投资软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慢,财政困难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改变。
【县大事】
1.7月1日岱海电厂一期2台60万千瓦机组工程正式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49亿元,到年底已完成基础出零米的形象进度。
2.是年,由北京国际电力投资公司牵头实施的投资约30亿元的环岱海综合开发项目前期论证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完成总体规划设计。
3.是年,凉城县基础教育工作顺利通过自治区“两基”达标评估验收。
(庞俊平、闫建伟)
【领导名录】
县委书记:云 淮(蒙古族)
副书记:冯 超
马世茂
何廷元(纪委书记)
李 贞
人大常委会主任:施拴元
副主任:卜世兰(女蒙古族)
王万和
张大海
王继忠
县 长:冯 超
副县长:胡登龙(蒙古族)
张国斌
郭全胜
袁晓东
刘 颖(女)
于富军(回族)
政协主席:刘常在
副主席:付桂芳(女蒙古族)
孙苏文
张国全
姚占奎
法院院长:杜富平
检察院检察长:张冠雄
武装部长:周 飞
政 委:孙 补
【概况】凉城县地处阴山南麓和山西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坐落在内蒙古高原东南端,地形总体特征为四面环山、中怀滩川(盆地),素有“七山一水二分滩”之称。全县辖11个乡、3个镇、151个村(居)民委员会、871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23.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8万人,农村人口20万人,人口密度为70人/平方公里,有蒙、汉、满、回等15个民族。全县土地总面积3 458.3平方公里,耕地6.33万公顷。
2003年,县委、县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各种机遇,经受了“非典”和特大洪涝灾害带来的严峻考验,以建设生态大县、工业大县、文化旅游大县为目标,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进程,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综合实力上了一个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亿元,比上年增长31.9%;财政收入达6 404万元,比上年增加48%;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达6.4亿元和5.9亿元;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比重由1998年的56∶23∶21,调整到36∶45∶19。
【农牧业】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滩川区种玉米养奶牛、山丘区规模种薯、种草养寒羊”的格局,农牧业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优质、专用、特色、绿色农畜产品比重明显上升。全县粮食总产达1.765亿公斤,比1998年增长16.5%,6月末,牲畜总头数达到44.65万头(只),比1998年增长7.2%。特别是奶牛、寒羊、马铃薯、林草等优势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奶牛饲养量达2.5万头,进站奶牛1.1万头,年纯收入达6 466.4万元;寒羊饲养量达30万只,基础母寒羊达16万只,年纯收入达2 896万元,农民人均来自奶牛、寒羊产业的收入达到320元和145元。在奶牛、寒羊产业的拉动下,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玉米面积达2.33万公顷,其中草玉米达到0.67万公顷。马铃薯面积达2.33万公顷,优质化、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坚持生态建设和禁牧舍饲同步实施,全县累计退耕种树种草55.5万亩,林草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提高58.8%和26.4%。坚持城乡统筹、“三化”互动,积极引联挂靠各类“农字号”龙头企业,农牧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化经营、规?;⒄?、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成为农牧业发展的新趋势。
【工业】按照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和建设“工业大县”目标,着力培育壮大电力、制酒、农畜产品加工、矿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工业经济走出困境,走上健康发展得快车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67亿元,比1998年增长115.8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90。岱海电厂于7月1日开工建设,年内完成投资8.5亿元,新增税收1 200多万元。以鸿茅集团为主的企业改革效果明显,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以石材为主的矿产开采加工业发展势头强劲,规模不断扩大。积极发展高耗能工业,引进2家硅铁和硅钙生产企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联引挂靠一大批龙头企业。兴发机械厂、化工厂、精淀粉厂等小型企业效益稳中有增,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旅游业】以旅游和流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健康发展,对经济社会的拉动力明显增强。不断创新旅游经营管理机制,景区基础建设累计投资6 000多万元,旅游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累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旅游业直接收入达3 000万元以上,带动餐饮、建材等产业的发展。
【流通业】流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县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达1 300户和28家,从业人员分别达1 800人和300人。农民经纪人队伍达200多人,农畜产品年销售额达4亿多元,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5亿元,比1998年增加1.482亿元,年均递增19.7%。
【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5亿元,新建商品楼120栋、25万平方米,新修市政油路7.6公里,硬化小街小巷10条,排洪排污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区面积由1998年的4.2平方公里扩大到8.47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2.14万平方米。城镇面貌大为改观,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公路建设先后修通了麦丰二级和六苏木乡致电厂三级油路,全县黑色路面达到180多公里,乡村公路实现村村通。电力建设步伐加快,两期农电网改造项目完成投资7 837.8万元,城乡实现同网同价,用电条件得到彻底改善,实现全部行政村通电。220千伏变电站立项上马。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迅速,14个乡镇全部开通程控电话,各类通讯基站达79座,现代化通讯网联系全国和世界各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近五年共投资近1亿元,开工各类水利工程500多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 000多公顷,新建人畜饮水工程120多项,解决5万多人、8万多头(只)畜的饮水困难。
【社会保障】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社会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障功能日趋完善,社会养老和失业保险覆盖率、社会化发放率均达100%?;箍乖志燃霉ぷ?,有效解决了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
【改革开放】各项改革进展顺利,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改革进展顺利,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撤乡并镇、政府机构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积极成效,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税费改革成效显著。农民人均负担由119元减少到49元,减负率达到58.4%。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近五年,共引进到位资金13.5亿元,其中境外资金226.75万美元,出口创汇623万美元。
【社会事业】科技工作得到加强,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30多项,科技培训6万多人(次),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认真实施农牧业“种子工程”,马铃薯、玉米良种使用率达92%,全县牲畜良种改良种率达92.5%。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校舍砖瓦化比例达到98%以上?;〗逃玫焦?,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质量明显提高,顺利实现“普九”,凉城一中、职中高考成绩连续五年位居全盟同类学校前列。文化建设和文物?;すぷ魅〉眯陆梗泛R胖啡罕涣形谖迮氐阄奈锉;さノ?。卫生、体育和广播电视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全县电视覆盖率达80%,地方病和疾病防控体系不断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城乡居民健康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全县人口出生率6.06‰,计划生育率98.75%。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成效显著,公民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民兵预备役工作扎实有效,国防教育得到加强,“双拥”工作深入开展,获得自治区“双拥模范县”称号。普法教育广泛开展,公民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力度加大,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健全基层群防群治网络,有力地维护社会稳定。
【人民生活】认真实施“千村扶贫开发工程”、生态移民工程和城镇扶困工程,使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3年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5 358元和2 10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亿元。
【存在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工业经济总量小、城镇化水平低,农业人口仍占较大比例;农牧业生产基础条件差,畜牧业园区化集约化养殖水平低,还没有形成具有强势带动力的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抗御灾害和风险的能力有限;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落后,投资硬环境较差;对外开放领域不广,投资软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慢,财政困难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改变。
【县大事】
1.7月1日岱海电厂一期2台60万千瓦机组工程正式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49亿元,到年底已完成基础出零米的形象进度。
2.是年,由北京国际电力投资公司牵头实施的投资约30亿元的环岱海综合开发项目前期论证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完成总体规划设计。
3.是年,凉城县基础教育工作顺利通过自治区“两基”达标评估验收。
(庞俊平、闫建伟)